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周慧婷 文字整理/蔣德誼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不少熟齡父母常煩惱「孩子到底在想什麼」,或是面對自己的關心總是愛理不理,一開口就不耐煩?親職教育專家郭葉珍以過來人經驗分享,把孩子當朋友相處,適時放手讓他們自己做決定,允許嘗試、犯錯的自由,就能讓他們更勇於走出自己的路。
從事教育工作的郭葉珍,曾經歷離婚、單親撫養,以及一對子女在成長過程中的各種「非典型」生涯探索。她沒有以自己的專業權威搶著下指導棋,反而是採取「不教而教」、「放手不放生」的哲學和孩子相處,也經常在社群分享自己和孩子們的互動點滴。
她不僅幫助不少苦於無法和孩子溝通的父母解決教養問題,很多年輕網友也會羨慕地說:如果我的爸媽像妳一樣好溝通就好了。
在最新著作《讀懂孩子內心話》中,她探討的是如何傾聽、理解孩子那些說出口、和沒說出口的話背後的意義。如何讓孩子願意敞開心門,分享自己的真實想法?她說:「我們不需要當給答案的人,而是要引導孩子讓他找出屬於自己的答案。」
把孩子當朋友 溝通對話也要選對時機
當步入熟齡階段的父母,遇上正值青春期的孩子,如何讓親子之間擁有正向而有品質的關係?
郭葉珍說,當孩子還小的時候,很多事情因為還無法判斷、理解,所以爸媽必須直接照顧、教導,告訴他們該怎麼做。但隨著孩子長大,吸收了各種知識,有了自己的想法和經驗,如果跟父母的想法出現分歧,「這時候做爸媽的模式就必須要調整,可能不適合再直接給建議。」
「我們要學會一件事情:不要把孩子當孩子,而是朋友。多聽、少念。」郭葉珍說,我們不太會直接糾正朋友、但是面對同樣已經有足夠思考能力的孩子,卻總是「勒不住自己的舌頭」。
當親子之間任一方有溝通的需要,郭葉珍也建議,選擇一個彼此都感到舒服、有餘裕的時機點再開口,而不是不由分說、強行開啟對話。「如果對方剛好在忙、或是心情不好,這時候的溝通品質一定也不會好。」
郭葉珍以自己的母親為例:「她打電話給我的時候,一定會先問我現在有空嗎?方便講話嗎?確定我OK,她才會繼續說下去。」選擇適當的時機,對話就容易有好的開始。
別急著替孩子解決問題 自然後果就是最好的老師
為人父母者,總少不了為孩子牽腸掛肚,郭葉珍說:「有時候我們出於好心、或是怕孩子吃虧受苦,常常會忍不住出手『幫忙』,但有時這個好心,會衍生出很多問題。」譬如有個媽媽曾和她分享,因為看到孩子停車費的單子放著一直沒繳,忍不住幫忙繳了,但當她提醒兒子下次要記得繳費否則會被罰款的時候,對方卻不在乎地說:「我有叫妳交嗎?我自己會交啊。」
「有時候,不如就真的讓孩子體會到自己行為的後果,才會讓他學習到該如何處理。」當然,前提是結果不會造成無可挽回、或是太過嚴重的損失。「別搶著幫孩子收拾殘局,有時候看起來好像多走了些冤枉路,但最後這些都會成為很寶貴的經驗。」
郭葉珍也提到,在溝通過程或有狀況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說「我早就告訴過你」、「還好我當初有逼你」這類的話。以否定孩子的想法來肯定自己的教養方式,或是在孩子已經感到受挫時又補上一槍,只會把對方推得更遠。
「為了以後我老的時候有人跟我聊天、生病的時候有人陪我去看醫生,有些話還是忍著不要對孩子說比較好。」郭葉珍說。
適時收手與放手 讓孩子學會自我負責與獨立
經常和社群粉絲、讀者分享和孩子的相處故事,郭葉珍面對有著高敏感特質的女兒,以及大學念到一半就要休學的兒子,在他們的生涯選擇過程中,只有在旁陪伴以及在必要時提供「人生相談」,其餘幾乎完全放手讓孩子嘗試自己想做的事情,是個不折不扣的佛系媽媽。
郭葉珍說,或許因為從小受到爸媽的教育方式影響,讓她很習慣「自己的問題自己解決」這個概念。
「我爸媽是那種就算我要帶小孩去看醫生,請他們幫忙顧一下另一個,也會說他們要去打高爾夫球沒空的阿公阿嬤。」一開始郭葉珍也覺得很生氣,但後來冷靜想想,爸媽的確沒有義務要幫忙,生了小孩就是要自己照顧。
目前郭葉珍的兩個孩子都已出社會工作,她在不增加額外支出的前提下,允許孩子們住在家裡,一方面省下一筆房租費用,平常也有人說話陪伴;但是三餐、洗衣和倒垃圾等家事都必須要自己處理。但當兒子有了穩定交往的女友之後,郭葉珍就要求兒子必須為了未來成家做準備,請他在半年內搬出去。
「我對他們的要求只有:養活自己,其他算你厲害。」郭葉珍說,有時候給予孩子過多的期待,反而會成為他們的壓力和痛苦來源,來自別人給的目標,也終究會有失望的可能。
郭葉珍也提醒父母們,與其成天為了孩子操心,不如先把自己的日子過好,發展自己的生活重心或是興趣,「爸媽的一舉一動,孩子其實都會看在眼裡,身教的影響,有時比說破嘴更有效。」
不花費過多力氣在控制或干涉,而是把環境準備好,讓孩子在可以自由舒展但有安全感的氛圍中,探索自己的路。「我們可以試著做那個理解、支持孩子的人,能做支持他人的人,或許就是生命中最大的禮物。」郭葉珍說。
相關閱讀:郭葉珍著,《讀懂孩子內心話:教授媽媽郭葉珍,陪你輕鬆帶孩子》,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