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浩一 圖/有鹿文化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作家、《浩克漫遊》節目主持人王浩一於6月29日辭世,享壽69歲。他曾著有《孤獨管理》《向夕陽敬酒》《無照心理師的沙發》等書,探討從初老、慢老到終老的餘命管理。他也在2023年走入山野,面對榮枯,學習修剪與放下,體會到所謂幸福,是樂齡者的唯一任務:在生活中「尋找與學習」更好的自己。每個人都是一株好看的樹,不適度修剪斷捨離,就是停止新陳代謝,也是停止夢想新的可能。(2025/6/30更新)
清明長假,我在台南安平。鄰居好友邀來住在漁光島的盆栽達人東東到他家作客,以好茶交換專業,請他幫忙修剪陽台2株大樹,羅漢松與真柏(5年前喬遷時,松柏常青,如松柏茂的吉祥大樹)。先是品茶,大伙閒聊一番,我們起身到開闊的陽台,東東開始門診樹形,小枝走向、葉子密度。
他一邊修剪枝葉,如鋼琴手在琴鍵上起落,一邊講解「修剪重點」,娓娓地從美學、盆栽學說起。我因為上個星期才修剪了都蘭的庭院幾株樹,多了一些經驗與心得,也知道自己知識的不足,所以東東的盆栽哲學「開示時間」,我成了最用功的學生,提問,也勤做筆記。
每個人都是好看的樹 常修剪新陳代謝就會快
他解釋這株真柏已經5年沒有修剪,枝葉茂盛,但是神韻盡無。要先梳減密度過分的葉子,理由是「因為少,才會被看到」,不僅是盆栽老樹,即使是庭院觀賞的大樹也是這般態度。
他說他自己每天醒來,尚未起床,已經知道自家庭院有那些盆栽今天需要修剪,它們正等著他起床。他解釋說他有許多退休的朋友,時間變多了,卻往往不知自己起床後要「幹嘛」,於是賴床、委靡、不振作。但是他自己因為每天沉浸於修剪植栽,過程中他期待著:它們未來會長成什麼樣子?什麼時候開什麼花?
東東鼓勵我們幾位開始在自家種植盆栽的退休人士,他說心法就是「經常剪,新陳代謝就會快」,有些小枝可以先進行第一階段小修剪。
稍稍修剪,是微距改變,也是改變,最後再來決定小枝的去留,或是改變樹枝延伸的方向。這個概念,跟人生態度完全一致,不要可惜一些枝葉,剪掉它,才會長出新芽嫩葉。「每個人都是一株好看的樹,只是被遮掩了」,修剪它,就是改變它。不接受改變,不捨不棄,就跟貪嗔痴不捨不棄一樣,等事情發生了,再來說「放下」都太慢了。
不改變並非念舊 而是停止夢想新的可能
他進一步舉例說有一朋友肯定他的修剪專業,也欣賞他的盆栽作品,有一天她邀請他,到住家前院幫她修剪滿目猙獰枝葉繁盛的盆栽,結果正動手修枝剪葉時,她竟然掉眼淚,不捨改變,後悔直呼不要不要了……「後來呢?」我問。「以後不再去她家了。」哈哈。
她的不捨枝葉修剪,就是停止新陳代謝,不是念舊,而是停止夢想新的可能。
東東一邊細微小剪,一邊解釋著修剪的原則。從開始到結束,我粗算眼前這株真柏的修剪,30分鐘,超過1千次喀嚓修剪的動作,斜枝梳理,密葉打薄,主枝則以粗的鉛線雕扭走向,大功告成。原來只見茂盛的綠樹,現在已經被詮釋成經過歲月淬煉,布局空間收放有度,展現真柏該有的生動氣韻,神形兼備,隱隱中有山水國畫中那些水墨滄桑的樹態。
我欣然讚美,也向站在一旁尚未理解「未來美感」的老友妻子說:「像是剛剪完頭髮,會有3天呆。」幾天新葉萌發之後,你就可以完全領受枝葉在春風裡搖曳的舒暢感了。
這是一堂豐足的「修樹課」,而且來得剛剛好,正是我所需要的。
今年春天,我偶爾離開書桌,開始走向山野,走入菜圃,感受自然的節奏,面對榮枯,學習修剪與放下,享受「自由」。進入後中年,更明白了「仔細想想,其實沒有任何一件事是被強迫的」。所謂自由,不僅是時間或是空間,而是丟掉包袱,不要和自己過不去,更要會溫柔地對待自己、好好地愛自己。
(本文摘自王浩一著,《原來如此:幸福是樂齡者唯一的任務》,有鹿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