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歲開始存錢,退休後如何月領6萬?台大財金系教授陳彥行:股債平衡加另類資產,到老都有錢花

分散風險,投資比不投資好。
分散風險,投資比不投資好。
2023.05.30
93,032
作者|林芳如
責任編輯|陳莞欣

分散風險,投資比不投資好。

作者|林芳如 2023.05.30

責任編輯|陳莞欣93,032

文章用聽的
00:00 08:51 1

文/林芳如 攝影/影巷26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50歲開始準備退休金,來得及嗎?台大財金系教授陳彥行以50歲、期初資產200萬、每月存1.5萬元為例,提出65歲退休後,加上勞保、勞退,每月都有6萬元退休金可花的財務規劃建議。該怎麼做,退休後才能每月都有6萬元可花?

國人平均壽命增加,退休金卻有愈來愈少的趨勢,加上每年1.5~2%的通貨膨脹,現在看似綽綽有餘的退休金,未來可能不夠花。因此台大財金系教授陳彥行建議,在分散風險的前提下,投資比不投資來得好

50歲開始存退休金,退休後如何月領6萬?實例試算

他以50歲的人為例,現有200萬資產,每月可存1萬5,000元,預計65歲退休,且希望退休後,每月有4萬元可以花,預期壽命85歲,這筆錢怎麼存?

陳彥行以財務規劃常用的「蒙地卡羅模擬法」估算,如果不投資,將200萬全數定存,達到前述財務目標的機率為0;如果將200萬做為投資本金,資產配置為股債各半,成功機率約67%;若再延後2年退休,多存點錢,則成功機率為90%。如果願意降低每月花費至3萬5,000元,則成功機率超過95%。

「3.5萬到4萬元的規劃還算保守,因為這筆錢還沒包括勞保跟勞退。如果一個人的勞保跟勞退每個月可領2萬,加起來每個月就有5.5萬到6萬。」

因此,陳彥行建議,正確的投資策略,較可能達成到老都有錢花的目標。但一般人可能會困惑,何謂正確投資策略?

投資不能只看報酬  還需考慮風險

陳彥行認為,理想的資產配置,是「股債平衡搭配至少1種另類資產。」,股債平衡指部分資金投入股市、部分資金投入債市。至於股債比例,則視個人可以接受的風險決定。一般而言,年紀愈大,保本會比增值更重要。所以隨著年紀漸長,應逐步調高資金在債市的比例,因為發生金融海嘯時,債券跌幅通常較小。

陳彥行以投資績效回測平台Portfolio Visualizer模擬3種投資組合的結果:100萬期初資產,投資期間為2008年~2022年,結果發現,若全部投入美股,則最後總資產約369萬,年化報酬率約9%;若股債(美債)占比各為75%、25%,則總資產約352萬,年化報酬率約6%;若股債各半,則總資產約200萬,年化報酬率約5%。

看起來,將本金全數投入股市,報酬率最高。但陳彥行指出,投資不能只看報酬率,還要評估風險。以此區間為例,2008年金融海嘯表現最差,當年若資金全部投入股市,則100萬約剩下50萬;但假如股債各半,則跌幅不到一半,100萬還剩將近80萬。所以,資產大跌時,股債平衡有保護資產的效果;而股債配比,就看個人可以接受一波跌幅會損失的資產上限。假如跌了25%,會讓你覺得心痛、不舒服,就可以再適當增加債券比例。「我們雖然希望長期報酬增加,但是也不希望過度承受風險。」

受限於平台資料,陳彥行以美股、美債模擬投資結果,但他指出,若將美股換成充分分散的台股投資組合,如永豐臺灣加權ETF基金(006204)或元大台灣50(0050)等,以上結論也都適用。

股債平衡加另類資產  可進一步降低資產波動幅度

不過,2022年1月~9月,受到美國升息等一連串因素影響,造成股債雙跌。顯示投資只有股債平衡不夠,還需加上至少一項另類資產,例如黃金、能源、其他大宗商品等。因為,另類資產與股債相關性極低,甚至呈負相關,像是黃金與股市的相關係數為0.08,大宗商品與債市的相關性為負0.11。

同樣使用線上平台Portfolio Visualizer模擬期初投入100萬美元,股、債、黃金和大宗商品的配比依序為40%、40%、10%、10%,報酬率雖然會降低,但同時在2022年的跌幅也會降低至15%,比起股債比各半時,資產跌幅20%更穩健。美國著名的橋水基金創辦人Ray Dalio的全天候(All-Weather)投資組合亦主張,股債搭配部分另類資產,可進一步降低資產波動幅度。

投資沒辦法解決所有問題  還需搭配延後退休或增加儲蓄

投資時,該賺股利或賺價差?陳彥行指出,雖然大部分上市公司1年只發放股利1次,且多集中在7~8月,但現在許多投信推出季配息的ETF,可能是每季第1個月領,也可能是每季第2個月領,假設配合得好,可達到月月配息的目標,就像領薪水,時間到了,錢就會自動匯入戶頭。

但這樣投資的缺點是,ETF配息需課稅,對所得稅級距高的人而言,未必划算。相對的,台灣投資人買賣股票不需課證所稅,只課千分之三的證交稅,需要繳的稅比較少。需要用錢時,可以考慮賣股票換現金,風險是股票可能賣在低點。

「任何財務選擇都有好處跟壞處。」陳彥行強調,雖然對抗通貨膨脹光靠定存不夠,但也不能只靠投資,因為投資猶如兩面刃,報酬愈高,通常風險愈高,所以必須搭配延後退休、增加儲蓄或減少開支等策略,且至少須每年檢視一次計劃,做出必要調整,當資產價值大幅變動時,更需重新檢視財務策略

投資只是財務規劃的方法之一,搭配其他理財規劃,才能達到退休後持續有錢花的目標。

「把時間拉長,投資可以很簡單。就算50歲的人,以目前國人平均餘命80多歲來說,也還有時間。」財務穩健是決定老後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務實評估加上聰明理財策略,退休後才有心情享受生活!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