吃好睡好多運動就可以更健康?5個觀念用健檢養成健康好習慣,就能活得更好、老得更慢

吃好睡好多運動就可以更健康?5個觀念用健檢養成健康好習慣,就能活得更好、老得更慢
2024.07.08
32,225

2024.07.08

32,225

文章用聽的
00:00 06:23 1

文/50+整合企劃

現代人許多的健康威脅,都可能是長年累積下來的,也因此定期健檢的目的在於,及早發現疾病與疾病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因子,也是提醒自己用更積極的心態去了解身體,而不是等到疾病發生時才來改善,如此才能擁有好的生活習慣,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質。

疾病的演變多半是漸進式的,今年或許還是健康狀態,但不代表明年一定百分百健康。尤其過了40歲後,都應定期做健康檢查,瞭解並更新自己的身體狀況,加上慢性病的疾病進程很長,若能透過健檢提前發現慢性病與三高等問題,就能及時透過用藥控制、調整生活方式,回復健康狀態。

根據110年國健署的統計,40歲以上的成人有37%罹患代謝症候群,即便自述無三高、心臟病及腦中風等病史,也有1/4民眾在健檢時才可能發現有血脂、血壓、血糖等任一項數值出現異常。

加上女性在更年期之後,更應留意三高的威脅。根據國健署107年的研究,已經有三高的女性,在更年期後發生中風、心臟病的風險會高出一倍以上,此外,更年期出現的各種身心不適,也會影響心血管的健康。

健康檢查的主要目的在於,及早發現潛伏的疾病或是危險因子,尤其是會對日後健康造成重大影響的慢性病。例如,高血壓初期無明顯症狀也因此容易被忽視,但一旦有了高血壓,5年內罹患心臟病、腦中風的風險卻是一般人的1.9倍和2.8倍;此外,代謝症候群也被證實與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息息相關。

定期健康檢查多久要去一次?健檢前應有的5大觀念

了解健檢對健康的重要,但多久該做一次健康檢查?

根據國民健康署提供的成人預防保健服務,40歲以上未滿65歲的民眾,建議每3年做1次成人健檢,65歲以上的人則應每年做1次,若是有家族病史或發現檢查數值異常者,也會建議三個月追蹤一次。

慢性病症狀初期並不明顯,40歲以上建議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掌握自身健康狀況。慢性病症狀初期並不明顯,40歲以上建議養成定期健檢的習慣,掌握自身健康狀況。

不過,其實健檢並沒有年齡限制,多久做一次也並無實證標準,應該要視每個人的疾病風險程度、年齡和是否有家族疾病史來安排。

此外,台灣癌症發生率有82%是在50歲以後。因此,40到50歲時應該要做一次完整的健檢,例如子宮頸癌、乳癌、大腸癌、口腔癌、LDCT肺癌篩檢等5大癌症篩檢,都應每1~2年做一次,早期發現腫瘤或評估罹癌風險,提早為自己做好健康管理。

健檢的項目眾多,在接受健檢前,還是要對健檢有正確的理解,才能選擇最符合自己需求的檢查項目。以下為健檢前應掌握的重點:

1.應視個人情況考量,包括經濟、職業、年齡、是否有三高或腫瘤的家族病史,以及本身的生活作息。同時也要檢視自覺的不適症狀,例如免疫力變差、疲倦等,並與專業人員諮詢。

2.除了常規檢查,如健康行為調查、身體檢查、抽血檢查、驗尿、健康諮詢等,有三高、代謝症候群、不良生活習慣或是有心肌梗塞、腦中風的家族病史的人,建議再進行超音波、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精密檢查,有助於及早篩檢出潛在風險。另外,國健署也提供「慢性疾病風險評估平台」,輔助了民眾解健檢紅字風險。

3.對於即將進入更年期或更年期女性而言,因為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減少,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提高,除空腹血糖外,也建議增加糖化血色素HbA1C、心電圖,確定有無罹患糖尿病、心律不整、心肌肥大等問題。而45歲以上有攝護腺癌家族病史及50歲以上男性,則建議抽血做PSA攝護腺抗原檢查。

4.健康檢查的重點是「客製化」而不是價格,像是只是想要知道有無高血壓或糖尿病,抽血和量血壓便可得知,做高階影像檢查不會比抽血更清楚。若是了解是否有無心血管疾病或癌症,就得靠高階精密檢查。

5.單靠一種儀器是無法檢查出全身所有的疾病,所以健康檢查必須仰賴有多種篩檢工具,盡可能找出潛藏的疾病。

追求健康老化,健檢是為身體把關的第一步,當身體亮起黃燈時,更要做好健康照顧,藉由生活習慣的改善或治療,做自我的調整,找到更健康的生活方式。

Info

定期健康檢查好處多,擁抱無憂自在好生活!>

https://health.nanshanlife.com.tw/R/e4944f5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