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多歲婆婆的好命哲學!彭菊仙:別時時耳聰目明,有些事不看不聽反而平安喜樂

自得其樂,日日便是好日。
自得其樂,日日便是好日。
2023.05.18
49,340
作者|彭菊仙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自得其樂,日日便是好日。

作者|彭菊仙 2023.05.18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49,340

文章用聽的
00:00 07:16 1

文、圖/彭菊仙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好命的長輩,通常是什麼樣子?親子作家彭菊仙分享她的90多歲婆婆與鄰居的故事。這位在生命最後只臥床2、3個月,且還能大聲開朗說話的老太太,為何能日日是好日,過得歲月靜好?

我的婆婆已經做仙幾年了,但是她一直到90幾歲都還自己洗澡,每天要使用洗機之前,一定蹲坐在板凳上,彎著佝僂的身軀,把貼身的內褲內衣襪子以及襯衫衣領衣袖親手全都仔細搓洗過,才放心的把所有衣物放進洗衣機大鍋洗。

婆婆每天最開心的事情便是進廚房做菜,每端出一道菜,都像是第一次實驗成功,自嗨的跟大家報告一聲:「你看,甲水(很美)喔!」

即便像是倒帶人生一般重複煎著同樣熟度的同款魚、放在同樣古樸的舊盤子,她都像首次公開嘔心瀝血之作般自豪。

我一直以為這個始終甘於兒孫們「有事,弟子盡量不要服其勞」的老人家永遠不會老,直到某年過年,我才驚覺婆婆居然也有連鍋鏟都拿不動的一天。

我的婆婆直到過世前2、3個月才卸下「有事,自己服其勞」的獨立楷模形象,但即便生命最後的2、3個月必須臥床,她老人家的頭腦卻一點也不糊塗,親戚舊故,擔憂歡喜,恩怨軼事、放得下放不下的,仍舊大嗓門的呱啦呱啦、如數家珍

對,打從我認識我老公、她老人家還不是我婆婆時,她就是個大嗓門,我發現跟她聊天對話幾乎不需要回答。

嚴重耳背的婆婆  卻超懂得一個人自得其樂

起先我還以為是她對我的破爛台語沒有期待、好心裝傻跳過,但是當我發現她對任何人都是自顧自地唱獨角戲時,方知道,手腳靈活、手藝超群、頭腦靈光的婆婆當年才70歲,就已經嚴重耳背,而且隨著年歲愈形惡化。

大家如果要回應她的話,都必須走到她的跟前,把嘴湊到她的耳朵旁,再用手掌半遮掉雜音,而她則極費力地集中能量側耳傾聽,但如此還不見得收得到正確訊息。

即便高音頻如我,也得如是做,而且最好只回「簡答」。比如:是或不是、好或不好、可以不可以、或人時地物等簡單幾個字。

久而久之,大家習以為常,有時連湊到老人家跟前也疏懶。

婆婆多半煮完飯,就坐在角落看大家吃飯,然後自言自語,常常還嗨到癡癡傻笑。

更有時,我還聽到她自己一個人在臥室大聲的跟自己說話,一大早就自己跟自己報告今天要準備的菜色和行程。

大概因為只有她自己聽得到、聽得懂自己要說什麼,婆婆很早就養成並享受著「自己演講自己鼓掌自得其樂」的生活模式。

樂觀接受自己的耳背視茫  把福氣添給兒孫

婆婆持續「高」談但不能「闊」論,這真是我這個直腸子、互動回饋需求量不低的O型射手座難以參透的,

何以一個人能忍受歲歲年年無法一來一往延伸話題之悶憤?

根据荷蘭的克拉默(Arthur F. Kramer)研究團隊,針對超過3000名老人研究後指出,「聽力」會影響老人的社會心理健康,有聽力障礙的老人有更強烈的孤獨感,且可能引發憂鬱症。

但我怎麼看我的婆婆,只要她能天天發出聲音兼能揮動鍋鏟,便能過上日日是好日的歲月靜好啊!

雪上加霜的是,她老人家80幾歲的某一天,連眼睛都出了毛病,因為染了很嚴重的病毒,竟然要動刀,

開刀完之後的婆婆說,她看電視都只有人影晃動,沒有鼻子眼睛沒有嘴。

我問她那要看什麼,她說至少有看到人影晃來晃去讓她猜猜到底在幹嘛也有趣。

有一天,我終於忍不住問她耳朵聽不清楚,現在連眼睛都看不清楚,會不會覺得人生很無趣?

她居然反過來開導我:「老人家嘛,最好都要欠一兩項啊!耳朵不好或是眼睛不好,這樣才好啊,如果我什麼都好,樣樣都好,子孫就會不好啊!我寧願自己欠一兩樣,如果兒孫不好,我才不快樂哩!」

90旬鄰居的婆媳相處智慧:裝聾作啞才能真自在

鄰居也有一個年屆九旬、慈眉善目的老婆婆,有事沒事我也跟她聊幾句。

她的媳婦來自中國,背景不同、習慣不同、想法大異其趣,但是顯然婆媳相處融洽。

她沒有耳背、眼睛也雪亮,但是她跟我說:「我什麼事都看得很清楚,我也不糊塗,連報紙的字都還能看得很清楚。但是年輕人的事情啊,我都裝聾作啞,看得見的也要看不見、不想聽的就不要聽見!裝傻、裝糊塗,日子過得好哇!

我這才明白,老人家真聾假聾、真瞎假瞎,背後都是深奧且動人的哲理。

真的耳背,是為了把福氣添給兒孫,身體的苦楚哪比得上心裡的平安喜悅?假的耳背,是裝糊塗,別擾了年輕人的自由自在,老人家才能真自在!

孔老夫子說,六十而耳順。

容我改一下:晚年走好命始於六十而耳背、而視茫!

(本文轉載自彭菊仙之熟年上坡路,原文標題為〈婆婆教會我的事:晚年走好命始於 #六十而耳背而視茫〉)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