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跌過跤、吃過苦,還會困惑怎麼辦?作家瞿欣怡:人生是來做功課的,但做功課也可以是快樂的

中年跌過跤、吃過苦,還會困惑怎麼辦?作家瞿欣怡:人生是來做功課的,但做功課也可以是快樂的
2023.06.15
23,255

2023.06.15

23,255

文章用聽的
00:00 11:27 1

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 李盈靜 內文圖片/瞿欣怡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作家瞿欣怡在49歲那年,展開「人生中途週記簿」寫作計畫,以一週一篇週記的形式,紀錄邁向50歲這一年。沒想到,這1年的時間,卻出現許多她從未想過的功課:工作上的挫折、母親失智惡化、離開……。人到中年還是會迷惘,面對生活的難題,如何溫柔以對?

對作家瞿欣怡而言,49歲到50歲這一年,是意想不到的哀樂中年。工作上重要的案子突然喊停,原本輕度失智的媽媽跌倒、狀況迅速惡化,多次進出醫院。許多挫折同時發生,「所有東西都卡住了。」

孔子自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常被人們視作步入下一個人生階段的自我期許。但瞿欣怡坦言,即便到了中年、被稱作老師,她仍只是個迷惑的平凡人。「40歲不惑,怎麼可能?50歲都還很『惑』啊。」

中年後面對生命本質的提問  長大是一段進階打怪的歷程

曾在多家知名媒體任職,瞿欣怡回憶,50歲以前,人生是一連串「打勾」的歷程:想賺多少錢、去哪些國家、出幾本書、和哪一家出版社合作……。中年過後,人生清單上打勾的項目愈來愈多,要面對的卻是生命本質的提問。

8年前,瞿欣怡的太太罹癌。預計開刀那天,太太卻在巷口發生車禍,撞上一台機車。她迅速報警、找保險公司、將休旅車送修,又急著將太太送到醫院。在醫院的長廊上奔跑時,她瞥見窗外的藍天白雲,突然意識到自己那段時間所承擔的種種壓力,不自覺掉下眼淚。「我想,原來長大就是不能哭著回家找媽媽。那天哭完,還是要幫太太辦理住院,一個人承擔一切。」

陪伴太太走過罹癌、康復,甫結束的49歲這年,她又經歷了母親的最後一程。從原本輕度失智、尚能自理生活,在短短1年內急速衰退。她先將母親從桃園接到台北同住,開始照顧者驚心動魄的生活:媽媽會自己出門、迷路、失禁、半夜跌倒滿臉是血……。好不容易請到外籍看護,媽媽卻過世了。

「這次,我也覺得我長大了。不只是不能哭著回家找媽媽,是沒有媽媽可以找了。」瞿欣怡形容,人生是一段「進階打怪」的歷程。父親在她18歲時過世,父女倆緊張的關係還來不及和解。50歲送別母親,她不只協助媽媽和家人和解,也在陪伴媽媽走向終點的過程中,因為理解死亡,心生溫柔與慈悲。

只不過,無論經歷幾次,世上仍沒有容易的告別。瞿欣怡苦笑說,繼長輩之後,現在她心愛的小狗也生病了。當小狗在獸醫院接受手術持,她忍不住大哭,明白自己「並沒有長大」。生老病死的功課,是一次次艱難的學習。

人生是來做功課的  但做功課也可以是快樂的

其實,步入中年以前,瞿欣怡曾有一段無憂無慮的時光。38歲那年,她決定暫別競爭激烈的媒體業,搬到花蓮小住4年。每天看海、走路、上菜市場,將生活過得緩慢而悠長。

原已在台北主流媒體當上主編的她,到了花蓮,又從地方報的代班編輯開始做起。朋友開玩笑地說,「你在台北寫一篇文章,抵過花蓮1個月的薪水!」但這段沒有顯赫頭銜的日子,卻讓她感到非常幸福。有別於都會生活的高度競爭、成就導向,花蓮的朋友給她無條件的愛。「我在花蓮學會,小貓只要是小貓,就足夠被愛了。」

花蓮歲月,是瞿欣怡生命中如世外桃源般的時光。花蓮歲月,是瞿欣怡生命中如世外桃源般的時光。

世外桃源般的花蓮歲月,在4年後畫下句點。她和太太考量工作,從花蓮搬回台北。40歲~50歲的10年間,她出了幾本書、當出版社的總編輯、寫專欄、主持廣播節目,完整了出版人的資歷。「台北是個修羅場。我一直都是在很競爭的狀態中,很努力做很多事。」瞿欣怡說。

她坦言,自己本就身體不好,活得愈用力,身體愈來愈差。工作再加上家人生病的壓力,到了49歲時,她的身體幾乎垮掉,自己也被送了幾次急診。

後來,一位中醫師告訴她,「你很聰明,一定可以完成所有的工作。不需要那麼用力。」幾乎在同一時間,另一位身心靈的老師對她說,「人生是很苦沒錯,人生也是來做功課沒錯,但是做功課可以是快樂的。」

這些提醒,讓原本容易焦慮的她停下來反思。既然努力工作,是為了讓世界更好,這份用心也會反饋到自己身上。「我是一個渺小的人,但是這麼渺小的我,也是值得被宇宙滋養的。」

身與心的修行  找回平靜與強大的自我

人生的功課不會憑空消失,活在紅塵俗世,如何自處?形而上的煩惱,有時要靠形而下的方式解決。

瞿欣怡說,自己從小就討厭體育課,中年後卻為了減重,在朋友的推薦下踏入健身房。後來,為了讓生病的太太多運動,兩人搬到大安森林公園附近,她也因此養成慢跑習慣。「我每次去跑步,都是基於貪小便宜的心情。每用一次,就覺得(房租)好像更划算一點!」

瞿欣怡認為,跑步能讓人超越自我,感受自身的強大。瞿欣怡認為,跑步能讓人超越自我,感受自身的強大。

從剛開始只能跑500公尺,1、2年後,她已能跑完10公里的路程,甚至還跟朋友一起參加三鐵接力。「你會覺得,我沒辦法吧?做不到吧?但身體會一直告訴你,其實你可以。」瞿欣怡形容,跑步是一段自我超越、驗證自身強大的過程。如今,每當人生遇到困境時,她會站起身來,「不要想了,去跑步吧!」

除了鍛鍊身體,她近幾年也開始抄經、讀經。2021年疫情升級前,她因緣際會到法鼓山打禪。其後全台進入三級警戒,她正好每天在家抄一段《金剛經》。「每天抄經、每天讀,不能說開悟,但漸漸明白人間的道理,有種被陪伴的感覺。」

她舉例,《金剛經》當中有句話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愈執著,煩惱愈多。就像鉤子勾住毛衣,只會愈扯愈亂。放下鉤子,糾結處才可能鬆開。她也很喜歡「物來則應,過去不留」的說法:事情來了,回應便是,過了就毋須放在心上。以經典對應人生,漸漸活出安定。

50後的知天命,究竟是什麼?把人生弄明白,就沒什麼好害怕了

從49歲開始,瞿欣怡每週寫下一篇週記,1年多後集結成書《人生中途週記簿》。在這本中年記事中,她寫下:「把人生弄明白,就沒什麼好害怕了。」

這份明白是理解人生很苦,「但我們可以經歷那樣的痛苦活下來。」瞿欣怡說。年輕時,她曾和一位前輩作家交好,又因故決裂。兩人互不往來了好幾年,後來前輩出書,她卻由衷替對方開心。我覺得人生好難,你能把自己過得這麼好,真是太好了。對我來說,這才是50後的知天命。」

另一層次的明白,則是走出迷惘,回應生命真正的使命。她從年輕時便以寫作為職志,卻也不時迷惘,「我真的可以嗎?」幾年前,她陷入嚴重憂鬱症,主治醫師告訴她,「你必須去想,你人生的終極目的到底是什麼?」

瞿欣怡說,50後的明白,是終能回應自己的使命,不再恐懼。瞿欣怡說,50後的明白,是終能回應自己的使命,不再恐懼。

瞿欣怡笑說,醫師原本幫她安排精神分析,剛好那時,她看了電影《冰雪奇緣2》。劇中女王艾莎想探究海中傳來的神祕歌聲,即使一直被浪打在沙灘上,仍勇敢潛入水底。「我覺得幹嘛恐懼呢?去看就好了。為什麼要想寫作會不會成功呢?去寫就對了。看《冰雪奇緣2》,對我來說比榮格(精神分析)還有用!」

現在的她,對於人生任務仍全力以赴,但漸漸放下得失心。卡關不一定是自己不夠好,只是因緣尚未俱足。假以時日,時空環境改變,也許就能完成。把人生看明白,勇敢追尋你想要做的事情。這樣就可以了。剩下的,老天爺一定會滋養你。」盡份隨緣,就是很不錯的人生!

相關閱讀:瞿欣怡著,《人生中途週記簿》,有鹿文化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