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三采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曾為羅霈穎、傅達仁等名人辦理告別式的「冬瓜行旅」社長郭憲鴻(小冬瓜)是知名殯葬達人,更經營「單程旅行社」YouTube頻道,分享許多葬儀禮俗背後的意義,以及如何為自己的身後事預先準備等實用資訊。看遍許多生死現場的他說:「人生除死無大事」,活著時不害怕談論死亡,身後更能避免遺憾。
很多人認識郭憲鴻,是因為他的父親-殯葬達人「冬瓜」郭東修,這也是「小冬瓜」這個綽號的由來。從小家就住在禮儀公司旁邊,跟著父親跑遍殯儀館,國中開始幫忙搬運大體,在接送大體的車裡吃飯都稀鬆平常。而因為父親常常到各地收無名屍,家裡冰箱同時冰著食物還有往生者的遺體碎片,也是見怪不怪。
郭憲鴻後來自行創業成立的公司叫做「冬瓜行旅」、YouTube頻道取名為「單程旅行社」,這來自他小時候的一個鮮明印象:當時父親開設的禮儀公司,電話號碼和一家旅行社很像,常常接到客人打錯電話:「喂?旅行社嗎?我要訂機票」
這個時候父親就會幽默地回答:「好啊,我們有單程機票,只送『去』不送『回』。專辦兩種簽證,一種往西天淨土,另一種往極樂世界,請問你要哪一種?」
直到父親後來因罹患癌症猝然離世,在病床前答應接下事業的小冬瓜,才真正重新開始認識和理解,這趟人生必經的「單程旅行」是怎麼回事。
葬禮的意義不在形式排場 而是好好對最愛的人道別
從小耳濡目染之下,小冬瓜對於生死事看似百無禁忌,但早年殯葬業環境還不成熟,從業人員也不像現在一樣給人專業、有質感的形象,年輕時他對於這些傳統儀式流程,內心其實十分排斥。
「我不喜歡念佛機、往生被這些東西,所以當時很怕死,但不是因為害怕死亡本身,而是不想要這些儀式加在身上;我爸過世的時候,也是交代隔天火化就好,不辦告別式。」愈是看過太多生死,對於身後的種種儀式,愈是看淡。
但隨著自己經手的喪葬場合愈來愈多,小冬瓜逐漸體認到,儀式的存在絕對有其意義。「這樣說,不是怕我沒生意。有句話說:葬禮是辦給活人看的,這句話我完全同意。」這並不是說禮俗愈多、或是排場愈豪華愈好,而是在過程中,讓家屬的悲傷情緒得以紓解、安慰,而在最後得以好好和往生者告別。
小冬瓜認為,葬禮儀式的意義不只是讓逝者安息,也在於撫慰生者的心。
儀式本身沒有對錯,但也不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有所調整,重要的是其中的精神、而非形式。「儀式應該用來服務人,而不是人去服務儀式。」
人生的畢業典禮 可以有更多不受限的可能
小冬瓜說,婚禮和喪禮其實有很多相似之處,都是在人生的重要時刻,邀請自己身邊最重要的親人、朋友一起在場見證。但最大的不同是,婚禮往往可以花上半年、10個月籌辦準備,葬禮卻往往突然發生、讓人措手不及,「還有本人無法和親友說話、致意。」
在他經手的告別式中,曾有癌症末期的年輕女孩,撐著虛弱的身體在生日當天辦了「生日派對」,在生命最後創造了美好的回憶;而知名媒體人陳立宏的告別式,則將禮廳布置得像是電視台攝影棚,甚至真的找來曾和他共事的製作團隊,和親友們共同參與了他「人生最後一檔談話性節目」的錄影現場。
無需拘泥於傳統形式,告別式的樣貌可以很多元。圖為冬瓜行旅曾應客戶要求,在電影院辦生前告別式。
小冬瓜也特別強調,這並不是說過去帶有宗教性質的喪葬習俗就是落伍、食古不化,特別是對於觀念傳統、或是有虔誠信仰的長輩來說,很可能仍然非常在意這些「該做的事」有沒有做足。
他就曾遇過子女因為想要一切從簡,省略了許多禮俗流程,卻導致家中長輩認為自己沒有把葬禮辦好,始終無法釋懷甚至鬱鬱寡歡,最後還是只能補上當初沒有走完的儀式,「死亡沒有標準答案,儀式也沒有。只要對往生者和親友有意義,心裡想要的,就是最好最圓滿的。」
和父親從「相愛相殺」到和解 事業歸零反而是重生起點
以「小冬瓜」稱號行走江湖的郭憲鴻,有個盛名在外的父親,卻也曾因為和父親吵架,負氣離家出走2年。因為忙於衝刺事業,父子倆關係一度疏離,「看到他在電視上講我的事、說他多愛兒子,我就很不以為然。」再次回家,已經是接到父親打來電話告知自己得了癌症,前後不過短短一個月就病逝。
小冬瓜說,自己跟父親的關係就像「相愛相殺」,雖然見面總是說不了幾句話,但其實都很在乎彼此。「諷刺的是,雖然我和父親都在殯葬業服務,但從臨終到身後事,因為過程實在太快,我們都來不及準備好。」
子承父業投入殯葬的小冬瓜(左),曾和父親有過衝突、關係緊張,更直到父親離世後都一度難以釋懷。圖為父子倆的最後一張合照。
在父親離世後,小冬瓜曾有好一段時間,對自己未來的人生、以至於是否要繼續做殯葬都產生懷疑。他和父親的合夥人因為公司資產爭議,此後在法院纏訟長達7年,最後他決定放棄父親一手創立的公司,淨身出戶。「一開始我非常崩潰,覺得自己不只沒能好好送走父親,就連父親留下的事業都沒能守住。」
直到有回重看父親過去上電視的錄影片段,父親在鏡頭前講:「因為有你,爸爸才有今天。爸爸是做葬儀的,知道人死後一切都帶不走,我希望能為你多鋪一點路,你才不會像爸爸小時候一樣那麼辛苦。」他終於鼓起勇氣整理遺物,在數不清的藥袋中,發現父親竟然還保留著自己高中第一名的成績單,小冬瓜這才懂了那些始終沒能說出口,卻無庸置疑的愛。
錯失了許多陪伴父親的時光,讓小冬瓜如今更懂得珍惜身邊的家人。放下這些糾結的包袱後,小冬瓜也終於找到自己繼續投入殯葬業的意義。「我很懂得怎麼辦儀式,卻沒有真正體會家屬的心情,直到我自己走過一遭。」他希望自己的人生經驗,或許可以幫助更多人,減少可能的遺憾。
(相關閱讀:什麼是「幸福」?殯儀館接體員:看多了,財富真的不重要)
為人生最後一程做準備 5個面向必須整理
經歷了無數告別現場,小冬瓜的最大體會有2個:家屬之間可能發生衝突的原因,20多年來都沒有改變過。歸納下來,不外乎5個面向:醫療善終、財務規劃、葬儀安排、法律爭議和心靈安頓。
另一個體會是:告別式會場第一排,坐的幾乎都是往生者的另一半。「再怎麼捨不得對方,你不知道自己會不會是那個被留下來的人,真正能陪伴走到人生終點的,可能只有自己。」
因此,他自己準備了一個「單程旅行箱」,裡面裝著所有若自己不在了,家人可能需要的物品。包括預立醫療決定書、保單、資金帳務往來等等重要文件和財產證明,存放數位資料的隨身碟,以及想用在告別式的遺照、入殮時穿的衣服,還有告別式的邀請清單等物品,並且每年重新檢視更新。
小冬瓜為自己準備的「單程旅行箱」,預先將身後事的安排和相關資料預做整理,好讓家人不會無所適從。
最後用他的新書書名問小冬瓜,如果在生命最後能打3通電話,他會打給誰?他說:應該還是老婆、孩子和身邊的朋友夥伴們吧──感謝他們的陪伴與包容,也抱歉沒辦法陪他們更久,「但真的面對死亡的時候,大概沒有人真的有機會能打這3通電話。所以這個提問,其實是提醒大家思考,自己真正最在乎的對象和事物是什麼?」
也因此,活著時能做的,就是在還來得及的時候先做好準備,更不要吝嗇對身邊的人表達愛和關心。「唯有不害怕死亡,學習面對死亡,才能好好活著。」
相關閱讀:郭憲鴻(小冬瓜)著,《生命最後三通電話,你會打給誰?:及時道謝、道歉、道愛、道別,不負此生》,三采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