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各自離過一次婚,如何擁有再愛一次的勇氣?H、陳佩甄:不勉強彼此改變的關係更自在

中年、各自離過一次婚,如何擁有再愛一次的勇氣?H、陳佩甄:不勉強彼此改變的關係更自在
2024.02.01
13,758

2024.02.01

13,758

文章用聽的
00:00 11:04 1

文/林芳如 圖/陳組家庭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中年、結束一段婚姻後,還有勇氣踏入新的關係嗎?50歲作家H和42歲的企業顧問珮甄(Selena),都曾各自經歷過離婚。相識後,倆人決定交往。這段感情看似順遂,但其實,從認識到交往,H也曾發現彼此價值觀不同,並經歷反覆爭吵的過程。人到中年,價值觀多半已定型,如何在尊重彼此獨立人格前提下,甜蜜攜手同行?(本文出自《50+週刊》

中年以後,如何談一段不會失去自我的感情?

去(2023)年12月,交往大約半年後,50歲情感作家「H」向42歲的小心管理顧問創辦人珮甄(Selena)求婚,組成「陳組家庭」(編按:2人皆姓陳,且各自有過一段婚姻,諧音「重組家庭」)。H也在社群平台上分享他為求婚創作的歌曲〈差八歲〉。這段關係看似順遂,然而,2人之間的差異,除了年齡,還有個性和價值觀。感情路上,也曾有過反覆爭執的過程。經歷磨合後,2人仍決定攜手相伴,H歸納出6個熟齡感情相處之道,供《50+》讀者參考:

作家H向珮甄求婚,2人決定攜手前行。作家H向珮甄求婚,2人決定攜手前行。

1. 價值觀不同  先後退一步也沒關係

過往的人生經歷,使得H成為一個看淡名利的人。然而,對珮甄心動後,他很快發現,她熱愛賺錢。「我不想汲汲營營地追求金錢,積極追求金錢的人也沒有錯。」但H擔心,如果2個人價值觀如此不同,交往後可能衝突不斷,因此和珮甄討論,彼此先把距離拉遠,各自待在普通朋友的位置上。

後來,隨著愈來愈親近,H慢慢了解珮甄為什麼這麼拚命賺錢。「她並不是想要大富大貴,過奢華的生活,她只是希望可以過舒適的生活。」H說,珮甄經歷過貧窮,小時候的匱乏感讓她害怕,加上現在她要繳房貸、要養孩子,所以必須努力賺錢。理解這點以後,兩人才開始交往。

2. 害怕受傷可以保護自己  但別太快下結論

不過,從朋友變情人,新的考驗也隨之而來。

多數人透過團體生活,自然地學習與人互動的方式,但珮甄有亞斯伯格症狀,導致她必須刻意學習人際互動的準則,才能在社會上生存。對外,她經常展現出強烈的熱情與彬彬有禮的態度,但是一待在伴侶的身邊,她就不再武裝。

「亞斯造成她經常對人事物反應過度,別人指責她,她會掉頭就走。可是經過社會化之後,她可以掩飾得很好,親近的人卻看得很清楚。」

H曾被表裡不一的人傷害過。受過傷的人,再投入一段新的感情時,難免容易檢視新的對象身上,有沒有可能傷害自己的特質。

因此,當H察覺珮甄對外維持的熱情形象和2人待在家中如此不同時,敏感的他,不免心生疑惑:「哪一個妳是真的?」

擔心珮甄是表裡不一的人,H選擇直接提出疑問。偏偏,珮甄不喜歡別人質疑她,只要接收到一點質疑,她就會生氣。接著,就是爭吵的開始。

就這樣,2人不斷地來回爭執。爭吵時,珮甄有句口頭禪:「那就算了。」意思是既然2人合不來,就不必勉強在一起。H聽了,說自己從來沒想過這個選項,2人相處遇到問題,他始終都朝著解決問題的方向思考。聽到H這樣說,珮甄愈來愈相信,對方是認真的。

隨著彼此了解,加上從種種面向觀察,H理解珮甄對外和私下表現不同,源於亞斯特質,而非表裡不一時,他接受了。

3. 交往不必天天膩在一起  保有獨處時間更幸福

經過磨合,H決定向珮甄求婚。但,求婚前,他也曾經恐懼失去自由。

30歲結束第一段婚姻之後,他始終一個人生活。沒有家人,所以他把朋友當家人,經常和朋友待在一起。自由慣了以後,他不免擔心婚姻可能讓他失去自由。後來,他想通了。「某種程度來說,不自由是一種安定。」

每個人的生活軌跡不同,大半輩子待在家庭的人,到了中年,也許渴望漂泊,H恰恰相反。數十年來在外面擁有豐富人際關係的他,愈來愈嚮往擁穩定的家庭生活。

不過,擁有家庭生活,並不意味完全失去獨處的自由。目前,H住台北,珮甄住台南,週間有幾天,珮甄必須北上工作,到了週末,H則南下陪伴珮甄和女兒。每個禮拜當中,總有1、2天不會見面,正好成為彼此可以獨處的時間。甚至,2人也討論過,很累的時候,珮甄想一個人出門旅行,而不是帶上伴侶,H也認為完全沒問題,只要注意安全就好。

4. 經濟各自獨立  誰也不依附誰才平等

從1個人變成2個人,除了情感上的羈絆,生活中許多事,可能也會互相影響,但H認為,中年談感情,有件事最好分開,那就是財務。求婚時,2人也討論過,採用分別財產制。

「經濟獨立的意思,不是說凡事算得很清楚,而是成年人必須對自己的行為或經濟狀況負責。」H指出,無論性別,2個人交往後,任一方都不應該奢求對方承擔自己該負的費用,沒有誰依附誰,彼此平等。

自己承擔自己的費用,其實也是彼此尊重的表現。「傳統觀念認為,2個人出門,一定要男生出錢,但當男生付錢了,也不免認為女性應該有所回報。」當然,是否各付各的,沒有絕對,只要2人說好即可。重點在於,不要因為誰出的錢多,誰的地位就比較高。

5. 愛伴侶的孩子  別在孩子面前數落他們的爸媽

珮甄有個7歲的女兒,H待他如朋友。他認為,自己不是女孩的父親,所以不需要以父親的口吻說教,和女孩在見面或視訊時,2人常常玩得很開心。當然,H和珮甄,也曾告訴女兒:「媽媽跟1號爸爸已經不是好朋友了,但1號爸爸還是很愛你,你可以跟1號爸爸出去,只是媽媽不會出現。我是2號爸爸,2號爸爸也很愛你。」H說,女孩能夠坦然接受一切,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她接收到的都是愛,從不會有人在情緒不佳時對她說:「妳去找誰誰誰好了!」

6. 尊重伴侶的完整度  別要求對方改變

「中年人談戀愛是好事,因為可以提升自己。」H回想,年輕時看到交往對象有些自己無法接受的面向,也許會果斷分開。可是經過歲月的淬鍊,會慢慢發現,很多事其實可以試著溝通,只是當時一心覺得:「我看不下去,就不要了。」到了50歲,其實可以學習包容與自己不同的獨立個體,而這也是中年後相愛之必要。

「到了中年,彼此愈應該尊重另一個人的完整度,而不是誰依附誰,或者為了誰改變。盡量做到2個人不需要改變,相處起來才舒服。」H認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習慣或處事原則,只要不是在光譜的極端,例如觸犯法律,那麼就是可以包容的。

台灣社會的傳統觀念,普遍認為女性應該找一個比自己能力、經濟地位強的男性,而男性則偏好找一個願意聽話、回家會做家事的人,但H指出,無論幾歲談感情,都應該調整條件,找一個彼此談得來,生活觀相似,遇到問題可以溝通、協調,陪伴彼此走得很久的人。

2個人在一起不容易,但陪伴帶來的安定感,令H動容。問他在這段感情的收穫,他說:「她給我一個家。」自由令人嚮往,但有個懂你的人陪你一起吃晚餐,何嘗不是一種幸福?(相關閱讀:夫妻旅行, 不必勉強配合另一半!刻意留20%時間分開玩,享受一人份的自在、兩人份的探險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