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不要對病人說「癌症是禮物」?心理師葉北辰:創傷可以帶來成長,但強灌心靈雞湯是沒用的
不必擔憂未來,能活在當下就已經很好。
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如何安慰生病的人?原本健康的人,突然生了一場大病,該如何面對全新的自己?癌症希望基金會特約心理師葉北辰,本身也是資深癌友。他認為,疾病的確會改變一個人的生命軌跡,也可能帶來心理收穫;但,一昧強調正向思考,對病人幫助有限。如何在低潮中,讓當事人找到力量,站穩腳步?
蘇珊‧桑塔格曾在《疾病的隱喻》一書中形容,「每個人來到這世上都擁有雙重國籍,健康之國與疾病之國。雖然我們都希望只使用健康之國的護照,可是每個人遲早都有義務成為疾病之國的公民,至少一段時間。」曾經造訪疾病之國的經歷,如何改寫往後的生命旅程?
諮商心理師葉北辰,本身是癌症領域的助人工作者,也是資深癌症病人。他回憶,發現自己罹患淋巴癌時,正好就讀臺大心理所。他原本預計出國留學、取得博士學位後從事學術工作,因為治療停下腳步,重新思索自己的人生規劃。「我都生病了,還要念博班嗎?會不會壓力太大?」
自身罹癌的經歷,讓他接觸到不少癌友,也發覺自己樂於從事諮商工作。於是,他選擇攻讀國北護生死教育與輔導所,取得第2個碩士學位、成為諮商心理師。
葉北辰認為,罹癌永久地改變了他的生涯軌跡。如果沒有罹癌,他不會成為諮商心理師,也沒辦法享受現在助人的成就感。「生病的確帶來很多辛苦與限制。我還是會受當時後遺症的影響,可是我也很喜歡現在的生活。」如果人生重來,有機會選擇要不要罹癌,「我覺得我很難選」。
不過,如此的反思與成長,並非他剛罹癌時就領略。葉北辰笑說,如果有人在他剛罹癌時,就勸他「難過也是一天、開心也是一天,為什麼不開心過?」、「癌症是生命的禮物」等勵志話語,「就會覺得,嗯……,不能罵髒話(笑)。」
正能量很好,但不一定對病人有幫助!太多心靈雞湯,反而讓人壓力大
長期在癌症心理照護領域工作,葉北辰觀察,病友團體常會有所謂「模範病友」,希望藉由自身經歷鼓勵其他人,「我可以克服癌症,你一定也可以」。然而,有時候太過正向、太有道理,反而讓病人壓力更大。
「我們可能會誤解,認為現在的心理收穫,是當初面對困境時就得到了。」其實,一個人在領略困境的正向意義前,必定經歷過許多低落、怨懟。在疾病之國時,也許運氣好,有貴人相助;或許有信仰力量支撐,指引渡過難關。「沒有這些經歷,領悟不會出現。」
葉北辰認為,給病人帶來正能量,不是不好;短期內「灌雞湯」(編按:指拼命給予人正向的話語或觀念),或許真的能提振當事人的士氣。但長期而言,更關鍵的問題是,被疾病打擊的人能否找到讓自己站穩的資源、力量?
他也看過家屬怕病人傷心,只敢在廁所哭。偏偏,家屬又是病人最直接的照顧者,幾乎是24小時朝夕相處。其實,照顧者不可能、也不需要強迫自己時時正能量。「搞不好病人也很難過,看你很正向,他反而不敢難過給你看,結果你們互相猜對方,多可惜。」
如何安慰病人、自己度過低潮?每個人都有自己面對困難的方法
如何幫助生病的人度過低潮?葉北辰提醒,如果你是家屬、朋友,照顧病人前先安穩自己的心。有些人急著想幫上忙,是出於罪惡感,認為病人會生病是自己的疏失,「都是我沒有顧好他。」其實,病人未必需要旁人「幫忙」,只希望有人好好陪伴在身邊,陪他共同面對痛苦。
葉北辰舉例,探望罹癌的朋友,不一定要問對方:「你現在還好嗎?你治療狀況如何?」,也可以聊聊你們過往感興趣的話題。畢竟,病人可能也想脫離生病的情境,而非被當成需要關懷的弱者。
和病人對話時,最好採取平起平坐的態度。葉北辰觀察,有些家屬會苦口婆心的勸告病人,要他「聽醫師的話」、「不要吃這個」、「不應該這樣那樣」。然而,這些出於善意的「建議」,病人往往很難真心接受。「他聽不進去代表沒效,沒效的事情,你先不要做。」
而當自己成為病人時,如何在低潮中站穩腳步?葉北辰認為,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面對困難的方法、習慣使用的資源:可能是一份信仰、一群溫暖的朋友,或者上網查詢各種癌症治療的研究、在蒔花弄草的過程中忘卻煩惱……甚至也有人透過占卜療癒自我。
他舉例,曾有位病人在醫院治療一段時間後,突然「中輟」消失。一段時間後再出現,態度大為轉變,開始非常配合治療。原來,有算命老師告訴他,「貴人在北方。」而就這麼剛好,醫院位於基隆,是台灣的最北方。「雖然病人最後還是走了,但治療過程很平順,算命真的對他有幫助。」
若是過往鼓勵自己的老方法都沒效,不妨尋求專業的心理諮商服務。葉北辰提到,各大醫院都有心理腫瘤專業的心理諮商師,非營利組織如癌症希望基金會、財團法人亞太心理腫瘤學交流基金會等,則提供心理輔導服務、諮商心理門診補助。病友不妨善用資源,接住自己。
不用刻意追求創傷後成長 能活在當下就已經是很棒的事
有別於癌症病友故事中常見的正向敘事,葉北辰笑說,他在演講時提到「創傷後成長」的概念,有時會得到病友生氣的反應:「我生病已經夠累了,可以不要成長嗎?不要逼我好不好?」
當個厭世、不想努力的病人,可以嗎?「當然可以,沒人規定一定要成長。」葉北辰說,創傷確實可能帶來成長,但這份成長並非病人刻意追求,而是隨著時間過去,自然發生。即使不積極尋求罹癌的正面意義,病人光是能夠真實面對自己、如實表達感受,就已經是值得肯定的不容易。
他曾聽過自我要求極高的病人說,想要「擺爛」。細究之下才了解,原來,認真的病人如果要積極照顧自己,一定花費許多心思,最後累壞自己。「擺爛才是他拯救自己的王道。」對這樣的病人而言,不要太努力,反而會帶來更好的結果。
疾病會使人驚覺生命的脆弱、短暫,也有些人會成為今朝有酒今朝醉的享樂主義者。葉北辰則建議,與其煩惱未來,不如活在當下──時時刻刻,不帶評價地覺察自己的狀態。
如果覺得活在當下聽起來太深奧,葉北辰分享一個小故事:有人詢問大師,「什麼是修行?」大師回答,「吃飯時吃飯,睡覺時睡覺。」專注於眼前正在發生的事,不讓心思飄到他時他刻。聽起來簡單,其實不容易做到。
這種活在當下的概念,正是近年熱門的「正念減壓練習」所強調的。葉北辰指出,腦中的念頭會影響生理狀態,已有不少研究顯示,正念有助於大腦減少分泌壓力荷爾蒙、增加幸福感,甚至能讓細胞端粒變長,延緩老化。
確診癌症至今已20年,葉北辰回顧,罹癌確實改變了他對許多事的觀點。但與此同時,他也接納自己真實而平凡的情緒:還是會生氣,塞車時想按喇叭、身體不舒服時會擔心復發、對某些事情仍有強烈的執著……。他笑說,「不是罹癌之後,我就變成聖人了,覺得在生死面前這些都小事。」
「很多人覺得,生病一定是讓生命往壞的方向走。可是我在很多病友身上看到,一定會有些事情很辛苦,但也會出現一些讓人想珍惜的重要改變。」他想告訴癌友,無論好壞,都先全然接納真實的自己。如此,才可能進而理解、重新建構罹癌的意義,繼而展開病後不一樣的人生。
2023/07/25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