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黃惠璣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台灣民眾平均不健康餘命長達8年,這段期間,不僅生活品質低落,也為家人帶來龐大照顧壓力。如何讓長輩的最後一段路走得更有尊嚴?讓長輩保有一定的生活能力和個人興趣非常重要。前馬偕醫學院長照所副教授黃惠璣分享日常生活中可以實踐的照顧技巧。
如何維持健康,不需過度仰賴他人照顧,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刻?
史丹佛醫學院學者弗萊斯(James Fries)曾提出「疾病壓縮理論」(compression of morbidity),他認為,若能延後一個人失能的年紀,就能減少生命終了前的照顧壓力。也就是說,只要能成功把「失能、患病」在生命中的佔比壓縮,能減少晚年時被疾病拖累的痛苦,而其中關鍵因素就是「照顧品質」。 近年最知名的案例,便是2022年以96歲逝世的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直到去世前兩天,她仍公開現身接見新任首相,不減風采。
在台灣,也有類似的案例值得學習。
馬偕醫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副教授黃惠璣的母親今(2024)年4月以102歲高齡辭世,她在100歲時確診失智症,但直到去世前1天還能站立、前1小時還能少量進食。如何做到的?若希望家中長輩也能「健康到最後一刻」,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可以嘗試的照顧技巧?
1. 每次見面自我介紹,讓情緒更穩定
黃惠璣的母親曾3度短暫性腦缺血發作(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俗稱小中風),並於2022年1月確診失智症。她表示,從母親確診失智症起,她便改變了彼此互動的方式。
黃惠璣雖然沒和母親同住,但幾乎天天會去探望。每次碰面時,她都會清楚說明人、時、地,避免造成母親混亂。
「見面時,我會先跟她說:媽媽,我是黃惠璣,是你的第幾個女兒。」外出用餐時,她也會向母親說明,這是什麼地方、現在是吃哪一餐。「我會說:你看,現在天色已經暗暗的,所以我們要吃的是晚餐喔!」外籍看護曾說,母親看到她時,不僅情緒較穩定,也更有笑容。(相關閱讀:心情低落、聽力變差⋯都是失智危險因子!健腦守則「4護+6養」活化腦力、延緩神經退化)
2. 口腔照顧和飲食訓練
為了預防母親口腔感染,並能舒服享受生命最後一哩路,黃惠璣每天晚上都會幫母親清潔口腔。而清潔的第一步是從放鬆開始。
首先,她會支撐住母親的身體,讓關節放鬆、不僵硬,接著就開始按摩口腔唾液腺。按摩後,她會以紗布幫母親清潔口腔,接著刺激咳痰、拍痰,最後再塗上口腔保濕凝膠。
她笑說,母親一向愛喝熱茶,因此口腔照護時,她會以紗布沾烏龍茶清潔,結束後,有時也會拿1~2片紗布沾茶,讓母親品嘗味道。
而為了不讓咽喉肌肉退化,除了每日按摩外, 家人也會幫母親準備流質或喜歡的食物,例如,巧克力、豆沙鍋餅等讓她用手取食 ,並採少量多餐方式進食。此外,每餐也會更換不同口味,增加感官刺激。「直到她過世前一個小時,都還能吃少許食物。」
3. 站立與核心肌群訓練
長期臥床者,肢體往往缺乏活動,兩腳容易因為肌肉張力慢慢下垂,形成「垂足」,造成行走吃力或容易絆倒。
為了避免垂足,黃惠璣每天都會讓母親作站立練習,訓練核心肌群。因此,雖然母親到後期已不太能行走,但仍能站立5~6秒。
訓練站立時,她會讓母親把力量放在自己身上,每天至少練習3~4次。此外,她也會以移位機讓母親站立,站起時,便「搶時間」拍打母親的雙腳,促進血液循環。「只要能站,就不會有垂足。」她表示,母親直到去世前一晚都還能雙腳站立。
她建議,剛開始練習站立時,不用站太久,5秒、10秒、15秒都可以。若擔心長輩站不穩,就請其他家屬在旁幫忙。
此外,若是長輩平時臥床,也可以趁更換尿布時訓練核心。她分享,許多照服員幫長輩換尿布時,是將長輩的臀部左右翻動來更換。但其實可以讓長輩躺著,兩隻腳弓起,把臀部抬起來。
「腳沒力也沒關係,家屬或外籍看護可以幫忙撐著腳,臀部抬起來後,核心肌群就出來了。接下來就有機會可以坐,甚至下床走路,不會被綁在床鋪上。」
4. 訓練摺衣服、說菜,不要什麼事都幫長輩做好
雖然當時外出買菜、切菜、做菜對母親來說已經很困難,但黃惠璣把握每一個讓母親維持生活自理能力的機會。
「我會跟她說,今天我們要做紅燒排骨,但我不太會做,你能不能教我?」她會先詢問母親該買哪些食材,做菜時,也搬一張椅子讓母親坐在旁邊,讓母親口述每一道步驟。一方面可以喚起母親的記憶,也能讓她有參與感,增加自信心。
此外,當家裡衣服洗淨、晾乾後,黃惠璣會先收下衣服,再讓母親幫忙摺衣服和歸類。「不要什麼事都幫長輩做好,可以跟她一起做。」
5. 不剝奪長輩興趣,89歲仍上阿里山看日出
每天,家人都會帶母親外出、曬曬太陽,每周也都會帶母親外出用餐,維持與社會互動。雖然母親能吃的種類有限,但他們仍會盡量點一些好入口的餐點,或用食物軟化劑讓餐點更容易咀嚼,並讓母親品嘗最愛的茶飲。
黃惠璣一家人用心照顧母親,讓她仍能保有生活樂趣。
黃惠璣分享,自己曾照顧過一位男性長輩個案。這位長輩的興趣是喝茶,每天早上,太太都會泡一大碗茶讓他享用。但太太病故後,子女就把茶壺收起來了。
後來,這位長輩食慾不佳,也不愛喝水,尿道感染持續發作。黃惠璣詢問子女,才知道長輩以前很愛喝茶。「我說:你們好殘忍喔!他不但喪妻,人生的樂趣也被沒收了。」於是女兒趕緊把茶具找出來,長輩也因此重拾快樂。
就算年紀漸長、體力有限,也不該被剝奪興趣和盼望。
黃惠璣回憶,母親在世時曾說,自己的夢想是上阿里山看日出。為了幫母親圓夢,她向旅行社詢問了最適合看日出的季節,準備和先生一起帶母親上山。
「那一年她89歲,我訂好旅館之後,趁著家族聚餐告訴全家人,結果大家都說:哎呀不行啦!要看日出,看電視就好了!」沒想到,母親放下碗筷說:「是我去看日出,又不是你們去。」聽到母親的回應,家人也不敢多說什麼,於是成行。
母親原本不肯坐輪椅、拿拐杖,為了上山看日出,黃惠璣開始訓練母親使用輔具。當天,他們提早半小時出發,走累了就由黃惠璣夫妻輪流推輪椅,總算讓母親達成願望,看到了漂亮的日出。(相關閱讀:帶82歲爸爸、72歲叔叔騎機車環島!張玉嬌:三代同心,給爸媽一生難忘的回憶)
黃惠璣在母親89歲那年帶她上阿里山看日出。
很多家屬擔心,長輩跌倒會造成嚴重後果,因此用心呵護長輩,不讓長輩自行走動甚至約束。「但這樣很快就會造成失能和退化。」她認為,重點不在跌倒次數,而是受傷程度。跌倒就骨折的個案,多半本身患有骨質疏鬆。因此她鼓勵帶長輩做骨質疏鬆檢查,趁早補強。「有些人跌倒後撕裂傷,有些人骨折、甚至有人死亡,我們盡量降低長輩受傷程度就好。」
年老,不一定等於失能。若能在日常生活中多嘗試一些改變,不僅可以延長長輩的健康餘命,維持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也減少家人照顧負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