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展誥 圖/Shutterstock
編按:「痛苦」這個詞,一定是連在一起的嗎?面對生命中的痛,是不是可以選擇不要苦?安寧病房裡一位癌末老奶奶的故事,提醒了我們,看事情的觀點能影響情緒。心理師胡展誥指出,身體病痛時,若再加上負面情緒,就成了沉重的身心折磨了。面對人生無解的難題,如何不受苦?
在安寧病房從事護理工作的友人,曾經分享多年前在工作中一段難忘的相遇。
安寧病房老奶奶的智慧:身體會痛,心裡沒有苦
當時病房住進一位癌末的老奶奶。每天下午,她的先生都會提著點心到病房陪老太太聊天、吃東西。走進病房時,老爺爺總是帶著笑臉說:「老婆,下午茶的時間又到囉!」吃完點心,爺爺就幫奶奶按摩身體,整理床邊的小東西,直到奶奶沉沉睡去了,他才會暫時離去。午後時分,和煦的陽光斜斜映入病房,瞬間讓充滿消毒水味的冷冽空間增添了幾分溫度。
有一天爺爺來得比較晚,友人主動上前與老奶奶聊天。言談中,朋友關心奶奶此刻會不會不舒服?會不會痛苦?
「身體當然會痛,但是心裡沒有苦。」奶奶深呼吸一口氣,面帶微笑地說道:「我的這一生呀,很幸運能遇到一個人願意用一輩子來愛我、照顧我,甚至還要陪伴我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這樣的我感恩都來不及了,怎麼會覺得苦呢?」奶奶講完這一段話的同時,爺爺也剛好走進病房。友人說,那一刻她看見爺爺雖然依舊是一貫的笑容,表情裡卻有說不上的不捨。
聽到友人轉述這一段對話時,當下我的內心大大地被觸動了一下。原來關於生命中難以避免的痛苦,我們還可以用這樣的眼光去看待。
身體疼痛加上負面情緒 變成身心折磨
你是否有過類似的經驗:當某一個重要他人沒有接起你的電話時,起初你猜測他可能在忙著工作,或者擔心他會不會發生什麼事情?可是慢慢地,你開始懷疑他是否為某件事情而對你生氣,並且開始擔心自己是不是做錯什麼事?想著想著你又覺得不公平,為什麼對方不直接把話講清楚、而是閃躲你的電話?接著,你又想起以前人際互動的負面經驗,然後內心越發焦慮、害怕。這時候你要不是開始瘋狂撥打對方的電話,不然就是使出隱身術,也故意讓對方聯絡不上你。
這種現象就像是「隧道視覺」:開車進入隧道的剎那,視線所及只剩下遠方出口處的光點,周圍全是一片黑暗,什麼也看不見。在遭遇某些事情時,我們也可能把注意力全都聚焦在某個負面的焦點上、因而忽略了其他面向。在這種情況底下,我們的觀點是偏頗、局限的,此時不僅會深陷在負面情緒中難以自拔,也連帶影響了我們的判斷和行為。
時隔多年,那位奶奶說的話至今仍深深刻在我的心裡。
一直以來,我們都把「痛苦」2字融合成一個同義詞,實際上,這兩者卻是作用在我們身上不同的層面。「痛」包括了因為疾病或傷害所造成身體的不舒服,以及因為某些事件所引發的內在感受(例如因為分離而難過、因為失敗而挫折)。而「苦」,則是我們藉由對於「痛」的解讀與評價,進而引發的另一種心理層面的負面感受。
好比說當一個人生病時,缺乏活力、身體不舒服與心情低落本來就是正常的,但是當他開始抱怨自己很倒楣、質疑醫院沒有把最好的資源留給他、覺得家人都不照顧他、覺得這個世界不公平時,心情當然就會更加惡劣。
身體疼痛+抱怨+自責+猜疑+……=沉重的身心折磨
情緒就像雲朵 讓它來讓它走
生活中的種種事件,的確會引發我們各種不同的情緒,而親人離世、與相愛的人分離、身體健康因素……等重大事件,更是讓我們覺得難受。感覺到這些痛,不代表你是脆弱、無力的,因為對絕大多數的人而言,面對這些事情也都會有跟你類似的情緒。
如果你正因為某些事情而經歷著難受的情緒,你可以試著不帶評價地感受看看,當這個情緒出現時,連帶引發哪些身體感受:胸口會悶悶的嗎?心跳的速度有比平常快一些嗎?肩膀是僵硬的嗎?手腳是出汗的還是冰冷的?胃會有緊縮的感覺嗎?呼吸還順暢嗎?會有頭暈、頭脹的感覺嗎?
這些反應沒有好壞對錯,你只需要靜靜地觀察這些身體的反應,然後你會發現:無論是身體的反應還是心情,它們都是相對的:有比較強烈的時候,也會有逐漸消退的時候。
生命中有很多問題是一時半刻解決不了的,或者根本沒有所謂的解決方法。假如問題無法解決,難道我們就只能受苦嗎?
事實上,你的心靈就像是一片蔚藍的天空,每一件浮現在你腦海中的事件,無論是令你開心、悲傷、生氣的事情,就像是一朵朵白雲。如果你願意停下腳步,靜靜地觀察,會發現它們雖然總是不請自來,但最終也會悄悄地飄走。當這些思緒飄走之後,你的情緒與身體反應通常也會隨之緩和下來。
然後你會發現:身體的疼痛其實就只是身體的疼痛。
事情的本質是中性的 觀點決定了情緒
好比親子關係中的衝突。當孩子沒有遵循父母的建議去補習、選科系、交友等等,父母常常覺得被孩子忤逆,感覺自己沒有得到孩子的尊重,覺得自己的努力沒有價值……,想到這裡,會覺得鬱悶、低落,當然也伴隨生氣。
可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不就是應該要慢慢長出自己的想法,進而走向獨立自主嗎?孩子與你本來就是不同的個體,怎麼可能在每一件事情上的想法都相同?或許孩子依舊很愛你、尊敬你,可是他也開始想要照著自己的想法行動。當然,孩子的思維可能不如父母來得周全,此時我們可以站在引導者的角色陪伴其思考、面對困境。假設能從這種態度來看待親子之間觀點的差異,相信你們的關係會添加不少合作與尊重的氛圍。
又好比說在職場上,難免會發生擁有多年革命情感、交情很好的同事突然離職的情況。留下來的人有時候會覺得被遺棄,因為要暫時承接離職同事的業務而感到憤怒,甚至因為要獨自面對某些困境而覺得被背叛。在這種情形下,有時候連多年建立的好情誼也瞬間破滅。
一個人之所以選擇離職,很可能只是為了體驗不同的工作環境,或者想要追尋理想,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對方沒有想要傷害你,也沒有任何背叛你的意思。
事件的本質是中性的,我們解讀事情的觀點則決定了我們的情緒。我們可以在生活中練習覺察自己的觀點,看看自己是否因為某些評價、期待、刻板印象而引發不舒服的感受。
拓展涵容情緒的空間 做情緒的主人
想像你的心靈空間是一個透明澄澈的水瓶,在成長的過程中,因為各種挑戰、困境、創傷,裡面慢慢裝進一顆顆名為悲傷/失落/生氣/後悔……等各種負面情緒的石頭。
以往我們總覺得面對負面情緒,就是要努力把這些石頭縮小,然後將它倒出水瓶,這樣才算是妥善處理情緒。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我們的環境總是提醒我們:不要想就沒事了、過去就讓它過去、不要活在過去,但是這麼做,就好像忽視情緒的強度,否認這些事情真實存在過。
事實上,那些曾經引發悲傷/失落/生氣的事件或許永遠都會以某些形式停留在我們的生命裡,它們不會縮小,也可能永遠都不會消失,而我們能夠(也必須)做的,是在成長過程中學習與它們共處;接納它會影響我們的情緒,也知道那只是生命的一部分。
情緒只是我們的一部分,但不等於我們;情緒的威力很大,但我們才是情緒的主人。
雖然,某些事件引發的負面情緒很可能跟著我們很久很久,但好消息是,我們的大腦擁有持續成長、調節的能力。每一次當我們清楚覺察到情緒的升起,並且學習用更適當的方式來回應它、與它共處,都會強化大腦裡處理負面情緒的神經連結,拓展我們內在涵容情緒的空間。
那會是什麼樣子呢?
你能夠覺察到內在有一股情緒即將浮現,而你對這一份情緒並不陌生;你知道它會引發你哪些生理感受、思緒,同時,你也知道這份情緒有升起的時候,但假如你只是如實地感受它,情緒就會慢慢消退。所以,你內在的情緒會開始流動,它不再是壓垮你的可怕壓力,而你也能夠以相對自在的方式來應對負面情緒。
(本文摘自胡展誥著,《刻意放鬆:25個壓力調節練習,找回安定的內在》,遠流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