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田秀樹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70歲後,不免會遇到要照顧另一半或更年邁父母的狀況。專為高齡人士服務的精神科醫師和田秀樹提醒,請務必小心,一頭栽進照護裡,可能會毀了一個人的晚年。
年過70之後,也有許多人會面臨到需要照護家人的局面。以前70幾歲的人可能需要照護的是伴侶,但現在也有越來越多情況是,70幾歲的子女要照顧90幾歲的老邁父母。
照顧親人時 不要將照顧當作自己的存在價值
在照護親人時,請大家務必要注意到一點,那就是不要將照護當作是自己的「存在價值」。
在70歲時退休、沒有下一份可以繼續從事的工作與興趣,每天都閒閒沒事做的人,最容易把照護家人當成是自己往後人生的存在價值。
正因為退休後的時間非常自由,可以盡量花時間心思照護親人。這麼一來,不僅自己會覺得為親人奉獻了一己之力而備感滿足,受到照護的人也會感謝你的付出,結果人生就這麼一頭栽進了照護的世界裡。
可是,像這樣看待照護的態度,很有可能會毀了一個人的晚年。無論是被照護者,或是負責照護者,應該都不希望家人因為自己的照護而變得不幸吧!
為什麼我說一頭栽進照護裡,會毀了一個人的晚年呢?
照顧者要堅持社會參與 當家人離世還能繼續下去
因為所謂的照護,說難聽一點是「消磨時間」的最佳方式。如果有心要做的話,一轉眼就會消磨掉一整天的時間。這麼一來,就完全沒有自己的時間了。
一旦投身於照護之中,很可能會持續3年、5年,甚至是10年,沒有人知道盡頭在哪裡。若是把這麼多時間都投入在照護家人,自然而然會與以前的朋友漸行漸遠,不僅沒辦法培養出自己的興趣,也毫無休閒娛樂的時間。這樣的生活長久維持下去,絕對會對精神造成壓迫,損害心理健康。
當精神狀態難以負荷時,就算是在家裡進行照護,也很可能會對需要照護的家人怒言相向等,出現虐待行為,這樣的例子屢見不鮮。實際上也有資料顯示,有3~4成在家照護家人的人,曾有口出惡言等虐待經驗。
再加上年過70之後,體力也會變得大不如前,越是一頭栽進照護裡,越有可能弄壞了自己的身體。
一旦將照護當作是自己的存在價值,就很有可能會先毀了照護者的身心狀態。
還有,絕對不可以將照護當作自己存在價值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一旦照護的家人過世後,照護者本人就會立刻變得衰老。
因為當自己65~70幾歲的這段期間每天都在照護家人,一旦送走了需要照護的家人後,就完全沒有任何事可以做了。
如果是在70歲後還繼續工作、透過義工活動積極參與社會、投身於興趣之中的人,到了80歲之後大部分都還是可以繼續下去。
但如果在這段時間完全沒做別的事,只專心照護家人,等到70、80歲照護工作告一段落後,就算想要利用多出來的空閒時間,也很難開始嘗試新的事物了。結果就變成送走家人後,每天日復一日什麼也沒做,宛如成了「照護廢人」,就這麼老去。
70+照顧者尤須注意 讓自己輕鬆一點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當70歲左右需要面臨照護家人的難題時,請多加利用現行的照護保險制度,並尋求照服員等人的幫助,盡量讓自己輕鬆一點。
在某些情況下,不妨也考慮讓家人進入照護機構。就算做出這樣的決定,也不需要有任何罪惡感。因為這是為了照護者與被照護者雙方著想,所做出的最好決定。
這麼一來,照護者不僅可以充滿活力地度過70幾歲的人生,而且也因為擁有充分的時間,可以經常去探訪需要照護的家人。
如果是由家人負責照護,常會發生因過度疲勞而虐待被照護者的行為,若能借助第三方的力量來減輕自己的負擔,也能預防這種不幸的事情發生。尤其是失智症患者的照護,由於雙方無法順暢溝通,很容易讓人難以保持理性、一時衝動之下發生憾事,若能由別人來擔任照護的角色,也比較不會發生衝突。
不過,日本至今依然還殘留有某種程度的封建思想,很多人會認為照護家人的工作理應由家人負責,並視作是一種美德。現在這樣的思想依然壓迫著照護者們。要是不早點擺脫這種價值觀,以後日本的超高齡社會絕對會引發層出不窮的問題。
年過70後,不要將照護當作自己的存在價值,就是將來到了80、90歲後依然能保持活力的重要關鍵。
(本文摘自和田秀樹著,《幸齡人生70開始:70歲是老年健康決勝點!做好這些事,安心慢老快樂活》,商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