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首頁示意圖/Shutterstock
編按:隨著年紀漸長、體能下滑,生而為人,對生活能否還保有期待?作為照顧者,如何擺脫心魔,不再因為擔心長輩受傷而事事代勞?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長期提倡「自立支援照顧模式」,他主張,應該讓長輩到人生最後一刻,都擁有選擇權。
當生命接近終點的長輩提出想喝酒的請求時,你會怎麼做?
多數人的反應或許是斷然拒絕,但是長泰老學堂健康照顧體系執行長林金立和他的團隊採取了不一樣的做法。
「我們跟家屬溝通,經過同意後,就帶長輩去外面一起吃快炒、喝一杯啤酒。3天之後,長輩就過世了。」林金立說:「這是自立支援最核心的表現,就是讓長者到人生最後一刻,都還擁有選擇權。」
2006年,林金立在日本首度接觸到「自立支援照顧模式」並為之驚艷。回台後,他便投入倡議,在照顧現場實踐自立支援的價值觀。
「自立支援」和時常聽到的「復能」,內涵並不相同。林金立解釋,當一位長者有期待想完成時,身旁的照顧者若能支持長者運用自己的力量完成,這就是自立支援。當然,過程中需要做好長者的基本照顧,透過環境改善,解決生活功能限制,也要隨著長者的身體狀況和期待改變不斷修正。「最終目的,是希望長者能恢復到本來的生活模式。」
相對來說,復能則是短期、具有高度目標性,目的是為了恢復長者生活中最重要的功能。「例如在3~8個月間,如果長輩的能力沒有提升,復能就會退場。」因此,復能具有收案標準,身體極度衰弱、臥床或是臨終末期的長者,便不在標準內。「自立支援裡一定有復能的元素,但自立支援是一種照顧的核心價值,沒有收案標準。」
在重視孝道的傳統價值觀下,當長輩身體機能衰弱時,家人多半會事事服侍,讓長輩躺著、坐著就好。「但一個人有自立的期待和動機,其實很重要。」
林金立認為,這源自於東西方文化價值觀的差異。「西方社會中,一個人18歲之後就獨立了。老了之後,也不希望讓家人照顧。只要偶爾探望,快過世時回來送一程就好。」因此,自立支援對西方社會是日常,但來到重視群體、為他人而活的亞洲,卻是一個新概念。
自立支援3步驟 把「不可以」變成「○○才可以」
在生活中,若想實踐自立支援價值有哪些方法?林金立表示,照顧者可以透過3步驟,提升長者的精神滿足感,讓長者直到人生最後階段都有選擇權。
第一步,就是深入了解長者的人生歷程,理解對方的需求和嗜好,並調整自己看待長者的觀點。「如果我是一個照顧服務員,看到長輩躺在床上或容易躁動時,假如不了解他的過去,我們只會覺得『這個長輩很麻煩、很虛弱、很難照顧』。」
尤其若是自己的家人,更該把握機會跟對方聊聊,了解這些行為和習慣是如何形成的。「當你了解他的過去,就比較容易找到對應的方法,照顧者的壓力也會下降。」
第二步,則是做好基本照顧。「7成的失能長輩都有基本照顧不足的情況,例如飲水不足和飲食內容不夠營養。」林金立指出,有些長輩會因為擔心上廁所,因此水喝得不夠,導致代謝、排泄和食慾等受到影響。有些長輩則是攝取過多澱粉、植物纖維,或因為崇尚清淡飲食而不吃肉,導致蛋白質不足、肌少症。「這些是可逆的。基本照顧做好,長者的能力自然提升。3個月後,大概6~7成長輩的情緒和生活功能會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