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社會局長姚淑文專訪:高齡政策不只是給「貧病孤老」的福利,如何讓長者活出健康自主才是重點
當老人在身邊成為日常,城市如何對高齡更友善?
採訪整理/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2023年,台北市65歲以上人口已經超過53萬人,占全市人口的21%,正式進入超高齡社會。作為六都當中「最老」的縣市,其高齡政策如何打破過去只服務弱勢、貧老、孤老和病老的想像,提供不同類型的熟齡者更細緻而多元的服務,達到健康老化的目標?《50+》專訪台北市社會局局長姚淑文,以下為第一人稱的專訪精華:
我投入社工實務30多年,在這幾10年間,感覺到台灣社會福利的發展愈來愈多元、細緻、深度,觸及不同族群的需求。過去,大家聽到老人服務,就會覺得一定是老病、貧窮、弱勢的老人,才需要政府挹注資源在他們身上。早期的高齡政策大多是「殘補式」的社會福利(編按:當家庭、市場功能失靈後,由國家社會福利政策介入扶助弱勢者),專注於服務病老、孤老、貧老。
但是在超高齡社會,一個人從65歲到離世,還有將近20年的時間。65歲以上的人口當中,有臥床老人,也有健康老人。高齡政策不能只是將慈善、扶助弱勢的概念一體適用所有人。我們應該開始重視「預防照顧」,協助健康長者好好變老。
蔣萬安市長上任不久後,曾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他有位親近的長輩在家摔倒,原本健康的人迅速衰老。長時間臥床對每個家庭而言,都是沉重的負擔。如果能做到健康老化、在家安老,長期而言,可以減少很多長照支出。
如何預防健康長者變衰弱?高齡政策不只長照,跨局處合作是必然
怎麼預防長輩衰老?高齡政策涉及很多層面,例如,針對居家環境,我們推出「臺北扶老‧軟硬兼施居家簡易修繕服務」,協助長輩施作簡易居家修繕、設置生活輔具,最高補助8萬元,預防長輩在家跌倒。從2023年7月1日開始,申請條件從原本限定綜所稅率5%以下的長者,放寬到12%以下,擴大服務範圍。
再者,健康促進方面,全台北市12區都有運動中心。如果長輩不習慣到運動中心,也可以到社區據點參加運動課程。我們也跟勞動局合作,推廣高齡就業、再就業,工作會讓人發現自己有用不完的精力,有成就感、被重視。
如果還沒準備好再就業,也可以當志工。例如台北市有「銀髮貴人」專案,讓具備特殊專長的長者有所發揮。像是退休廚師可以到社區共享廚房教學,持續貢獻社會。
我們的高齡政策很多是預想長者可能遇到的狀況,協助他們做準備。例如,有些人希望獨老,即使有小孩也要自己住。因此,我們鼓勵大家申請緊急救援通報系統,萬一出事,可以盡快聯絡到人。只要綜所稅率12%以下的長者都可以免費申請裝設,台北市約8成長者符合資格。(相關閱讀:老了一個人住,最怕出意外!緊急救援系統怎麼用?如何防孤獨死?)
此外,高齡者的數位安全也很重要。以我媽媽為例,85歲的老人開始用智慧型手機、LINE,我也很不放心。LINE上面很多詐騙訊息,老人家亂點,很容易誤上賊船。教育長輩、避免他們被詐騙,也是落實數位平權。
現在65歲以上的長輩,不一定是弱勢。我們提供預防性照顧,希望他們能活出健康的自主生活。前述這些業務,都不是單一局處就能完成,例如健康、長照會跟衛生局合作、防詐騙需要警察局配合……等。先前市長指示,高齡相關業務由社會局統籌規劃,定期召開跨局處會議,由市長、副市長主持和協調。各局處都要意識到這件事的重要性,共同投入。
亞健康、失能、失智長者該去哪?理想的社區,高齡友善設施離家愈近愈好
健康的長輩可以到社區照顧據點上課、認識朋友,而亞健康的長輩,例如失智、失能,則需要日照中心、長照機構。未來,我們計劃在社區更密集地佈建這些高齡友善設施。(相關閱讀:長照2.0完整指南:服務對象、申請資格與補助項目)
長照進駐社區,如何說服民眾接受?先前台北市士林區的芝山國小想設立日照中心,有部分家長抗議。我想是因為,大家還沒看過成功範例,善的循環無法形成。再加上國小學童的家長大多是年輕人,離「老」還很遠,沒辦法感受到需求的迫切。
我們花了很長的時間和民眾溝通,降低疑慮、達到共識。芝山國小的日照中心進駐後,大家慢慢接受。我相信以後,需求愈來愈多,大家會覺得日照中心開設在自家旁邊最好,坐輪椅的長輩也不用家人天天開車接送。
除了日照中心,我們也發現有人願意付錢,卻找不到適合的長照機構。我們預計擴充長照機構床數,公部門會提供補助,鼓勵業者投入經營。高齡友善設施進駐社區,剛開始確實辛苦,但能夠開辦就是成功的開始。
老人在身邊是未來的日常!讓長者成為資產,而不只是資源耗用者
我們希望大家接受高齡友善設施,從青銀共融做起、減少世代鴻溝,也是重要的一環。但是,這件事如果等到青年階段才做,其實很難推動。舉例來說,年輕人最需要自由,如果不是從小三代同堂、和阿公阿嬤住在一起,很難適應青銀共居。
相對的,鼓勵幼兒和長輩互動比較容易。我們先前成立萬和兒童暨社區共好服務中心,規劃老幼共學課程,成效就不錯。因為孩子很小,對長者沒有偏見。世代共融愈早開始愈好,家庭教育、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同樣重要。我想過,現在國小有寵物日,是不是也可以有一天「祖父母日」,讓阿公、阿嬤陪孩子上學?孩子從小習慣跟長輩相處,才會自然接受他們的存在。
年輕人或許會擔心,在高齡社會,長者占用太多社會福利會排擠他們的資源。其實,很多長者本身就擁有不少資源。他們很健康,不需要「殘補式」的社會福利、無微不至的照顧,甚至還有能力、財力,可以回饋社會。我期待看到更多這樣的長者,樹立世代交替的典範。
未來,老人在身邊,就是你我的日常。大家理解、接受這點,很多改變才會發生。畢竟,他一定會在你身邊的,為什麼要排斥呢?
2023/07/12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