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自家陽台打造成可食地景,美味也美觀的小花園!園藝治療師劉雨青與自然韻律同步的生活

有植物的家,讓人放鬆。
有植物的家,讓人放鬆。
2023.08.01
31,899
作者|林芳如
責任編輯|陳莞欣

有植物的家,讓人放鬆。

作者|林芳如 2023.08.01

責任編輯|陳莞欣31,899

文章用聽的
00:00 06:30 1

文/林芳如 攝影/林衍億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園藝治療師劉雨青家的陽台上種滿植物,每天花點時間照料植物,成了她的充電時間,這些植物不只可觀賞,還可入菜。如何簡單規劃居家可食小花園?

園藝治療師劉雨青家住北投,那裡種滿了植物,連接廚房外的陽台擺了好幾個美植袋,或放在地上,或掛在陽台欄杆上,羅勒、馬鬱蘭、石蓮花……,一盆比一盆茂盛,植物成了陽台上最美的風景。

返回室內,沿著客廳通往後陽台,推開門,往下走一小段樓梯,來到一片花圃,種植南薑、香辣蓼(蓼音同聊,別名叻沙葉)、檸檬香茅……,植物組成的綠色海浪替盛夏帶來一抹清涼,散落其中的繁星花則增添繽紛色彩。

推開後陽台門往下走幾步階梯,就來到劉雨青悉心照料的居家可食小花園。推開後陽台門往下走幾步階梯,就來到劉雨青悉心照料的居家可食小花園。

「繁星花容易栽種,造型精緻,很多米其林餐廳會在料理中點綴幾朵繁星花,藉此提升質感。」

小巧精緻的繁星花是餐點、飲品的最佳點綴。小巧精緻的繁星花是餐點、飲品的最佳點綴。

劉雨青種植的植物,不只可觀賞,還可入菜。炒蛋時隨手摘兩片九層塔,或者剪幾片檸檬馬鞭草、馬鬱蘭、芳香萬壽菊的葉子泡複方花草茶,不僅飲膳滋味更有層次,生活也饒富情調。

如何在家開闢一方可食小花園?劉雨青向《50+》讀者推薦幾款容易養護的植物及其入菜方式,想在炎炎夏日增添生活情趣,值得一試。

夏天的可食地景  左手香和石蓮花可消炎、消暑

左手香和石蓮花都屬於可食多肉植物,因為耐熱,非常適合夏天栽種,即使一個禮拜忘記澆水,通常還是能存活,惟需給予充足採光。

左手香可消炎,身體發炎的時候,不妨製作一杯左手香果汁。材料可選用市售果汁或自製鮮果汁,柳橙、鳳梨、芒果、芭樂或香蕉味道都很搭,以100 c.c.果汁加一片左手香打成汁為原則,須注意左手香偏涼,腹瀉或體質較涼者不宜食用。

劉雨青將左手香和市售柳橙汁混合打成汁,端出一杯左手香柳橙汁。劉雨青將左手香和市售柳橙汁混合打成汁,端出一杯左手香柳橙汁。

生機飲食店或沙拉Bar常可看到石蓮花的蹤影,除了果汁,石蓮花亦可打成精力湯或製成沙拉。劉雨青喜歡石蓮花佐蜂蜜,並在蜂蜜中加點薑黃粉或薑粉,藉此平衡涼性。

多肉植物石蓮花不只可觀賞,還可打成飲品或沾蜂蜜食用。多肉植物石蓮花不只可觀賞,還可打成飲品或沾蜂蜜食用。

一年四季都能喝花草茶!甜菊是天然代糖,香蘭蘊含芋頭香氣

一年四季,劉雨青都會泡花草茶,比起乾燥花草,她更喜歡以生鮮香草泡茶。在眾多香草中,她一定會種甜菊和薄荷。甜菊是天然代糖,熱水中放一、兩片,就能帶出香草茶的甜味。薄荷含薄荷醇,可消解鬱悶,舒緩身體,是市售康福茶常見的主要成分。

此外,劉雨青亦常種植帶有檸檬香氣的植物,諸如檸檬馬鞭草、檸檬香茅、檸檬香蜂草,再搭配芳香萬壽菊或馬鬱蘭這類帶有特殊香氣的植物,組合成複方花草茶。

劉雨青喜歡將甜菊、薄荷、馬鬱蘭等香草沖泡成複方香草茶,圖為馬鬱蘭。劉雨青喜歡將甜菊、薄荷、馬鬱蘭等香草沖泡成複方香草茶,圖為馬鬱蘭。

除了泡茶,香草亦可入菜。劉雨青家中陽台上常見的3種香草:九層塔、羅勒、刺芫荽皆屬於羅勒家族。炎炎夏日,九層塔長得特別旺盛,放養就能展現旺盛生命力,是台灣人十分熟悉的香草,煎蛋、煮魚湯或料理三杯雞,拌一點九層塔,濃郁的香氣可達到去腥提味的功能。

相較於九層塔,羅勒香氣淡雅,咀嚼後可感受到甜味,是西式料理常見配角,義大利經典沙拉卡布里(Carprese),即使用番茄、莫札瑞拉起司和羅勒組合而成。羅勒怕悶熱,栽種時,應掌握透氣通風、盆器不要太小2個原則。

劉雨青將羅勒、Mozzarella起司、番茄組合成義式經典卡布里沙拉。劉雨青將羅勒、Mozzarella起司、番茄組合成義式經典卡布里沙拉。

打拋葉可幫助消化,是東南亞料理常見的辛香料,可做成泰式打拋豬。而隨著東南亞餐廳愈來愈普及,台灣人對東南亞辛香料的接受度也愈來愈高,劉雨青推薦大家可種植刺芫荽(叻沙葉),搭配肉類食物可解膩。「它的口感沒有香菜那麼細緻,但較耐煮。」另外,亦可種植香蘭,東南亞點心娘惹糕中,一層白、一層綠,綠色即是加了香蘭。香蘭蘊含芋頭香氣,可煮茶潤肺,或調製香蘭椰奶西米露,亦可拿來榨汁,拌入材料製成湯圓、麵包。

刺芫荽切成段加入酸辣米粉湯,提升料理層次。刺芫荽切成段加入酸辣米粉湯,提升料理層次。

每天出門工作前,劉雨青都會盡可能撥空照料植物,那是她的充電時間。「從事園藝活動的時候,我才可以感受到自己跟大自然的韻律同步。」她說,人本來就是天地萬物的一部分,但和植物互動的過程中,她才更加意識到這件事。看著植物萌芽、成長、茁壯、枯黃、凋零,也讓她有勇氣坦然接受生老病死係人生常態。「看到植物生命循環的過程,面對人生的時候,比較不會有一些過不去的坎。」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