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收入卻常無法放鬆?心理學專家:學一技能,讓你焦慮時有地方可躲

高收入卻常無法放鬆?心理學專家:學一技能,讓你焦慮時有地方可躲
2024.06.24
38,260

2024.06.24

38,260

文章用聽的
00:00 08:42 1

文/陳海賢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王美珍

編按:對生活與金錢感到焦慮,是現代社會的普遍現象。中年人或許有點積蓄了,卻對於停下來給自己一段長假、或享受些悠閒的事,還是會感到焦慮。一心以為「等到財富自由」就可以好好享受了。然而心理師陳海賢提醒,也要適時檢視是否為心理的匱乏。

我們總是把「貧」和「窮」放在一起。可是從詞義上看,「貧」和「窮」是完全不同的。

可以貧但不能窮  窮要尋找心理上的出路

「貧」指的是沒錢,而且很可能是暫時沒錢;指外在的狀態,一旦環境變化,這種狀態也會發生變化。

而「窮」指的是在一個狹隘、局促的空間,自己的力量無法施展發揮。

如果說「貧」是暫時的,「窮」則包含著一種絕望,就好像自己無論多努力,都無法改變現狀。窮途末路、山窮水盡,說的就是這個意思。「窮」所代表的,是可能性的匱乏。

所以從這個角度講,也許你只是貧,但不是窮。或者說,我們可以貧,但不能窮。如果說解決「貧」的辦法是多賺錢,那解決「窮」的辦法,還包含尋找心理上的出路

休假時會焦慮?這種人就算財務自由也無法快樂

我有一個來訪者,一直焦慮自己的未來。這些焦慮除了讓她煩惱,也幫助她考上了一個好中學,考上了一個好大學,找到了一份好工作。焦慮的時候,她自然會把原因歸為顯而易見的現實境遇。讀書時是升學壓力,畢業時是就業壓力,工作了自然是工作壓力。在焦慮的時候,她也幻想有一天會過上那種休閒的日子:侍弄花草,讀讀閒書,看看劇,學學廚藝,到處旅遊……。

後來在某個時機,她真的從公司離職了。這是她人生中第一次有了這樣一段無所事事的閒暇時光。她原來在公司的收入不錯,夠她不工作也能生活很長時間。所以離職之前,她對自己說:「終於可以好好休息了。」

第一天,她買了很多花草,給它們澆了水,在午後的陽光下讀一本文學書,發了朋友圈。第二天,她買了一個新烤箱,開始研究廚藝,做了一個披薩,又發了朋友圈。第三天,她想幹點啥,卻忽然開始焦慮起來。她總覺得自己會錯過,或者正在錯過什麼。她開始想:「我這樣休息,是不是太不上進了?我會不會很快就會被時代淘汰?」

在這種焦慮下,時間變成了需要打發的負擔,這些休閒的事自然也變得索然無味了。

當她來找我的時候,我試圖讓她理解她的焦慮並非來自客觀的處境,而是來自她的內心。她一直在努力適應那種快節奏的、競爭激烈的生活,對這種環境的應對方式塑造了她。現在她被移植到一個悠閒的環境,自然會有很多的不適應。享受生活也是需要學習的。而她堅稱,她焦慮是因為外部條件,是因為她還沒有實現財務自由。她說:「如果我實現了財務自由,那我就能真正開始享受生活了。」(相關閱讀:要先辛苦賺錢、財富自由,才能做想做的事?老爸的智慧:不必等退休,如何在工作中自由?

所以她很快又找了一個像以前那樣快節奏、競爭激烈的工作,一邊焦慮,一邊憧憬閒暇的時光。

在討論「貧」和「窮」的差異時,我忽然就想起了她的故事。外界的匱乏會引發心理的匱乏,可心理的匱乏未必都是由於外界的匱乏,而是受到我們由貧引發的應對模式的影響

焦慮來襲時  學一件技能會讓你有地方可躲

我舉前面這個例子,在某種程度上也說明我離真正的貧窮已經遠了。可我還記得它的影子,慌亂、脆弱,朝不保夕,總覺得稍有意外,就會大禍臨頭。就像一個溺水的人,踮著腳尖,仰著脖子,才能露出呼吸的鼻孔,避免被淹沒。富人有大把的機會可以揮霍,窮人一生也許就只有1、2個機會。你只能死死抓住,而不敢錯過。正是這種焦慮導致了短視,總希望能一下子解決問題。可是真正有效的改變,卻需要長期的積累。

從這一點上講,關於讓自己內心豐盛的辦法,它們不是不對,而是太輕巧,輕到配不上身處其中的人所感受到的那種沉重。

但有一點我仍然是相信的:愛,或者人與人之間的相互支持,是解決匱乏最有效的方式。要說貧窮,沒有誰比人類的祖先更貧窮,每天面對危險,連基本的食物都不一定有,所有的掙扎和努力都只是為了活著。可是那時候他們面對貧窮的辦法就是,在一起,透過結成部落和家庭,來相互支持。

安慰會減輕痛苦。所以如果你暫時沒有辦法改變匱乏,至少可以試試去建立某些聯繫,不讓自己這麼孤獨。(相關閱讀:錢不能解決所有問題,中年後更要交朋友!夏韻芬:哪天生病、低潮時,親朋好友的功能超越金錢

可是有時候,貧窮本身就會造成孤獨。因為貧窮不只是錢少,更是一種身分標籤——低劣卑下,讓人羞愧,覺得自己什麼都配不上。有時候正是這種身分的標籤,讓人不敢走出匱乏陷阱。可是我們不要忘了,貧富只是我們的一個特性,我們還有很多特性,我們的愛好,我們的情懷,我們的喜怒哀樂,我們的夢想和追求,我們的痛苦和挫折。所有這些我們更核心的自我,並不能用貧富來衡量。

對於身處困頓中的人,我總是建議他們,如果有條件就學習一門專業的技能,木匠手藝、廚藝、程式設計、畫畫……,當焦慮來襲,技能讓你有地方可躲,技能也是誠實的,你投入多少,它就會回報多少。它能夠把當下和未來聯繫起來,你在當下的投入,就是長期的積累

如果在人群裡沒有出路,我們就去技能中尋找出路。學那些實用的、不需要很高成本又能賺錢的技能,從熟練的技能中體會自我的豐盛,也許這是我們走出匱乏陷阱的辦法。

(本文摘自陳海賢著,《重新找回自己:不完美也沒關係!你不用活成別人眼裡的100分》,金尉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