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界線的善良,只會讓自己心好累!6特質檢視,你有「好人症候群」嗎?

別為了想做好人,而無止盡的滿足他人。
別為了想做好人,而無止盡的滿足他人。
2023.11.06
53,344
作者|50+編輯部
責任編輯|陳莞欣

別為了想做好人,而無止盡的滿足他人。

作者|50+編輯部 2023.11.06

責任編輯|陳莞欣53,344

文章用聽的
00:00 07:46 1

文/50+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你是否是大家口中的好好先生/小姐,對於別人的要求無法拒絕,有時覺得困擾,但對於能滿足或幫助別人,有時又有些得意?心理師提醒,避免成為「好人症候群」,首先要建立起「心理界線」,把「自己」放在優先的位置,反而有助於建立更健康的人際關係。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忠孝院區精神科臨床心理師黎姿嫻表示,在台灣,不少職場或人際團體喜歡強調「我們是一體的」、「大家庭」,先不討論薪資福利,當討論到員工權益或工作權責劃分時,就喜歡強調「不要計較」;員工往往承擔過多不屬於份內的事,只換來一點口頭誇讚,甚至連口頭誇讚都沒有。

在家庭中,晚輩快畢業時,周遭的人就忙著幫你留意工作,未婚時親友七嘴八舌要幫你作媒、結婚後催你快生小孩、生完小孩還有各種教養意見;子女都已經成年了,家人仍然隨意進出房間,隨意翻動拿取對方物品......以上例子,可能每天都在許多人的生活中上演。

你有「好人症候群」嗎?6特質自我檢視

黎姿嫻說明,想要避免自己陷入這些勞心勞力的困擾,首先要確立自己的「心理界線」。所謂「心理界線」,好比一棟房子的圍牆,你的房子裡面的東西,別人不能亂拿。如果圍牆是鋼筋水泥,那外界就不易影響你;但若圍牆是低矮木欄,一點風吹草動就會干擾你。

怎樣的人需要檢視自己的心理界線?以下是6個可能符合「好人症候群」的性格特質:

1. 你是好好先生/小姐嗎?在各種人際角色中,你總想當好人嗎?

2. 你為他人的付出,與身旁其他人遇到類似情境時,顯得太超過、太多嗎?

3. 你總覺得要對身旁的人交代,或為他們的事負責嗎?

4. 你心裡常會閃過「這是我應該做的」念頭嗎?或是無論被指派什麼工作時,第一時間都會答應下來?

5. 你常覺得疲憊不堪,事情永遠做不完嗎?

6. 你覺得你人很好,但都沒有得到應有的感謝或回報嗎?

惡有惡霸,善也有「善霸」。界限不明確的人,常侵犯他人、也容許自己被侵犯,在侵犯他人時,揮著「為你好、幫你、替你擔心」的大旗,實則侵入了他人的界線;當你試圖拉開距離,就用「愛計較、態度不行、拒絕人家的好意、不知感恩」來指責你。(相關閱讀:彭樹君專欄|有一種人,你對他太好,他越沒有分寸!在歲月中明白舒服距離之必要,別讓善良變煩惱

而其實這些「善霸」們也很無奈,總想著:我已承擔過多、盡心盡力、做牛做馬,怎麼別人這樣對我?

適時拒絕能讓關係更健康  4原則建立人我界線

多數人對「界線」的概念有誤解,認為「一旦我設立界限,就是切斷人際關係」,實則不然,我們都被教導付出與善良是美德,但也請記住:善良要有界限。設定界線有如訂好遊戲規則,更能區辨人我,哪些事與自己有關,判斷該付出到什麼程度,互相尊重、給予彼此空間的的關係才能長久。

那到底該怎麼設定心理界限,尊重他人之餘,也不受他人干擾?(相關閱讀:不好意思說「不」,久了就成為大家心中理所當然的跑腿人!溝通專家:不撕破臉的2個拒絕策略

1. 不要為誰犧牲,不要為誰擔憂,也不要討好誰,而是做自己真心、願意、能力範圍內的事

所謂的「真心、願意」,就是「我想做才做,一切先問自己想不想」,不是為了別人或社會的評價。生活中需要妥協、犧牲或退讓的事很多,更需要明確的界限來守護自己,不管我們的選擇是什麼,依然要時刻記得-好好愛自己。

有些「愛操煩」個性的人,常常習慣性擔心別人,進而去做幫助對方的事,但事實上,這樣的擔憂就是越界、侵犯他人而不自知。擔憂隱含著「我高你低、我會你不會」的主觀判斷和優越感,卻可能因此造成衝突。不妨以關懷取代擔憂,如果你認為對方需要協助,請先詢問他是否需要幫忙、要幫到什麼程度…...等,再決定你的應對方式,對方同樣接收到你的關心,但更有被尊重的感受。

2. 試著分辨事情的輕重緩急、人際的親疏遠近

我們可以試著畫一個同心圓,從圓心開始,最中間最重要的部分是自己,越往外延伸表示對自己的重要性越低,自己照顧好後,才有能力去照顧好別人。我們要學習分配有限的時間、精力、金錢,優先照顧包含自己在內,排序在優先前幾名的對象。認清自己有極限,沒有人可以掌握、全盤控制所有事情。

3. 認知自己的情緒或身體狀態

你生氣、不爽嗎?你感覺很差嗎?跟某人相處或遇到某事時,總覺得心裡怪怪的,卻說不上來是什麼?對方對你做了某件事,讓你感覺到什麼嗎?察覺自己當下的情緒反應,若你的感受在告訴你:這件事有問題,就要有所警覺。

4. 瞭解法律

法律的存在目的是界定人的行為規範,也是一個最低標的界限。了解法律,有助於讓我們評估當前情境、拿捏界限,有時候人們以為是對的事,可能其實根本有違法的疑慮,是在侵犯他人,如此一來對於許多不合理的鬧劇就能平靜面對,心情跟著海闊天空。

無論如何,最重要的永遠是好好愛自己,劃出輕重緩急、親疏遠近的心理界線。先照顧好自己,才有餘力照顧其他重要的人和事。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