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與成年子女應該互相金援?孫廷沇心理師:當愛折合成現金,親子也只是有血緣的陌生人
兩代間的互惠,沒有所謂的「應該」。
文/孫廷沇 圖/Shutterstock
編按:父母子女間的金錢支援,是應該的嗎?孩子買房父母就該幫忙?爸媽急用錢兒女就必須支援?孫廷沇心理師直指:不存在「父母就應該要」或「子女就應該要」的道理!雖說父母子女間也適用社會交換理論,但怎麼交換,可以讓雙方都感到幸福滿足?
俗話說:「子女是前世的債主。」但也有句話說:「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那麼,「任何父母都應該為子女奉獻,不求孩子的回報。」和「父母有權向孩子索求自己付出的一切。」這2種說法到底哪一個才正確呢?
有血緣的父母子女 也可能比外人還疏離
過去曾發生過某個社會案件,是一位含辛茹苦將兒子拉拔成醫生的母親,將兒子告上法院,要求兒子支付扶養費。兒子雖然每個月的月薪高達800到1000萬韓幣,卻在和生活困苦的母親決裂後,不再提供母親零用錢。法院裁定兒子必須每個月給與50萬韓幣(約新台幣1萬1200元)的生活費,直到母親過世為止。父母與子女之間愛的價值,被折合成了現金。
在人際關係當中,當愛的價值無法轉換為彼此所期待的形式時,即使是具有血緣關係的父母或子女,也可能因此變得比外人更疏離。
我在地方邀請的作家講座上,遇到了70多歲的婦女梁順。演講結束後,梁順走向正在收拾東西的我,開始吐露心中對孩子的不滿。
「孫老師,父母應該可以要求孩子買需要的東西給自己吧?或是跟孩子要點零用錢吧?這難道是什麼滔天大罪嗎?是誰把他們養大的?」她說自己急需用錢,想找已經出嫁的女兒幫忙,卻被女兒委婉拒絕。梁順也知道女兒手頭不寬裕,能體諒女兒的處境,但是女兒卻說出一番怨恨父母的話,傷透了她的心。
「我是媽媽的提款機嗎?有事就打電話來要錢,妳又沒為我付出過什麼,搞得我很不開心……妳每次這樣的時候,都讓我很痛苦。」
雖然從小家境不算寬裕,但父母還是努力想讓女兒過著不愁吃穿的生活,梁順很想反問女兒:「哪裡沒付出?」但最後還是忍了下來。然而,內心、鬱悶的心情,即使經過了一段時間還是無法完全消失。
孩子買房父母就該幫忙?爸媽急用錢兒女就要支援?
一直以來,女兒都是梁順心中最大的驕傲。求學時期成績總是名列前茅,讓身為母親的她很有面子;女兒也從未請過家教,順利地考上了名牌大學,更是大學4年都領獎學金的優等生。大學畢業後,女兒立刻進入人人稱羨的大企業工作,30歲那年和公司的前輩步入禮堂。在梁順眼中,產後依然繼續工作的女兒相當可靠,讓人感到非常放心。
但最近母女間越來越少聯絡,逢年過節或生日時也只是匯錢過來,說自己忙到沒時間回家。梁順知道女兒既要工作又要照顧孩子,當然很辛苦,也就沒有特別放在心上。但是久久才打一通電話給女兒,女兒的態度卻產生了180度大轉變。
梁順想了一整晚,輾轉難眠。「這孩子怎麼會這樣?是家裡發生什麼事嗎?夫妻吵架了?還是孩子不聽話呢?」再怎麼想,也找不到合理的解釋。最後,梁順突然想起3個月前發生的某件事。
3個月前,女兒曾打電話表示新買的公寓要付中途款,目前還缺一點資金,希望能向母親借點手上的閒錢。梁順與丈夫退休後,夫妻倆只能靠老人年金和子女補貼的零用錢生活,手頭上不可能有多餘的錢。女兒聽起來非常失望,立刻掛上電話。不久後,梁順打電話給女兒,想詢問這件事後來如何處理,女兒只有淡淡地說提高了貸款金額,已經解決這件事。
梁順當下只覺得幸好解決了,卻沒想到女兒可能因為此事,對父母心生埋怨。梁順感到十分難過,開始忿忿不平,明明知道父母的情況,卻用這個理由疏遠母親,想到這裡,積壓已久的負面情緒便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現在幫不上忙了,就把我當成廢人。」
不存在「父母就應該要」或「子女就應該要」的道理
最近走在街上,經常看見滿坑滿谷的夾娃娃機。從娃娃、玩具、糖果、扭蛋到生活用品,各種新奇的物品被擺在夾娃娃機裡。運氣好的話,還能夾到比花費金額貴上好幾倍的東西。
回想起小時候,學校前的文具店也有抽抽樂。每次撕下抽抽樂上的貼紙,心中就緊張得不得了。文具店販售的商品也不少,從古早味餅乾到文具用品都有。所以玩抽抽樂獲得好東西的那天,放學回家的路上總是開心無比。獲得的回報比自己付出的還多,相信沒有什麼比這個更令人興奮的了。
這樣的心態在多數人身上都會出現。小從餐廳免費贈送一顆煎蛋,到平常想買的東西因為太貴而猶豫,但現在竟然打5折;或是貸款買的房子一夕之間飆漲,相信沒有人會抗拒這樣的好事。人際關係也是如此。在與他人的互動中自然而然會產生期待和回報,使雙方感到「喜悅、滿意、滿足」。梁順感到不開心,主要是因為結果與她所期待的回報不同。
親子間也適用社會交換理論 比起物質更該交換心意
雖然一不小心可能會變得過於功利,但是如果用社會交換理論的觀點來解釋梁順的個案,或許可以輕鬆化解。
換言之,試著不去要求某一方單方面犧牲和給予好處,而是維持著雙方之間的互惠關係。當意識到自己享受的好處,遠遠大過於雙方接收到的金錢幫助時,就能填補衝突的鴻溝。越是對自己平時獲得的好處感到滿足,父母與子女間的親子關係品質會越好。然而,問題在於子女期待的好處屬於物質層面,而父母的現況並無法給予滿足,導致雙方期待交換的資源產生落差。
帶年幼的孩子去超市購物時,我會盡可能走避開玩具專櫃的路線。但是這樣費盡心機的努力,有時也會化為泡影。孩子的眼睛有如老鷹,能精準找到自己想買的玩具。我們當然有能力購買孩子想要的東西,但必要時也得適當拒絕孩子的要求。
首先,必須充分理解孩子想擁有玩具的慾望。接著,詢問目的,為什麼想要這個玩具、拿這個玩具要做什麼。如果家裡已經有能滿足孩子慾望的替代品,就試著讓他放下這個玩具。
「原來你很想要這個玩偶啊!是因為衣服漂亮嗎?媽媽也覺得看起來很漂亮,但是家裡已經有一個類似的玩偶了耶!我們繼續玩那個玩偶,但媽媽會幫你製作一件漂亮的新衣服替換,怎麼樣?」
盡量讓孩子選擇次要方案,不一定非買那個玩具不可,這個方法在多數情況下行得通。當然,年邁父母和子女之間的資源交換,和小朋友的玩具無法相提並論,不過也不是完全兩碼子事。因為比起交換的物質,更重要的是交換的心意。
(本文摘自孫廷沇著,《我們是血脈相連的陌生人:寫給肩負照護父母及養育子女雙重責任,每日辛苦生活的你》,悅知文化出版)
2023/05/2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