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五年級女生很難。夾在新舊世代之間,明明思想獨立自主,行事仍受傳統觀念束縛,要求自己得做個好太太、好媽媽、好媳婦。如何才能活出自我?法官資歷28年的張瑜鳳,在工作崗位盡心付出,當律師先生忙碌時,用心帶大兒女,卻總覺得自己不自由。50以後,她才明白,比起照顧他人,更該聆聽內心的聲音。
每個群體中,一定有這樣的角色:熱心溫暖、總是把別人的事當成自己的事,聚餐、出遊等活動,如果少了她號召,永遠辦不起來。若在學校,這種人往往會被推舉為班代;在家庭裡,這人多半是母親。
這樣的人像是太陽,颯爽又熱情,讓世界萬物維持運行。但很少人想過,太陽有時也是會疲倦的。「再怎樣的發光體,也需要能量進來。」張瑜鳳坦率地說。
張瑜鳳是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法官,畢業於台大法律系、法律學研究所,從1996年擔任法官至今。正職工作以外,綽號「章魚法官」的她是位暢銷作家、專欄作者,以淺顯易懂的文字推廣法治教育。同時,她是律師的太太、兩個孩子的媽媽。小孩還小時,她一肩扛起家庭育兒責任,讓先生得以專心工作。
3年前,她發現心臟不太舒服,又面臨空巢期,因此萌生退休之意。雖然因疫情爆發沒有成真,但現在,她練習把照顧他人的力氣留給自己,才發現中年以後,女人可以活得更自由。(相關閱讀:從好女兒、好太太、好媽媽中解放,妳是獨一無二的自己!熟女10年完成機車環島計畫)
法官工作、孩子成長期都想兼顧 最後耗盡自己精力
從高等行政法院的辦公室窗外,看得到遠方的陽明山。但桌上堆滿卷宗的張瑜鳳笑說,那裡是大家看得到、去不到的地方。
法官工作勞心勞力,白天忙開庭、寫公文,等到傍晚5點半,行政人員都下班後,才能靜下心寫判決書。「那時候就想一股作氣寫完,9點回家再隨便吃,所以很多法官的胃不好。」
有了家庭後,加班的場景變成住家。孩子還小時,她得先餵奶、陪吃飯、簽聯絡簿、催洗澡,等一切結束之後再開始工作。「以前我們家大樓的管理員以為我是空姐,因為我都拖一個登機箱回家,把卷宗塞在裡面。但是哪有那麼醜又矮的空姐。」她自嘲。
儘管工作忙,她依然竭盡全力陪伴孩子。陪讀故事書、每天愛的抱抱,孩子的運動會、上台表演都不能缺席,「一個盡責母親該做的事情,我都想去做。」因為週末往往要加班,她曾帶著女兒到辦公室。「我騙她說:那裡有很多紙、很多筆,可以讓你畫畫!」女兒來了之後,剛開始在辦公室吃零食、玩她的法袍,到處跑來跑去,很快就無聊了。「下次再叫她來,她就說:我才不要被你騙!」
希望在工作和家庭都做出最好表現,結果就是耗盡自己的精力。「兒子3歲時,我曾想留職停薪。因為如果想要兩邊兼顧,會讓自己exhausted。」幸好,當時在張瑜鳳父母的協助之下,順利度過了這一關。
週日早上為自己保留一杯咖啡的時間 療癒疲憊心靈
然而3年前,張瑜鳳發現自己的身體開始抱怨了。
她從小是運動健將,從沒想過身體會出狀況。只是,隨著更年期來臨,下半身脂肪逐漸囤積,常常腰酸背痛、晚上睡不好,心臟也出現異狀。「我爸媽都因為心臟不好過世,下一個就是我啊!」
這時她驚覺,以前總是拼命工作、用盡全力照顧家人,卻忽略了最重要的自己。
於是,她立下新的規矩。「傍晚6點,我會去打1小時的桌球。無論如何就是放下工作,去運動。流汗以後,工作效率反而提高。」此外,週末也不能整天泡在辦公室,要多接觸大自然。「人要臣服於大自然,」她說,「抱一棵樹、赤腳走在草地,或是去海邊發半天的呆,都可以讓自己reset。」
「另外,我從以前就有Me Time的需求,這很重要。」孩子還小時,她偶爾會和先生請假,一個人去看場冷門電影,吃一餐美食。現在,她則會在週日上午找間咖啡廳,讀一本文學書。「真正能讓我重新出發的是這種時間,很多寫作靈感也是那時候跑出來的。」
雖然從事極度理性的法律工作,但張瑜鳳坦言,自己當年其實想讀中文系,鎮日沉浸在文學中。因此,這位披著法律外衣的文藝女子總是在光譜兩端遊走,透過寫作療癒心靈。
「我在法庭看到痛哭流涕的當事人,知道他有很多委屈,我也想安慰,可是如果我講太多,會失去法官的立場。但寫完對方敗訴的判決後,我很難過,需要一個出口。」這時的她,會切換為作家身分,寫一篇專欄文章抒發心情,也提醒讀者避免落入同樣局面。「文學對我而言是救贖。這是我的平行宇宙,又是不可或缺的彩虹的另一端,也是專屬於私我的桃花源。」
退休後想從事法普教育 巡迴全台校園
從事法官工作28年,她在法庭看了太多無可奈何。「我的父母白手起家,我的求學過程有老師和朋友協助,現在有一份工作,經濟不匱乏。但不是每個人都像我這麼幸運。」
她發現,有些人面臨人生交叉口時,因為不知道自己有更好的選擇,總是走向比較差的那條路。
「我常在法庭上看著被告,心想:為什麼我跟你坐在不同的位置?其實我們就差3秒鐘。」她說:「面臨墜落時,我多撐了3秒。因為我有好老師,又在文學作品裡找到力量。」
如果每個人都懂一些法律,面對問題時,知道如何找尋資源幫助自己,最後也不至走入法院。「我們的法治教育和實際生活之間,還有很大的落差。我好像一直站在海邊,把乾涸的海星往海裡丟,希望它們不要渴死。但轉頭一看,沙灘上還有200顆海星。」
因此,她的理想退休計畫是開著車,全台校園跑透透,用淺顯易懂的方式分享法律常識。「既然我這麼幸運,應該要回饋社會。」
分清人與人之間的界線 中年後才能獲得自由
而當孩子長大離巢,家裡回歸她和先生,兩人也得思考如何走下去。
「以前曾是soulmate,但發現已經越走越遠了?」她坦白,曾經懷疑過是否可以繼續這段婚姻。一起出國時,發現互相遷就的地方太多,心想:還不如跟姊妹淘同行更有趣。
經過幾次激烈的「溝通」,她開始看見先生的調整,也自我反省,兩人因為文學、音樂、旅遊而共有過的感動,應該可以重新找回來。「就接受先生是『無用家具』,雖然占位子,但至少不會絆倒你。」她大笑。(相關閱讀:退休夫妻相處如何各自安好?鄧惠文:別強求一起行動,當彼此的觀眾也不錯)
「以前的我是不自由的,但這是我自找的。」人生來到這個階段,張瑜鳳更能誠實面對自我了。她反思,過去的自己只是因為喜歡「被需要」的感覺,所以義無反顧地付出。但靜下來思考,才發現很多時候只是一廂情願。
因此,與其一股腦地把滿滿的愛灌溉給他人,不如先好好關照自己。什麼才是自己最想過的生活、最自在的姿態?中年後的自我探索,永遠不嫌多。「我們要知道付出的極限在哪裡。分清人和人之間的界線之後,我才發現自己自由了。」
相關閱讀:張瑜鳳著,《章魚法官的家庭法學課——法官媽媽+律師爸爸+搞笑兒女的「法律家庭生活幽默劇」》,麥田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