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體強壯,心智才能強韌!吳若權50後考健身教練證照:一樣花錢,與其老後去復健,不如現在去健身

身體強壯,心智才能強韌!吳若權50後考健身教練證照:一樣花錢,與其老後去復健,不如現在去健身
2023.09.12
145,783

2023.09.12

145,783

文章用聽的
00:00 11:16 1

文/蕭紫菡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出自吳若權FB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作家吳若權近年考取健身教練證照,不是為了日後斜槓,而是透過重訓強化身體的強度,讓身體與心靈並駕齊驅,也讓照顧者的日常更有餘裕。

向來給人斯文且書卷氣息濃厚印象的作家吳若權,這陣子在社群媒體曬出帥氣照,眼尖粉絲都發現,比起過去更明顯的肌肉線條、挺拔的身形,讓他顯得精神奕奕。原來他投入重訓數年,甚至考取了健身教練證照!

吳若權的「忙」是有名的。身為26年的超資深照顧者,又要兼顧主持廣播、寫書、製作podcast等工作,每天只睡5小時,幾年前考取了咖啡師證照後,為何還願意再花時間與心力重訓,並鑽研相關知識?

「我想讓身體和靈魂能並駕齊驅。」

吳若權丟出一個很有哲理的回答,究其背後原因,還是與照顧媽媽有關……

明知無常即日常  癌症威脅下仍如驚弓之鳥

2017年吳若權的母親檢查出罹患口腔頭頸癌,從舌下轉移到肺部共7個腫瘤,因之前的中風病史,一時沒有適合的治療方式,好不容易找到了免疫療法,在昂貴的醫療費用下,是否有效也是未知數。

儘管當時已照顧媽媽20年,老早就體悟「無常就是日常」,但癌症的變化與復發的威脅,讓吳若權坦言:「沒有變得更勇敢,反而更如驚弓之鳥。」這段陪病的過程讓他意識到,體能真的非常重要。

他解釋,多年來一直在鍛鍊靈魂的強大,期許自己能夠承擔壓力、面對挑戰;但身體的強壯若沒能同時跟上,只靠意志力來支撐,常會感到辛苦與心酸。因而體會到,「靈魂的意志力跟身體的耐力,應該要兩者平衡,才會比想像中更有力量,能比較平常心看待一切壓力與挫折。」

尤其照顧路上,生病母親的示現,吳若權看見了體力衰退那種「對自己無能為力」的挫折感,絕非意志力可以擺平,讓他決心鍛鍊肌肉,維持身體的強壯。

「一樣是花錢,與其老後去復健,不如現在就去健身。」2018年,他開始報名上一對一的健身課,正式投入訓練。

別等到身體「無能為力」才後悔,現在就開始鍛鍊。別等到身體「無能為力」才後悔,現在就開始鍛鍊。

吳若權健身有成,不再像年輕時容易駝背,人也更有精神。吳若權健身有成,不再像年輕時容易駝背,人也更有精神。

從重訓看人生:放鬆比用力重要、方法對了比很拼命好

每個人因體質和年齡不同,上重訓練出來效果也不同。有些人輕鬆練練,飲食也沒多著重,肌肉就長得很明顯;而吳若權踏入這領域時已年過50,在原本肌肉量就不太足夠狀態下,要持續訓練,真的需要一股決心。

他也確立健身目標:不求練出健美先生般的大塊肌肉,但希望看起來是均衡結實、線條好看、不駝背的挺立姿態。

搭配飲食、有氧運動,他就這樣每週2、3次不間斷地訓練,持續了2年。不只身形線條明顯改變,體力和精神也往上提升。

多數人都有這樣的經驗,當身體疲累到極限時,心靈會比較脆弱,容易因為一點小事而爆發。吳若權認為健身對照顧者很有幫助,當體能變好,心靈才有餘裕,「脾氣與耐性都變好了。」

在健身房反覆自我鍛鍊的過程中,吳若權漸漸體會到重訓也對照著人生:

第一,「扛越重,速度要越慢。」

一般人在面對困難的事情時,常想要趕快完成。但重訓其實是要緩慢地上下扛舉,而且慢慢做8下,比快快做12下要來得有效。

身為忙碌的照顧者,常追求將很多事情快速地完成,重訓卻提醒了吳若權「慢」的重要,有效果才是真的有效率。

第二,是「放鬆比用力重要」。

許多訓練中,並不是從頭到尾都用力就能完成動作,反而是在使力後要真正地放鬆,再次夾緊時才能做出最好的施力。這件事讓他同樣感受到,一直用力只會愈來愈沒力,正確放鬆,下一次才更發揮實力。

第三,是「工作了多久,就要休息多久」

就運動科學來說,重訓其實是「先破壞肌肉再修復」的過程,鍛鍊時給予肌肉刺激,讓身體在休息時修復被破壞的肌肉組織進而生長、增加肌肉的體積,因此休息很關鍵。

舉例來說,一週若練習3次,其餘時間一定要休息,會比每天不斷練習的效果好。這同樣可運用到生活中:與其一直埋頭苦幹,不如適時休息,反而事半功倍

第四,是「方法對了,比看起來很拚命更能達到效果」。

健身的目的是增進體能與健康,因此要小心運動傷害。平常在健身房會看到一些看起來很壯、動作很激烈的人,但若動作或姿勢錯誤,長時間下來,不只練出來的身形會怪怪的,也容易受傷,老年後也會有些後遺症。

為人處事也一樣。目標是什麼,就要選對方法。把事情做對才是功勞,不要只拿苦勞來自我安慰。

最後一點,他發現「運動其實很靈性,是深度的自我對話」

重訓時,如果想練哪塊肌肉,除了全身的姿勢要正確外,也要同時把注意力放在要訓練的那塊肌肉上。和其他運動比起來,重訓讓心念與身體有了深刻的連結。這種身心合一的感覺其實很靈性,是深度的自我對話。(相關閱讀:50後如何不累不傷?蔡璧名:認清生命最重要的事,向老、莊、醫家學治神養心

力行從「知道」到「做到」  每一分收穫都是樂趣

就這樣,吳若權扎實重訓2年後,有天教練問他要不要考專業證照?他想若將知識學得透徹了,在家裡還可以陪媽媽訓練肌力,便一口氣說好,卻在第一堂課就心生退意。

他永遠記得,在學科課堂,看著人體結構圖,上面密密麻麻標滿了全身骨頭和肌肉的名稱,老師還一一詳細解說訓練哪處時,會有哪些肌肉和骨頭一起連動……艱難到讓他思考著,自己不像其他年輕學員有在健身產業工作考取證照的硬需求,而人生只剩下數量不到一半的夏天,有必要耗費這個夏季在這裡強記嗎?

就在幾近放棄時,沒想到在術科因「深蹲」正確度被老師大大稱讚,正是這個鼓勵,讓原本猶豫的吳若權堅持了下來,最後成功地考取了證照。「這些年,我一直推動自己成為一個從『知道』到『做到』的人。每天多知道一點,每天多做到一些,可說是50+之後的人生的一種有趣的追求。」(相關閱讀:照顧母親,54歲考取咖啡師!吳若權:「一心多用」,會很療癒

母子間的生命教育  為將來某一天做好心靈重訓

現在,晚上吃完飯、看8點檔的時候,吳若權帶著母親做點運動,讓她扶在平衡架練習抬腿練大腿肌力,「她如果有認真做20分鐘,隔天血糖就會明顥降低。」且因為腿部有力量,即使跌倒也是輕微的。

考量媽媽的身體狀況,吳若權甚至還訓練媽媽「安全的跌倒」。提醒她跌倒就跌倒,別著急,待在原地等擔架過來,無需硬要爬起來,因很可能骨頭已裂開或斷掉,有可能施力錯誤反而更嚴重。

他還笑笑說,不只安全要跟媽媽耳提面命,平常也要抓緊機會做生命教育,像是看到鄰居阿公的狀況或長輩訃聞時,順勢和媽媽聊一聊對生命最後、儀式上有哪些想法。

甚至會跟88歲的媽媽說,「如果有一天走了,會看到光,那是有觀世音菩薩來接妳,妳一定要跟著光去」,又擔心媽媽會萬般不捨,再補上一句「妳先去把那邊準備好,過幾年我們就來了」,終於看到媽媽露出比較甘心的眼神。

和媽媽這樣聊啊聊,也像是幫媽媽面對人生終點的心理,做了點重訓。

回想26年前媽媽中風在市場倒下那天,吳若權用盡全力也難以將61公斤的媽媽抬起,那股挫折與無助還烙印心裡。如今,槓鈴深蹲能蹲到80公斤的他,雖不敢說能輕鬆抱起媽媽,「但抱起她走幾步路應該還可以吧」,體能的強化,讓身為照顧者的他,「對於承擔責任與重量,也多了一點信心。」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