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治療住院天數變少、花費可達幾百萬,傳統保單不夠賠!防癌險怎麼買?
運用保險防火牆,守住現有資產。
文/顏理謙 圖/Shutterstock
編按:台灣癌症時鐘持續快轉,根據衛福部於2022年底公布報告,2020年全台新增罹癌人數為12萬1,979人,平均每4分19秒就有1人罹癌。許多人會選擇投保防癌險,透過保險理賠,替自己和家人增添一層保障。但癌症險真的有需要嗎?怎麼買比較好?終身險和定期險的差異在哪裡?
癌症治療費用高,如果平時沒有做好風險評估,適當儲蓄或投保,很容易在遇到突發狀況時手忙腳亂,甚至迫於經濟壓力而耽誤了治療。衛福部台中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林逸婷接受《50+》採訪時曾指出,早期的癌症治療療程大多有健保給付,不至於造成太大財務負擔。但如果病人從癌症病程進入晚期到人生終點,每年藥費、無法工作的損失再加上看護費用,平均花費約為300~500萬元。(相關閱讀:最懂保險的急診醫師:老後用得到的長照險、癌症險、意外險、實支實付怎麼買?)
目前市面上有許多防癌保險產品,例如「癌症險」、「重大傷病險」皆有保障癌症。但是,這類防癌險與一般常見的實支實付醫療險,有何差異?磊山保經桃園營運處業務總監杜辰禹說:「實支實付的範圍廣,而隨著高科技醫療發展,防癌險也有其功效。」
其實,不管是疾病或意外受傷而造成的自費住院和門診,都會啟動實支實付理賠。而罹癌後的治療過程如果有自費項目,一樣也會啟動實支實付。既然實支實付涵蓋範圍已經很廣,為什麼還要規劃防癌險?杜辰禹表示,這是為了因應時代變化,做更完整的保障規劃。
早期醫療不如現今進步,過往罹癌,通常就是進入住院治療和手術階段,保險公司也會在這時啟動理賠機制。因此,早期的防癌險結構大多是「身故一次金」。但隨著高科技醫療發展,罹癌後,化療和放射線治療常以門診方式進行,患者只需在醫院待5~6小時即可回家,實際住院天數不多。所以,新型防癌險啟動的理賠會是初次罹癌的一次金。「癌症的治療可能每次需要幾十或上百萬元,用一次金來填補這些花費,對患者比較有幫助。」
除了癌症險,依重大傷病證明為作理賠依據的重大傷病險,其理賠範圍也包含了癌症。杜辰禹解釋,例如,重大傷病險內含的一次金,金額可能達100~200萬。有了這一筆費用,這時,保戶就不一定要選擇傳統化療,而可以選擇質子治療、重粒子治療等更新穎、費用較高的治療方式。
兩大準則規劃保險:保大再保小、保近再保遠
想提前為自己做好防癌保險規劃,該掌握哪些原則?杜辰禹說,購買保險時,最重要的還是依照個人年齡和經濟條件規劃,沒有標準答案。最好的方式則是以終身險搭配定期險,做好全方位保障。
「例如,罹癌時,如果有一筆300萬的一次金理賠,可能就不會走傳統治療方式。有些客戶可能會選擇中醫,或是飛到國外治療。甚至因為有了這筆錢,就算治療期間收入中斷,也不會造成家人太多負擔。」她說:「每家保險公司的產品都有其特色,沒有一家公司的產品是完美的,但組合起來就會是完美的規劃。」
杜辰禹建議,讀者在做保險配置時,可以參考以下兩個重要的準則:保大再保小、保近再保遠。
2023/06/08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