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編按:人至中年才發現,自己的前半生都是為了符合家人和社會要求,從未真正活過?諮商心理師朱貞惠以自身和個案的故事鼓勵《50+》讀者,照顧別人的同時,更要好好呵護自己。
擁有光鮮亮麗的職場頭銜、安穩的家庭生活,夜深人靜時,內心卻始終有股說不上來的悶?也許,這正是你好好面對自己的重要時刻。
「外界賦予我們的責任,大多是希望你有一個好工作、養活自己,接下來是照顧自己的家庭、爸媽和公婆。有些人真的是到了中年,等到孩子大了、長輩走了,才有機會思考自己想要什麼。」諮商心理師朱貞惠說。
朱貞惠表示,自己曾經遇過一位中年女性個案。這位女性從小就為了家計外出打工。雖然蠻會讀書,卻犧牲自己的學業,只為供弟弟、妹妹上大學。由於父母關係不好,她除了工作賺錢,還要幫忙協調和溝通。婚後,婆家生意需要幫忙,因此她辭去原本的工作,一邊協助家裡的生意,一邊照顧小孩。每當娘家發生問題,她也會回去處理。「她非常認命、盡責,但其實內心很空虛。」
有一陣子,這位女性察覺自己常發脾氣,甚至已經影響到小孩,因此前往諮商。「她這才發現,自己很多時候過度為別人付出。對她來說,付出可以證明自己的價值。所以她認為自己必須做很多事、照顧別人,才是有能力、有價值的。」
透過諮商的過程,朱貞惠協助她看見自己的價值,並且探索內心,找出真正想做的事。後來,這位女性真的勇敢踏出家門進修,現在還成為某個專業領域中的老師,並發願以自己的專長,幫助其他跟自己生命經歷相似的女性。
「她從來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也會被別人稱作『老師』,受到敬重。」朱貞惠感動地說。
這個案例並非特例,台灣社會中,許多人都是這樣遵循著傳統價值觀,為了家庭或外界期待而活。關照內心、探索自我,往往排在最後一位。
當年的朱貞惠也是如此。
讀植物保護系、差點成為國小老師 卻在心理諮商找到真正的熱情
國三那一年,朱貞惠面臨升學。那時,她的父親前往學校與主任懇談,討論升學方向。主任建議,依照未來發展趨勢,植物保護系會是一個好選擇。因此,她在父親安排之下,進入了嘉義農專(今國立嘉義大學植物醫學系)植物保護系就讀。「但其實我跟那位主任並不熟,我們也沒有晤談過。雖然嘉義農專是國立學校,以那個年代來說很不錯,但是讀書的時光對我來說蠻痛苦。」
植物保護系的課程包含了生物化學、有機化學、遺傳學等,對於朱貞惠來說,不僅興趣不高,也難以理解,因此常常被當。雖然明白自己缺乏熱情,不過,五專讀完後,她還是在懵懵懂懂之中讀了二技,後來還修習國小教育學程。「我喜歡小孩子,父親也覺得這是一個好工作,社會地位不錯,可以早下班,回家相夫教子。」
但是,進入體制後,她發覺自己的特質和理念並不適合教育體制。因此雖然考了教師甄試,她卻還是放棄了教學之路,在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中心找了一份助理工作。「我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麼。受到社會價值觀和父親的影響,我一直覺得自己要繼續讀書。」她坦承,當時內心還是很茫然。
而因緣際會之下,她申請了嘉義大學的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終於發現,原來自己對心理諮商工作很有興趣。而她心思細膩、喜歡理解和觀察他人的人格特質,也非常適合這個角色。取得執照後,她又飛到英國攻讀藝術治療,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我放棄了讀植物保護系、修教育學程、實習這8年的沉默成本,但是我蠻感謝當時的自己,勇敢選擇了一條完全陌生的路。」
你有睡好、吃好嗎?從生活中觀察自己的情緒變化
只是,自我覺察的過程並不簡單。日常生活中,有哪些枝微末節,可以察覺出自己的不對勁?朱貞惠建議,讀者可以透過以下3點自我檢視:
1. 睡眠品質:
自己是不是常常睡不著、睡太多?
2. 飲食狀況:
撇除生理因素,自己是否突然覺得吃不下、吃得過量,或是突然想要吃高油、高糖、高脂肪的食物?朱貞惠說,這些都是情緒性進食,因為內心感受到壓力,希望透過進食轉移自己的注意力。
3. 他人的反應:
上述的女性個案,即是從外人的反應覺察到自己的情緒變化。例如,當自己常常對孩子發脾氣,孩子可能就會變得比較過動,或是在學校出現行為問題。此外,有壓力時,跟另一半之間的衝突可能也會變多。(相關閱讀:度過中年危機、迎來人生巔峰期的4個方法!榮格:真正的治癒就是成為自己)
接受現在的樣子 不要撿別人射的箭傷害自己
朱貞惠表示,遇到這種類型的個案時,她會先陪著對方,一起回顧自己的成長過程。她指出,成長環境對於一個人的影響很大,會形塑觀看自己的方式。「比方說,考試考了100分,爸媽跟你說:『你考100分,好棒喔!』這時候我們就會覺得考100分的自己是好的。」這樣一來,就會導致自己開始追求外在價值。
接下來,便是協助個案看見自己的內在價值。在回顧生命歷程的過程中,心理師會協助個案看到自己擁有哪些特質,足以支撐自己長成現在的樣子。「真正地面對、肯定並且接受自己,不論你是什麼樣子。」
許多人在中年階段想要學習新技能、發展自己更多可能性,但體能和學習力可能都不如年少時。當學習過程中遇到挫折,甚至被家人反對該怎麼辦?
「你需要接受自己現在的樣子。」朱貞惠舉例,像是爬山,今天爬了3公里,明天爬3公里又100公尺,每次都有進步就好了。
「即便沒有進步,也接受自己現在的體力就是這樣,沒有關係。」她認為,人們習慣把長輩、社會或文化的期待內化為自我批評,如果不斷聽著這些聲音,只會讓自己更挫折。「我都跟個案說:別人已經拿箭射你了,你還把掉在地上的箭撿起來,往自己身上插?」
另一方面,也可以學著同理家人的擔憂,找出平衡作法。「人是群體動物,你的改變會影響他人。而人類的大腦是不喜歡改變的,因為改變得面對未知,容易觸發焦慮。」她舉例,當一位媽媽想外出進修,追求自己的生活,可能就會減少陪小孩、先生的時間。這時候,這位媽媽可以和家人說明,自己能做到什麼程度,哪些地方需要家人多幫一些忙。
朱貞惠建議,讀者可以透過讀書、參加課程,或是接受心理諮商等方法,釐清自己的情緒感受,進一步找到心之所向。「探索自己、認識自己、接納自己是一輩子的功課,當你真的了解並接納自己,自然就會做出行動。」(相關閱讀:50歲後還是會迷惘?李惠貞:人生方向不是用找的,是走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