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乃菁 圖/Shutterstock
編按:老老照顧的時代,每天相伴與互相照顧的,便是相處了大半輩子的伴侶。然而,有時可能因為太過熟悉對方,知道對方的痛點,往往簡單一句話就傷人於無形。陳乃菁醫師分享同一天遇見的2對夫妻的相處模式,提醒我們,千萬別活成「最愛的人傷我最深」。
我常想:在彼此照顧的過程中,是不是越熟悉的人、越容易傷害到對方呢?
那天我看診時就有這樣的遭遇。
診間門一開,人都還沒進來,我就聽到急躁的聲音:「你這個胖女人走路好慢!快點進去啦!人家在等你。」
我趕快抬頭安慰患者:「沒關係,慢慢來,我等妳……」
踏進診間的是帶著太太來回診的鄭先生,他繼續叨念:「羅馬不是一天造成的。你啊一直都慢吞吞,現在動作才這麼慢!」
鄭太太慢慢地坐下,我認真看著問她:「你還好嗎?身體有沒有哪裡不舒服?」
好在鄭太太沒被先生的口氣影響,她依然笑咪咪地對我說:「沒事,一切都順利。」
於是我轉頭對鄭先生說:「阿伯,大家都明白阿姨身體有點退化了,可能導致她走路變慢了點,可是比起快速,讓自己安穩的走、不要跌倒,其實更重要。你不要再罵她了,這樣她會心情不好。」
鄭先生有點不好意思、但又想回嘴講些什麼,於是他淺淺地笑了笑,說:「河東獅。」
那當下診間內所有人都沒聽懂,唯有鄭太太轉頭看看鄭先生,小聲地說:「唉呦,在外面不要亂講話啦!」
這下鄭先生變得更大聲了,又重複一次「河東獅」3個字。
看著夫妻兩人的相處狀況,我忍不住勸:「你們2位年紀也不小了,現在就剩夫妻彼此照顧了,不要輕易講不好聽的話來傷害彼此的心啊。」(相關閱讀:家人如何好好說話?賴佩霞×李儀婷:溝通不是為了贏!把在意的事說出來的技巧)
伴侶一方已失智 還要繼續互相傷害的相處模式嗎?
鄭先生很大聲地嘆氣:「真是倒了8輩子的楣,我怎麼就遇到她得到失智症?!每天照顧之外還要我幫她注意吃藥看診等大小事,但我也只能這樣繼續陪著我這個笨太太。」
鄭太太的確是罹患失智症了,但先生的這番話,她都聽進耳中,也能理解。她一點也不傻,只是容易忘東忘西,所以鄭太太尷尬地看著我說:「我先生就是急性子,覺得我動作慢、人又胖,他就是喜歡在這幾件事上消遣我。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之間的相處就變成這樣了。」
她帶著懷念的口吻說:「其實過去他也有小聲溫柔說話的時候啊。奇怪了,是從什麼時候開始變成這樣的呢?又是從什麼時候起,我也已經習慣這樣的他了呢?」
我勸鄭先生說:「不論夫妻間發生過什麼事,2人一起走過這麼多年到今天這個階段,你太太生病了,現在的她並不是你指責的河東獅吼的樣子,我看她來診間時也沒對你大吼大叫。再想想啊,隨著病情進展,將來你太太可能真的會退化到只能用河東獅的方式對你吼叫,我相信到時候的你會很想念現在的她喔。」
鄭先生低下頭不說話了,於是我也不再多說什麼,好好看診完後就將這對夫妻送出門口,期望他們回家後能改善相處的方式。
急性子與慢郎中一定要相愛相殺嗎?最愛的人為何傷你最深?
不久後,我又見到一對讓我側目的夫妻,這回爭執發生的地點在停車場的繳費機前。
這對夫妻排在我面前,做太太的抓著先生的手靠近繳費機上的投幣口,急促地說:「就是這個洞啊,把錢放進這裡,這樣你也不會?白癡喔!長這麼大了,怎麼動作還這麼慢!」她邊罵邊發現我在身後,於是轉頭看我,我只能回以一個尷尬的微笑。
沒想到她口氣越發凶狠了:「你看!後面有人在等啦!你這麼慢,擋住別人了,很沒禮貌!」
我只好出聲說:「沒關係,慢慢來。」
做先生的終於忍不住說話了:「我年紀大,眼睛和手的動作都需要一點時間。之前我們也是排在別人後面,等前面的人完成後才輪到我們,所以現在排在後面的人等我們慢慢做,這是正常程序啊。你不要再罵了。」
說到這裡,繳費程序也已經完成,做太太的轉頭就走,邊走邊叨唸:「我就是倒了8輩子的楣,才會遇到你這個慢吞吞的慢郎中。」
同一天內眼見2對夫妻用類似的方式相處,我忍不住想:夫妻相處之道一定要這麼的相愛相殺嗎?假設30歲結婚、70歲時確診重大疾病而需要長期照顧,夫妻2人成了世界上最了解彼此的人,但或許也因為太過了解和密切相處,因此堆疊了40年累積下來的愛恨情仇,其中可能包括了對彼此的既定印象、長年來相處的固定模式,當然少不了吵架能毫不留情又一針見血的功力。
但是,夫妻間一定只能這樣相處嗎?想想啊,在漫長的人生旅途中,父母陪伴我們18年,直到我們讀完大學後離開家庭,之後多半是一人單獨在外打拚,直到婚後能有幸運的一人陪著我們共組家庭,所以說,人生當中能陪我們最久的人,可能就是婚姻中的伴侶。
回想起當初是因為愛而決定和這個人共度人生,那麼當夫妻都到了晚年,孩子們不在身旁,此時更需要夫妻間相互體諒、照顧彼此,不正是需要夫妻更用心維護相處方式的時候嗎?希望每對夫妻記得每句說出口的話都有殺傷力,即使自認是老夫老妻了,也需要為對方多著想,夫妻間的良好溝通一定是相互照顧的重要基石啊。(相關閱讀:如何對老伴保持心動?賴佩霞:當彼此最好的朋友,互相傾聽)
陳乃菁醫師的建議:別把互相傷害累積成習慣
1. 偶爾互換家庭分工,花心思理解對方
50+夫妻如果雙方因為工作與孩子而忙碌不已,有時也要暫停一下忙碌的腳步,試著去理解對方的生活。偶爾家庭工作對調一下,也許更能體諒對方的狀態跟心情而能減少摩擦。
2. 話說出口前,先自省會不會太傷人
忍不住想要說出口的話,先幻想如果是對方對自己說出這些話,自己會有怎樣的感受。想過之後,再說出口,也許,壯年時不小心種下的彼此傷害的惡因果可以少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