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另一半改善他的問題,卻事與願違?蘇予昕心理師:想改變他人,不如自己活成有能量的人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2023.07.10
43,310
作者|50+選讀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作者|50+選讀 2023.07.10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43,310

文章用聽的
00:00 11:54 1

經常希望父母、伴侶、孩子能有所改變嗎?為何越想改變他人,對方越不願意改變?蘇予昕心理師分析,為何改變別人總是失敗的原因。她認為,人與人之間,只需影響、無須改變。把自己活好,對話時允許自己成為一面乾淨的鏡子,會發現彼此的關係出現好的變化。

諮商過程中,我經常聽到兩股相反的聲音,一邊說著:「我覺得我爸才該來諮商。」「都是我媽害我變成這樣的。」「我先生/太太才是最需要檢討的那個。」另一邊則說道:「我知道不可能改變別人,只能改變自己。」這兩股聲音經常來自同一個人,對立的念頭相互打架,耗盡心神。

其實,「我們無法改變別人」這句話,對,也不對。你是極具影響力的存在,絕對可以撼動世界,但如果改變別人是你的主要目標,你就改變不了,這就是改變的悖論。

為何越想改變他人,對方越不願意改變?3大原因解析

改變不了的原因有三。

第一,當你希望他人改變,代表你的深層信念認定自己是非常渺小、無力的存在,只有其他人先改變,你才得以幸福、成功、滿足……那你的內在空間就會是狹窄幽暗、能量稀薄的,當然無法影響任何人事物,甚至使身邊的所有人逐漸窒息。

舉個極端的例子,若用輕生威脅想分手的另一半,即便那個人趕到頂樓,央求你不要這樣,承諾他會愛你、不再離開你,你認為那是愛的能量嗎?他是心悅誠服地想待在你身旁,還是因為恐懼、怨恨、罪惡感等沉重能量而僵住?即便一時之間留下了他,你們卻已在能量層面斷裂,無法產生愛的流動。

原因二,當太想改變他人,就違背了人性的基本需求—自主權,進而減損了對方的「內在動機」(Intrinsic Motivation)

心理學家馬克.萊珀(Mark Lepper)在1973年進行過一項著名的實驗,將一群本來就喜愛畫畫的孩子分成3組,第一組是事先告知畫完後會有獎品,第二組是等他們畫完才給出獎品,第三組是沒有提供獎品。過了一週,研究者同時告訴3組孩子再也不會提供獎品了,第一組的孩子從此喪失了對畫畫的熱情,第二、三組的孩子則沒有受到影響。

這個實驗告訴我們,即便是外在給予的正向激勵,都有可能削減一個人的能量,更別說威嚇懲罰及否定斥責,更會逼著對方往反方向走。

原因三,當我們過度主動地想改變別人時,就帶有踩低他人、墊高自我的意味,無論你將改變的意圖包裝成「好心幫忙」抑或「良心建議」,皆在隱微地告訴對方:「你這樣不夠好,我這樣才是好。」引發他反射性地防衛、抗拒、攻擊,甚至更傾向鞏固自己原先的主張,變成尊嚴維護戰。

所以很弔詭地,你想改變他的意圖本身,促成了他的不改變。

把自己活好  才可能影響他人

我們最重要,甚至唯一的目標,就是讓自己每時每刻能量飽滿,或專注地使內在恢復飽滿。

只需要將關注點從他人的對錯、自己的對錯,回歸到「我感覺如何」「此刻怎樣能使我恢復和諧」上頭。注意當下內在需要什麼,或許是接納情緒、轉化信念、決定目標、展開行動,甚至完全地放空休息,那都很好。

因為,當你成為澎湃、溫暖、穩定又滿足的能量場,你將發現,怎麼身邊一切人事物都朝著你喜歡的方向前進,即便還有一些些不太喜歡的狀況,你也沒那麼在意了,甚至,會有越來越多人受你吸引,主動徵詢你的看法、意見、向你看齊。

你的能量激活了他想活得更好的內在動機,恢復了他的本來面目,這即是所謂的「影響力」,是改變世界的根本之道

我將內在能量的「影響力」拆解成2個可實際操作的面向:一是「成為一面乾淨的鏡子」,引發對方的內在動機,毫不費力地使改變發生。二是「心口一致表達法」,使你輕鬆地與人、與世界連結,透過你的真心喚醒更多靈魂。

成為對方的鏡子  將選擇權與責任還給他

偶爾會聽見對心理諮商質疑的聲音:「啊不就是聊天嗎?」殊不知,心理諮商並不僅是兩人間的晤談,更是引發個人與內在真實且深刻的對話。

所以,心理師的其中一項關鍵修練,就是能夠將自身的情緒、信念、需求、價值觀擺在一旁。簡而言之,諮商過程中,心理師得有意識地縮小「小我」,化身為清澈透明的能量場域,另一個人才得以慢慢放下防備,安心地觀看自己。


但在一般的聊天中,我們的「小我」通常很龐大,尤其越親近的人,我們越容易認定他的一切與我有關,代表著我的價值,使我們「入戲太深」。明明對方只是在講他的狀況,我們卻攪進自己的情緒、想法與需求,一不小心,就變成互相攻擊。

舉個例子,當丈夫說:「我最近工作好累,好想離職……」這可能引發妻子的「小我」對收入的焦慮,或生氣對方沒有體諒自己照顧孩子的疲憊,反倒還得花力氣關心他,這份不平衡使妻子立刻回懟:「我才累吧!你不上班,小孩是要吃土喔?」龐大的「小我」讓內在沒有空間傾聽及了解對方的想法。

而丈夫感受到妻子的先入為主後,也會認定「啊,妳果真不懂我」便隨即關上心扉,營造出一段越來越無話可說的婚姻。

反之,若我們的能量場夠清澈,圍欄夠健全,理解我的情緒是我的,他的情緒是他的,我們就可以放鬆下來,允許自己成為一面乾淨的鏡子,不必急著解決問題、也無須改變誰,單純地問:「哇,感覺真的好累,發生什麼了?」邀請他展開與自己的對話,他的內在動機(你可以想像成能量的水流)就不會受到阻擋,無論他是要繼續這份工作或另謀去處,終將前往最適合你們的方向。

這就是為何心理師不輕易給出評價與建議,更多是透過提問去邀請個案對自己產生好奇及發現:「喔~原來我現在是這個樣子,我想要這樣嗎?我到底想要什麼呢?」

當然,如果對方照了鏡子依然不想改變,表示維持現狀有他的原因,得將選擇的自由及承擔後果的責任還給他

保持同理與信任  尊重界線無須控制

某位老師曾傳授我一個重要概念:「別成為個案的父母,他不需要更多期待。」大部分的我們都是因為太努力滿足父母的期待,以為那樣才會被愛,而忘記了自己的本來面目。心理師得放下想要個案好起來的焦急、個案不再來的害怕,甚至高人一等的優越感,才能穩穩地允許個案以他的步調、他的方式啟動內在動機,這是使一個人澈底轉變的最佳途徑

那重點來了,要如何成為一面乾淨的鏡子呢?答案就是「同理」,雖然「同理」有個「理」字,但其實它與理性、道理沒什麼關係,也不需要完全理解對方。同理僅是「反映」出對方當下的情緒,就是最剛好的關心

例如,當你看到朋友垂頭喪氣時,可以試著問:「我好像感覺到你很挫折,發生什麼了?」若對方不太願意說,也可以給出一個不需要回覆、沒有壓力的同理,例如:「我好像感覺到你的挫折,雖然我不知道發生什麼,但肯定不好受,你辛苦了。」這段話裡頭雖然沒有任何要求,但對方願意說的機率還挺高的。或許,越是沒有控制與改變對方的意圖,越能產生信任與安全感,促進了關係的親密

同理除了說法,還有心法,也就是抱持著「深深的信任」。相信每個人都有能力照顧自己,用自己想要的步調跟方式,做出對自己最有益的選擇與決定,這也完全符合界線的概念,如果急著想照顧對方、改變對方,就會有期待與失望,引發一連串控制對方意志的互動。而被過度照顧及控制的人的內在也會是渺小、不安的,因為來自外在的照顧總有消逝的時候。

倘若我們仰賴的是內在動機,就如同敞開臂彎,接收宇宙源源不絕的能量流,你將充滿力量與安全感,處於不受外在現象變動的,恆定的狀態。

前幾天,一位正經歷低潮的夥伴在晤談的最後問我:「有任何建議嗎?」我體會他已盡了全力在面對人生的困境,所以我回應:「沒有建議,只有對你深深的信任。」那刻,他抑制已久的眼淚奪眶而出,我知道,他的靈魂聽懂了。

(本文摘自蘇予昕著,《心理能量使用說明書:安度靈魂暗夜,迎來豐盛人生》,圓神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