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分鐘告別壞心情!500萬觀看TED心理學專家5建議:促進身心健康,應少和「會剪你翅膀的人」相處
情緒會傳染,少和悲觀的人在一起。
文/奧莉維亞‧瑞米斯 圖/Shutterstock
編按:奧莉維亞.瑞米斯(Olivia Remes)博士是劍橋大學的心理健康研究員、公共演說家和生活教練。她關於焦慮、孤獨和應對方法的TED演講已經獲得了近500萬的觀看次數。如果你常感焦慮、負面想法爆棚,快來看看她從心理學出發的有效建議,例如,少和悲觀的人待在一起。
你可能正苦於某些不想要的想法:這些想法讓你感到無助,你想要擋住它們,但它們就是不斷地回來。又或者,也許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悲觀的人,想要改變這樣的自己。我總結了科學家們關於樂觀主義的主要發現:什麼是樂觀主義?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比較樂觀?我們要怎麼改變,才能更接近我們想要的生活?這裡可能就有答案,讓人過著更樂觀的生活,甚至可能是更充實的生活。
想擺脫焦慮與負面思考 2分鐘急救處理
‧ 對別人說不出口的話,也不要對自己說
語言有力量,而且比我們意識到的更強大。每當你對自己(或別人)說你焦慮、無能或害羞時,就是在潛意識中固化了你認同這些特徵的想法。而解決的方法是放開內在霸凌,只用和朋友說話的方式和自己說話。
‧ 問自己:「我『現在』能做什麼對自己有幫助的事?」
每當你因為無法改變結果,或覺得自己搞砸了而感到無助時,問問自己這個問題。這可以讓你重新掌握主動權,改變注意力。做完這個練習,待會再回到同樣的問題上,你就會對它有不同的看法,心情也改變了。
焦慮的心理學 越不控制焦慮,對健康與生活傷害越大
長期有焦慮症狀的人,有時候會認為這只是他們個性的一部分。他們認為也許他們生來就容易害怕或緊張,他們不能改變這狀況,然後感覺更加無助。他們對社交焦慮,所以認為自己是「笨拙」或「害羞」的人。或者他們無法停止對生活中發生的每一件事感到擔憂,所以他們覺得自己有點失控。他們會忍耐很多年,才敢把自己的經歷告訴別人。
然而,你不去控制焦慮的時間越長,它對你健康和生活的負面影響就越大。
在劍橋大學時,我和同事們研究「廣泛性焦慮症(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這是一種你無法停止擔心生活中許多事情的情況,嚴重的話會讓你變得虛弱不堪。我們的研究顯示從長遠來看,廣泛性焦慮症患者有多種健康問題的風險,在最嚴重的情況下包括壽命縮短。
焦慮會讓人表現出特定的行為方式,如果你是長期焦慮,它甚至會改變你看待自己的方式,改變你向世界展示自己的方式,它會給你留下烙印。想法也會漸漸變得像自我實現的預言:你越覺得自己在社交方面很笨拙,你就會變得更笨拙;你越覺得自己老是「杞人憂天」,你就會變成一個更常憂慮的人。
慢慢地,隨著時間推移,你開始體現你恐懼的一切。它就像故事書中的神奇面紗那樣接近你,剝奪了你做自己的自由:起初,這層面紗落在你手腳的末端,然後慢慢移動到你的身體,最後完全包住你。
但重要的是要知道,在這一切之下,你仍然是你自己:真正的你在這個世界上獨一無二,有著獨特的想法和創意。你仍然有你獨特的存在方式,可以讓別人露出笑容,或很有興趣地聽你講故事。
日積月累下來,你越允許某些想法滲入腦中,比如焦慮的想法,你就會越來越感到越無助。那麼,如何改變這種情況呢?
專注思考真心想要的 並用喜歡的方式去做
讓思緒只集中在你想要的東西,而不是你想避免的東西。當我們試著壓抑不想要的想法(比方說我們想避免的東西)時,它們就會像迴力鏢一樣回到我們身邊。例如:「在接下來的5秒鐘內,盡量不要去想一盤好吃的義大利麵。」如果你像我一樣,應該也做不到!因為當我們去想自己想要避開的東西時,腦海中就會產生它的圖像,反而加強了對那些不想要的東西的關注。
其他事情也是一樣的,你越是告訴自己不要焦慮,你腦海中的焦慮就越多,然後就會開始感覺更焦慮。正如精神病學家卡爾.榮格(Carl Jung)所寫:「你抗拒的東西,就會持續下去。」當我們抗拒某個想法時,它就會緊緊地抓住我們。
在你確定了你想要關注的事情之後,把這些想法以你喜歡的方式付諸行動。我在寫論文,面對一篇4萬5千字的檔案時,有些日子我就是不想再打開電腦看著那些文字。但時間在流逝,最後期限也在逼近。每當我想到那個必須完成的工作時,就會有種全身都不舒服的感覺。
而每當我覺得必須停止浪費時間時,只會更難繼續寫下去。所以我決定改變我的方法,我開始只思考我想要什麼。
我想寫一篇有趣的論文,一篇真正能吸引人們閱讀的論文,但我意識到,如果我堅持使用學術著作就該具備的枯燥寫作風格,我就無法寫出有意思的論文。我希望我的論文像一篇扣人心弦的小說。所以我說:「管他的!」並決定改變寫作風格。
那是第一次我從寫論文中獲得樂趣,而且我變得很有效率,一天就寫了半章,然後我開始寫其他章節,不知不覺中,論文就完成了。
有時候,我那些受恐懼驅動的舊思維模式會回來,我會回到舊的方式。有時候我會擔心:「如果審查者不喜歡我的論文怎麼辦?如果他們不給我學位,或我這麼做其實是個錯誤怎麼辦?」但我還是做了,而且感覺很好。感覺很好,是因為我用一種我自己非常喜歡的方式做了這件事。
只去思考你想要什麼,並以你喜歡的方式去做它,可以減少你的無助感。這是一個強大的技巧,因為你可以只專注於你想要達到的目標,把其他的都放下。例如,只做你喜歡的運動,而不是你認為應該做的運動,如果你不喜歡跑步,就試試跳舞。
練習當個樂觀的人 不必對自己苛刻
還有另一個策略可以幫助你處理不想要的、負面的想法,並且提振情緒,就是變得更樂觀。每個人都遇到過一些樂觀主義者,樂觀的人傾向於看到周圍事物好的一面,而且會懷抱著希望,認為自己的問題能夠解決。他們傾向於注意和記住正面的事情。
我曾經遇到一位叫伊蓮的女士,她就是典型的樂觀主義者:無論你把什麼視為挫折,她都會把它視為機會。如果你抱怨工作太多,她會認為這是一種恭維,因為你老闆這麼依賴和信任你;如果你抱怨鄰居,她會指出鄰居為你做的好事;如果你對浪費時間準備一份沒得到的工作感到不滿,她會說你在過程中學到了新東西,每一點知識在未來都能幫助你。
那麼像伊蓮這樣的樂觀主義者有什麼秘訣呢?他們擁有心理學家所說的「內在控制信念(internal locus of control)」:他們相信自己可以透過行動積極塑造自己的人生,而這可以中和無助感。
樂觀主義者和悲觀主義者對失敗的看法不同。
如果悲觀主義者做某件事失敗了,他們會認為這是反映出自己的糟糕,並做出某種概述,導致他們對自己的整個人生感到絕望。例如,如果他們犯了錯,他們可能會說這類的話:「我不管做什麼事情都不順。」
樂觀主義者不會這樣一概而論,他們反而會認為阻礙只是暫時的,與他們個人無關。他們可能會說:「那個策略不太好,我下次應該試試不同的策略。」因為他們不會對自己苛刻,所以有動力再試一次。
因為樂觀者有這種內在控制信念,認為自己掌握控制權,所以他們傾向於對人生抱持著精力充沛、解決問題的態度。他們會看看需要做什麼,然後開始行動。相較之下,悲觀者的旅程充滿了猶豫和被動。
樂觀不只能幫助你擁有不同的生活體驗,對你的健康可能也有好處。
在一項對愛滋病毒感染者的研究中,那些樂觀的人疾病進展較慢。所以樂觀與病情進展緩慢有關。對慢性疼痛患者的研究也表明,悲觀者比較容易屈服於他們感受到的疼痛,讓它吞噬他們的生活。那些比較樂觀的人也會感到痛苦,但儘管感覺疼痛,他們還是會繼續各種日常活動。
當然,你能做多少事或你是否能夠做事,取決於你患的疾病和正在經歷的症狀。但關鍵是,我們看待問題的方式可以引導我們的生活朝不同方向發展,樂觀會有所幫助。
如何停止猶豫與負面思考 5個小練習
所以,如果你認為自己是一個悲觀主義者,或周圍都是悲觀的人,他們讓你也跟著沮喪,有什麼可以做的嗎?你能變得更樂觀嗎?你如何克服阻礙你前進的猶豫,更輕鬆地採取行動?
1. 根據目標行事,而不是根據情緒
悲觀主義與恐懼、焦慮連結在一起,因為悲觀主義者會受到自己的情緒和猶豫影響,所以傾向於慢下來並停止行動。這就是為什麼行動要根據目標,而不是根據情緒。當人們感到悲觀時,會很難採取行動。
所以不管你內心有什麼感覺,看著你的人生目標,並根據目標計畫你的行動。當我們做相反的事,也就是根據恐懼和焦慮來規劃行動的話,就會傾向於退縮,這對我們可不會有什麼幫助。
讓你的情緒去驅動行為的問題在於,在你感覺有動力,終於處於「正確」的情緒之前,你可能不會採取任何行動。意思就是要等到內心有了活力,才會採取行動。但是為了克服消極和其他阻礙你前進的情緒,不管你內心感受如何,都應該做一些能幫助你實現目標的活動。這可以幫助你再次啟動,而第一絲希望和樂觀的光芒就會出現了。
2. 減少引發嫉妒的因素
你的樂觀程度也會受到你接觸的人影響。有時你可能會遇到一個你覺得比你更成功的人,然後你發現自己對他們感到憤怒,沒有任何具體原因的,就是一種怨恨的感覺。你的情緒可能會暴跌,你也不知道為什麼不喜歡他們,但他們感覺就是太完美了,讓你心煩:也許他們有很棒的伴侶,有很不錯的工作,一個更美好的家。
有的時候,人對另一個人產生負面情緒,是因為那個人擁有他們很想要的個人特質。也許那個人讓你意識到,「如果你當初多投入一點,勇敢跨出去」,就可以做到更多,而這種感覺讓你很痛苦。
不管你的原因是什麼,你會避開這個人,因為你想遠離痛苦。為什麼不試試別的策略呢?看看你如何利用這樣的狀況,你能從他們身上學習嗎?這比輕視他們需要更多勇氣。這個人現在進入你的生活,肯定有原因:通常是要讓你知道,現在做出不同的決定並採取行動還不算太晚。把這些人當作靈感的來源,而不是讓你沮喪的原因。這也表示要保持樂觀,看到生活光明的一面。
3. 少和悲觀的人待在一起
有時我們會遇到讓我們情緒低落的人:可能是朋友、同事,甚至是家人。你告訴他們買了一件新衣服,你有多麼興奮,結果他們說:「哇,你外套還不夠多喔?」這些人會一點一點地澆你冷水,他們會讓你覺得生活中任何嘗試都沒有意義,因為路上有太多障礙。他們經常說自己說這些話的唯一原因,是幫助你更現實地看待事情。
為了你自己的身心健康著想,你最好少花時間和這種會剪你翅膀的人相處,因為情緒會互相傳染。經常和那些總是看到問題和障礙的人待在一起,可能會對你產生負面影響,讓你失去嘗試新事物的動力。
4. 問問自己這個重要的人際關係問題
這個建議和上面的建議是同一組。我們選擇與之共度時光的人,可能會以某種方式對待我們,對我們的樂觀程度產生負面影響。
也許你身邊的人總是以微妙的方式批評你,也許他們會糾正你的用字遣詞,或是在你不懂的時候嘲笑你。你可能確實喜歡和這些人相處,但有時你會覺得自己好像不夠好。而最糟糕的狀況,就是你還試著把自己變成這個人希望你成為的樣子。也許你解決了一個「缺點」,但其他的缺點又冒了出來……就這樣一點一點地,你正在改變自己真正的模樣。這可能會嚴重影響你的自尊,削弱你的樂觀情緒。
要弄清你的伴侶或朋友是否在侵蝕你的樂觀情緒,你可以問自己這樣的問題:當你和這個人在一起時,你是覺得精力充沛、更有吸引力、更有趣,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如果你覺得自己很不好,重點是要意識到責任不應該在你身上,而在這樣對待你的人身上。值得來往的人,會以尊嚴和尊重對待每個人。
5. 為你的一天加入活力
為你的一天注入一些能提升情緒,讓你充滿活力的東西。例如,洗頭、嘗試新髮型、去跑步等,就算聽起來似乎沒什麼,但做一些像這樣的小事會讓你感覺更好,使你充滿活力。這就是在通往自尊和樂觀的路上所鋪下的一塊磚。
如果你問街上遇到的一般人,他們想成為悲觀者還是樂觀者,答案很簡單。我們大多數人都想成為樂觀主義者:看到事物積極的一面,覺得杯子是半滿的人。要成為這樣的人並不難,只要在你自己的生活中,一個一個地實踐你在本章中讀到的策略:因為樂觀可以靠訓練得來。當你花更多時間和對你好的人在一起,當你對自己好,這不只是通往更高自尊的道路,也是通往樂觀的道路。
思考你想要什麼,並以你喜歡的方式去做它,可以減少你的無助感。
(本文摘自奧莉維亞‧瑞米斯著,《即時情緒修復:2分鐘告別壞情緒,透過50個小練習,讓你擺脫焦慮、恐慌和壓力》,采實文化出版)
2023/07/24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