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林芳如 圖/林韋言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中年搬離熟悉的台北,移居外地生活是什麼樣的滋味?從台北搬到嘉義後,孫育晴多了很多自己的時間,透過走步道、上市場、逛宮廟,她盡情享受嘉義的生活感。不過,移居生活除了新鮮感,外地人如何在當地紮根、生存?
剛從台北搬到嘉義時,孫育晴(Joanna)曾以為自己大約1、2年就會回台北,想不到,這一待就是7年。
台北人移居嘉義 爬山、吃小吃、上市場的愜意生活
「我很喜歡這邊的生活感。」孫育晴是台北人,曾在寶藏巖國際藝術村工作4、5年,下班後的休閒活動,不外乎看電影、逛展覽。幾年前,當時服務的公司指派她到嘉義擔任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執行長,促成南下嘉義的機緣。
搬到嘉義後,孫育晴家沒裝電視,但這不妨礙她和世界互動,反而因此多了許多自己的時間,練瑜珈、走步道、逛廟宇、上市場成為她下班後的日常。「在這邊常會看到食物最原始、最新鮮的樣子。」緊鄰雲林、台南等重要農業產地,在嘉義的傳統市場,春天有堆得像小山的梅子,夏天有白河的蓮子……。孫育晴回憶,有一次,她在市場看到破布子還沒被做成醃漬品的樣子,既驚詫又歡喜。
新鮮事不只這一庄。出門吃飯,她發現嘉義的春捲會包麵條,到東石玩,布袋海港邊的蚵仔麵線除了湯汁勾芡款,還有乾炒蚵仔麵線版。熱愛食物的孫育晴說,一切就像進入大觀園,邊看邊學,有趣極了。
嘉義不只有布袋海港,還有阿里山。「到山或海邊都很方便,生活和大自然很貼近。」住台北時,想到阿里山,孫育晴至少得空出2、3天,先從台北南下嘉義,但是住在嘉義,到訪阿里山變得容易許多,她還因此認識鄒族的朋友,跟在地文化靠得更近。「對我來講還滿過癮的。」
學生時代主修美術,美術史課堂上,聽教授講述陳澄波、林玉山,在書上看到畫家的創作,孫育晴總覺得有距離感,像是隔了一層紗。直到定居嘉義,在當地生活,看著街道上的景致,親切感油然而生,她才覺得更靠近作品一些。
中年移居如何找到生存之道?斜槓工作、好好理財
嘉義的生活感令人著迷,工作機會有限卻迫使人口持續外移。以外派身分駐紮嘉義,2021年,工作結束後,孫育晴在回台北和留下來兩個選項之間抉擇,最後,她選擇留下來。
「在這邊身體比較好。」嘉義令孫育晴留戀的,除了生活感,還有健康。在台北時,她的眩暈症常發作,但到了嘉義,或許是生活作息調整,甚少復發。「身體舒服,做什麼事情都舒服。」光這一點,就讓孫育晴覺得很值得。
嘉義的生活感,讓孫育晴活得更輕鬆、健康。
不過,留下來以後,該做什麼工作?孫育晴選擇以自由工作者身分,結合過往工作經驗,演講、授課、接案3者並行。她經營臉書粉絲頁「嘉義異鄉人」,分享嘉義生活見聞、做行銷推廣,也接公部門標案。
她分享,有心想移居的人,若缺乏經費,可以上網找資源,看看政府有哪些補助案適合自己,例如文化部青年村落計畫、鳳凰貸款、國藝會與展覽有關的補助等,都可以是機會。
此外,她也提醒,「如果要移居,理財滿重要的。」一開始工作,孫育晴就會根據用途,將薪資分別存在投資、保險、生活等帳戶,即使最初只能存3,000、5,000元,她仍堅持每個月持續投資。「一開始沒什麼感覺,但是過了10幾年,會慢慢累積出一筆被動收入。」
大約3年前,嘉義朋友的姐姐欲釋出名下房產,孫育晴接手買下。年底另一半也將從台北南下,甚至就連孫育晴已退休的爸媽,也有移居嘉義的打算。「嘉義市生活機能很好,有IKEA、Costco、家樂福等大賣場,醫療資源也多,空間也比較開闊。」不過,孫育晴提醒,嘉義沒有捷運,公車班次較少,多數人以汽、機車代步,移動自主性比較高。
嘉義旅行怎麼玩?順著鐵路規畫小旅行
在嘉義待久了,朋友常請孫育晴推薦嘉義旅遊玩法,她建議,第一次到嘉義,可以順著鐵道玩。以嘉義火車站為起點,步行至嘉義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參觀昔日高粱酒廠保留下來的設備,再沿著花磚博物館、嘉義植物園、嘉義公園逛過去。中途肚子餓了,可到東市場品嚐在地小吃,一邊體味庶民嘉義生活,一邊抬頭欣賞檜木斜屋頂。
另外,近年嘉義也開了不少特色咖啡館、甜點店,出發前不妨上網搜尋,找幾間踩點。(相關閱讀:嘉義文青旅行景點推薦!老宅咖啡廳、茶館、森林系餐廳,適合兩日遊的小旅行)
從台北搬到嘉義7年,孫育晴從一個出門必定穿套裝、戴大耳環、畫大濃妝、腳踩高跟鞋的人,變成不化妝、衣著簡單也很自在的人。她笑言,自己從都會女性變台妹,「變得很輕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