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愛倫專欄|50前的茫然,50後的無惑:6則諺語說完一場人生

高愛倫專欄|50前的茫然,50後的無惑:6則諺語說完一場人生
2023.05.25
48,781
作者|高愛倫

作者|高愛倫 2023.05.25

48,781

文章用聽的
00:00 07:55 1

文、圖/高愛倫

編按:在歲月的歷練中,你想淬煉出什麼樣的自己?與人往來又該如何拿捏,可以不失本心,仍保有善意與溫情。高愛倫透過6句諺語,解釋人生必有的茫然與繼來的無惑。

線上遊戲成語接龍已經流行一陣子了,這是不分年齡沉迷手機以來,堪稱最有意義的寓教於樂之課外作業。

閱讀,不只是抱著紙本逐頁閱讀,「圖」「影」「像」「文」的吸收與輸入,都符合閱讀的定義。

成語真好用,言簡意賅幾個字,就是一個江湖的想像,一樁史記的解說,一段往事的陳述,一種真偽的暗示。

退休生涯,自學自修可以從簡,只要讀透也通透6句諺語,就足以解釋人生必有的茫然與繼來的無惑。

成長,就是在經歷一些事情的同時,失去自己的樣子。

成熟,是在重複的選擇之後,又重新回到最初的樣子。

從成長到成熟,生命幾十年的演化,其實也不過濃縮在耳熟能詳的辭海裡,有大家熟悉廣傳的,也有生冷卻觸目易懂的,諸如:

1. 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性格決定命運」是歸納很多人生實例「鑑定」而後「認定」的説法。

凡是走過千山萬水的年紀,都有能力辨識:有些悲劇是命運多乖,有些哭喊是自找活該。

我們容易看到自己的可憐,所以自怨自艾,所以怨天尤人,我們忘了去檢查一切的發生可能有可恨的固執。

摘掉「可恨」的慣性思維,也許就可以同時蒸發「可憐」的氣息;能有這樣的體認與轉變,也許我們對曾有的委屈弱勢角色,就能釋懷,並開展威武雄壯的重生自信

這,就是自我反轉

2. 方木頭不滾,圓木頭不穩

在家人情人的親密關係上,滾也好,穩也好,都是:優點雖可見,不足仍鬧心。

一婚二婚到三婚,婚婚都有長短調;相愛就能過得好?沒有人敢打包票。

感情稀釋,始於挑剔,挑剔多了,不是火山噴發就是冰山千寒。

只要德不越矩,品不沾邪,方木圓木的自我風格本就是我們所愛的原型初始,只能要求自己去發掘適合的欣賞角度。

這,就是兩相磨合

3. 山要綠化,人要文化

動植物生態有異,綻放期各有精彩。

少時上進幾寸心?懷才不遇是惡運?

其實,只要不錯失就學的種種機會充足文化涵養,就是對自己生命質感最佳潤飾,如果未能大才大用,單就能量傳導的底蘊深厚,已是得天獨厚。

靈魂淨化,心念無妄,安枕中自有平安夜。

入世進化,不戀奢華,平淡中樂取一瓢飲。

仕宦無途,商賈無渡,權財無緣,風光無靚,飽讀詩書的情懷還是能讓人滿足於黃金屋、顏如玉。

人瘦尚可肥,仕俗不可醫。人間富貴不是唯一成就,付出與得到無需劃上等號。

這,就是不染塵埃

4. 牆上畫馬不能騎,紙上畫餅不充飢

誰都有可能遇到需要他人襄助的瞬間,求之,助之,受之,謝之,如果未能盡如人意,也要坦然面對遭拒。

幫忙或行善,本就是自在隨心、自我拿捏,不必勉為其難後又懊惱生悔,更不可虛發口惠,誤了他人燃眉之急。

凡事互通有無,對人將心比心,都是一種儲蓄,有朝一日,不是沒有可能遇到零存整付的美好意外。

也許世態炎涼,也許人心不古,但他是他,你是你,在防護得當的境況下,有些仁慈還是可以存在的;不為難別人,不危害自己,在群聚的部落,人和人之間必需存在溫暖。

這,就是人溺己溺

5. 為別人掘陷阱,掉下去的是自己

如果想拖人下水,可能只有先打濕自己的腳。

好萊塢的電影,最會引用這句諺語為艮。所有計謀害人的,最後就是自墜設計的因果中。

任人運氣再好,也都該有落入陷阱的經驗吧?但是,在加害與受害之間,「陷阱」這個「局」,究竟是歪打正著?還是精心策劃?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這個世界充斥詐騙,日常,我們都當笑話般的流傳,似乎不痛不癢,我們真正會怕的、會傷心的,是信賴也善良的人,突然變成一個黑天使

因為不想掉進陷阱,我們學會用冷漠包裝自己,有時,難免矯枉過正。

這,就是弓杯蛇影

6. 孔夫子打哈欠,一嘴文氣

秀才與兵,充斥社會,聲量經常踩扁氣量,喉管裡的語言都擴大規模訓練出電音喇叭般的分貝。

菁英人物,從世界級的巴菲特、比爾蓋茲、馬斯克、貝佐斯到華語籍的馬雲、高希均、李嘉誠,從不停止叮嚀世人多多閱讀,相形之下,他們的個人語錄也交相跨越知識領域,成為有志者的追隨指標。

「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縱然是昨日黃花理論,但是文氣不酸,骨氣可敬,意見領袖萬一打個哈欠,仍可引人凝神摒息的盼望等到頓悟的觀點。

這,就是學海無涯

往前數50,向後數50,活著的日子,哪一天不是在這幾款你來我往的交織關係裡?

匈牙利詩人裴多菲曠世作品僅20字,「親情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流傳千古,歌頌主題實為「自由」二字。

遊走紅塵或江湖,言、行、聲、意,都有約束,但是心的自由在於念想即成。

不嘆悲歡離合,不悲時不我予,讀讀成語,笑看山高水長,原來用功在不同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成果,上代書生和現代學生,出色表現顯然已不可同日而語。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