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維玲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人過中年,如何回顧自己生命的原點?作家郝譽翔,年少時渴望獨立、自由,總想逃離充滿張力的家鄉與家庭關係。直到她歷經自己的中年危機、女兒誕生,重新梳理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你心目中的「家鄉」,是什麼模樣?為什麼人常常迫不急待地想要逃離家鄉,卻又在獲得獨立與自由時,忍不住渴望回到家鄉?
知名作家、台北教育大學語文創作系教授郝譽翔的答案,便寫在最新出版的《城北舊事》之中。
所謂的城北,指的是台北城北方的邊陲,終年飄散著硫磺煙霧的北投。父母離異之後,7歲的郝譽翔跟著母親從豔陽高照的高雄搬到北投,當時她們所居住的地方尚未蓋起氣派華美的飯店及豪宅,住家周圍只有農田與野狗。還來不及領略山海交錯的美景難得,她就被困在和母親之間的衝突張力與憤怒蒼白的青春期之中。
一切順遂,卻感覺自己被虛無吞沒 中年危機如何找到定錨?
北投是郝譽翔對家的投射,也是必須奮力逃離的牢籠。年輕時的郝譽翔,纖瘦的身體卻蘊含著十足衝勁,無畏地前往他方尋找理想生活。在20多歲時,她便敢獨自一人飛往美西一個人煙稀少的沙漠小鎮,在異鄉擔任教學助理,之後她更迷上了旅行與潛水,廣袤無邊的地表與海洋都成為她的冒險目標。
在事業上,她也迅速嶄露頭角,不只作品連連獲獎,更在37歲就迅速升上教授職等,一切似乎都順遂得不得了。
但是到了40歲那年,郝譽翔卻一度快被虛無所淹沒。她誠實地道出自己內心的不安:「妳正要步入中年,20幾歲時想做的事情已經完成得差不多,但是也大概知道自己的能耐在哪裡,不可能突然得到諾貝爾獎,那接下來的人生要做什麼?」
當時,她對教學逐漸失去熱忱,同時也突然失去寫作的動力。她自問,寫作者除了抒發自己的情緒,還能留下什麼價值?當時文壇盛行華麗雕琢的文風,也令她深感厭倦。
從小在單親家庭中成長,因父親長期缺席,母親又因忙於生計而難以時常陪伴孩子,郝譽翔曾是堅定的不生派,「直到無意間生了個小孩,我才發現自己真的需要一個家庭。」
正如同知名作家楊絳在《我們仨》中曾說,女兒錢媛是她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女兒也是我這輩子最好的作品,」郝譽翔才發現,過去她過度強調文學、電影、藝術的重要性,卻讓自己不知不覺陷在過於超越的高空中,找不到落腳點。眼前的女兒小虎讓她的人生重新找到定錨,「我才發現,一個生命光是活著,就是最大的恩典。」
突然之間,過去困擾她的諸多事情變得不再重要,接下來幾年,她一邊陪伴女兒成長,一邊靜心埋首五四世代文人的學術研究,讓自己浸泡在飽滿豐厚的真實歷史中,重新找回創作的熱情。
曾想逃離家鄉 回到生命原點,才能重新理解自己是誰
在研究魯迅、沈從文等五四時期的代表文人時,郝譽翔意外地對於家鄉的逃離與回歸有了更深一層的思索。
「每個人都有故鄉,尤其是隨著年齡愈大,故鄉情節也愈濃厚。雖然你不見得會回去,但家鄉已經內化成你的一部分了。」郝譽翔舉例,沈從文在20歲時就到北京讀書,他一心想要離開充斥著軍閥與殺戳、人們盲目地出生和死去的家鄉湖南,但是沈從文最好的作品,卻是以家鄉為背景的《邊城》。
不論是沈從文、魯迅,或是丁玲等人,他們一方面渴望逃離陳舊束縛的家鄉,但是在北京城裡奮鬥發展時,卻又更加清晰地意識到自己格格不入的異鄉人身分——正如同郝譽翔曾經迫不及待地逃離北投,卻在多年後才意識到,原來她的性格深受北投的影響,仍保有桀驁不馴的一面。
於是,郝譽翔開始提筆寫下自己在北投度過的青春歲月,真誠又細膩地召喚她心目中混沌、邊陲,卻又充滿生命力的北投。她才發現,原來人終究會回到自己生命的原點,重新理解自己是誰。
就像她童年時無所事事或感到憂傷時,便會習慣性地遁入陽明山和淡海的懷抱,向天高地遠的自然原野中尋求慰藉;這種野性,一直潛伏在她的血液中,讓她愛上帆船與潛水,也讓她始終不甘馴服於都市生活的平庸與流俗。
母女關係在關心與控制之間拉扯 中年後如何自我療癒?
女兒的誕生,不只幫助郝譽翔度過中年危機,也讓她能夠跳脫出女兒的角色,重新梳理自己與母親的關係。
在《城北舊事》之前,郝譽翔早已在眾多作品中挖掘對童年及家族的追憶,然而,相較於在她生命中缺席的父親,郝譽翔卻鮮少深入描繪相依為命的母親形象,「因為媽媽和我距離太近了,很多情緒糾纏在一起。」
郝譽翔一直渴望獨立與自由,但當她下定決心想要與家拉開距離時,又常因媽媽的失落而心軟投降。或許是從小看著媽媽辛苦扶養4個孩子,被生活壓力逼成一心想賺錢、斤斤計較的精明性格,郝譽翔心中一直覺得對媽媽有所虧欠,所以她一直默默忍讓後退,包容媽媽強烈的控制欲。
「你知道嗎?我從出社會以來,所有的存摺一直都由媽媽保管,」郝譽翔無奈笑著說,每個月媽媽甚至會拿著信用卡帳單,與她核對有疑問的支出項目。
總是在關心及控制之間的界線拉扯,郝譽翔與媽媽的關係一直非常矛盾緊繃,直到生下女兒小虎之後,郝譽翔才從漂浮狀態安穩落地,以新的眼光看待過去與未來。
例如總是賺多少花多少的郝譽翔,終於有勇氣向母親爭取財務獨立,拿回存摺後,還跟著理財書學習投資ETF。因為有了女兒小虎作為緩衝中介,郝譽翔與媽媽各自轉換成母親與外婆的角色,原本一觸及發的張力也因此和緩許多。
更重要的是,郝譽翔從陪伴女兒成長的過程中,彷彿也重新度過一次童年。不論是每天花上2小時陪女兒做功課,或是帶著女兒坐上她過往不屑一顧的郵輪旅行,她才體會,有了孩子之後的生活,雖然不像過往一樣自由自在,但是卻更加豐富喜悅。(相關閱讀:母女如何相愛不相傷,並肩體驗世界?部落客「食癮,拾影」Demi&Cherry:讓孩子感到被深深地理解和支持)
自此,郝譽翔終於擺脫她對媽媽心中的愧疚原罪,相信自己不是母親的拖累及束縛,而是讓她活得更加踏實的動力來源。
【50+練習】如何寫下屬於自己的生命故事,達到療癒與和解?
透過書寫,郝譽翔得以重現生命中迷茫卻也最燦爛的北投時光,也能以不同的角度與母親對話,達到某種程度的療癒與和解,這是寫作的力量,也是每個人都能擁有的能力。
對於想要從事個人生命書寫的讀者,郝譽翔建議,不妨參考張愛玲於《對照記》中的做法,挑選出自己與親友的照片,以對親人的回憶為起點,自然而然地開始書寫。
此外,也可以試著用一種全新的好奇眼光回溯自己的根源,從具體空間的今昔對比、地貌變化,逐漸找回深藏在記憶之中的點滴回憶,寫下屬於自己的成長故事。
相關閱讀:郝譽翔著,《城北舊事》,有鹿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