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人生卡關,父母怎麼做才好?建中輔導老師曾毓芬:忍痛允許他自己承受痛苦,才會長出力量

我們回應事情的方式,決定了事件的意義和自身的價值。
我們回應事情的方式,決定了事件的意義和自身的價值。
2024.01.19
59,806
作者|王蘭芬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我們回應事情的方式,決定了事件的意義和自身的價值。

作者|王蘭芬 2024.01.19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59,806

文章用聽的
00:00 09:52 1

文/王蘭芬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當孩子正在自己的人生關卡中掙扎,身為父母該做些什麼或別做些什麼?作家王蘭芬分享了建中輔導室老師曾毓芬的一些建議,談到的主要是高中生的煩惱,但有些概念對於成年孩子似乎也一樣適用。

之前北一女家長成長班邀請建中輔導室老師曾毓芬演講,因為《那些學霸教會我的事》裡有訪問過她,所以成長班找我去當引言人。

那天其實感冒初癒還覺得疲倦,本來想說開完場就要回家休息,結果曾老師的演講實在太精彩太實用,不知不覺就待到最後,然後心想不能只有我聽到,一定要好好記錄下來分享給大家。

女兒突然拒學  如何陪伴她找回主控感?

曾老師提到一個女生,功課一直很好,進到第一志願高中後,仍維持努力念書、熱心參與社團、跟同學常常互動的習慣,「但到了高一下,她發現自己不管再怎麼努力,成績就是無法進步,甚至還逐漸退步,對這些孩子來說,真正的痛苦不是墊底,而是無法前進的泥淖感。」

從小到大總是準確掌控節奏的女孩,突然面臨每件事情都失控的無力感,「壓力太大所以一回家就猛吃各種零食,但又怕變胖,於是吃完就催吐,惡性循環下來,變成過度擔心自己的身體,焦慮上身,對一切都充滿怨恨,恨媽媽對自己太好,覺得所有人的好都是需要回報的,但又無能為力,然後有一天她突然不願意去上學了。」

女孩的媽媽向曾老師求助,於是她帶著媽媽一步一步學習如何回應孩子,「因為她覺得自己失控了,主觀認知自己什麼都顧不好,所以先讓她可以把一切都放掉,接下來幫她重新盤點,連結外部資源例如精神科醫師、心理諮商師,共同努力下,找出什麼是她當下願意做的。」

女孩的爸媽本來都以為這個孩子完了,每天送她到校門口看她進校門,大人一走她轉頭就逃學出去,幸好在大家協助下,一點一滴找回自己人生可以控制的東西,「她發現原來自己可以選擇不要去上學,而且就算這樣也能被接納,於是開始恢復主控感,進而可以走進校門,走進輔導教室,到終於可以回到教室,可以上課跟考試。」(相關閱讀:如何聊天關係更深刻?別急著解決他人煩惱,「支持型回應」陪對方找到答案

曾老師說,「孩子現在在國外念書,感覺過得不錯。」

焦慮到每半小時就要上廁所  評估無恙下讓孩子自己去經歷

演講結束有媽媽提問,說自己的孩子考前過度焦慮,以至於養成頻繁上廁所的習慣,會不會一輩子都這樣啊?

曾老師回答,的確在教育現場常遇到因為各種壓力而一直跑廁所或晚上睡覺不自主磨牙的孩子,「問他們,他們也說不出什麼焦慮,可是每一件事看起來沒什麼加起來就很有壓力,如果覺察到這點,而且也跟諮商師討論過,是在可以接受的範圍的話,爸媽就必須接受讓孩子自己去經歷某些事。」

父母已經做了所有該做的了話,那孩子在哭的時候不要太去在意他哭,「你要忍痛允許他自己去承受痛苦,因為他會在那裡面長出肌肉,長出力量。」

師長可以做的是跟孩子對話,問問他,從這個問題被治癒的過程中學到什麼,然後把那些放在人生的行囊中,「將來的路程中遇到同樣問題就可以從背包中找出這個錦囊妙計,重複過去成功經驗,解決眼前的危機。」

重考是最美安排  你的觀點決定事件的意義

第一次聽到在學重考這詞,就是聽曾毓芬老師說的,講的正是她的大女兒。

大女兒北一女高三時每次模擬考不是59就是60,本以為考上第一志願台大醫學系是極有希望的,「學測成績公布那天早上她要我幫她看成績,我手機一點進去心就下沉了,滿腦子只想著,如何保護我的孩子,讓她不要難過,不要喪志,等她洗漱出來,我先抱著她,然後說,考得比我們預期的不好。」

學測的分數幾乎不可能上任何醫學系,但因為在校功課很好,她可以繁星選擇陽明醫學系二輪或是北醫第一輪,「我女兒選北醫醫學系,她很喜歡北醫,在那邊交到很多朋友,也拿到書卷獎,但她告訴我她想在學重考,不想讓學測的失敗成為一輩子的遺憾。」

女孩的優秀經得起考驗,一面在醫學系努力,另一邊重考成績也非常好,進入了陽明醫學系,曾老師問她:如果人生可以重來,讓妳繁星就可以上陽明醫學系,妳還是會選擇去北醫嗎?

女兒回答,「我還是會選擇學測失利,進入北醫,在學重考再進到陽明,這一切不是繞路,而是最美的安排,如果不是這樣,我不會有這麼大生命的突破,也不會交到成為一生知己的好朋友。」

媽媽甚感安慰,「我們覺得這比她考上台大醫學系更令人高興,因為將來人生中不管遇到什麼,她心裡都會有微小的聲音告訴她,或許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經歷喔,這比什麼都珍貴。」

曾老師告訴大家,「所以父母要怎麼成為孩子的升降梯,讓孩子面對困境時能有超越的眼光呢?就是相信孩子夠好,相信我們回應事情的方式,決定了事件的意義和自身的價值,這是最大的公平和自由。你可以用這樣的公平跟自由去使你的人生有不一樣的眼界,不一樣的看見。教養也是一樣,你回應你孩子的方式才是這件事最大的意義和價值。」(相關閱讀:愈優秀的人,愈需轉念讓肩膀輕一些 !賴佩霞:人要有多痛,才會想要改變?

逃避競爭想轉組  找代言人溝通比父母講有效

曾老師有個學生不太用功,「他只努力了一次沒效,就覺得自己數理有夠爛,沒救了,馬上說要轉組,要念法律系,其實他也不是真的多了解法律系在念什麼,父母師長都花了很多時間跟力氣溝通,其實他相對是個理工腦,卻不想面對周遭那麼多厲害同學在理工類組的競爭,轉組的念頭只是逃避的想法。」

曾老師建議他媽媽找念法律系的長輩跟孩子聊聊,沒想到擁有美國律師資格的阿姨馬上贊同轉組,說,「那就來念啊,以後我罩你。」

媽媽再拜託一位真正在台灣當律師的朋友,「對方除了分析當律師需要擁有哪些特質之外,還以自己小孩從墊底到滿級的經驗舉例,建議他每一科該去哪個補習班最有效,要他重新努力看看.沒想到他山之石可以攻錯,這位同學聽進去了,決定換補習班並安心留在原本的類組好好努力了。」

不管是請教老師、學長姐,還是YouTuber,曾老師說,「有話爸媽不要自己講,找代言人最有效。」

聽完整場,我的大腦如同醍醐灌頂,短短100分鐘被加持了好幾倍教養功力,只可惜已經生不出來,無法再從頭實踐一次,只是我的媽媽魂仍舊蠢蠢欲動,最想舉手問的題目就是:

「老師,那個律師爸爸推薦的補習班是哪間啊?」

(本文轉載自王蘭芬FB,原文標題為〈你要忍痛允許他自己去承受痛苦〉)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