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按:凡事很努力,擔心做得不夠好,或是沒辦法讓別人都滿意,因此長期焦慮嗎?你可能過度努力,甚至有點完美主義。精神科醫師陳俊欽也曾為了為討他人歡心給自己很大壓力,疏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人生下半場,想活得輕鬆一點,應該要幫自己微調一下,別再那麼心累了。
50+是很認真的世代,與躺平族截然不同,很多熟齡族群一輩子都過得很努力,不只對自己要求高,凡事想盡量做到大家都滿意,然而,這樣過了大半生,不累嗎?
「能不能允許自己偶爾優雅落敗?」這是精神科醫師、杏語心靈診所院長陳俊欽所提出的溫柔解方。或許在不知不覺中,我們被自己的完美主義綁架了,陷入了無限的焦慮循環⋯⋯。
50+完美主義者為何不開心?愛比較、對自己評價過低
陳俊欽認為,每個人特質不同,面對壓力或焦慮應對的行為也不一樣。有人會更有動力,有人則會逃避,有人會自命不凡,有的人則會自卑。不管如何,我們應該學習接受自己的不足與缺陷。
以中年人來說,50+的完美主義者表現大多呈現2類,一種是喜歡與他人比較,而另一種則是,時常感到不滿足自怨自哀、對自己我評價很低。
像是陳俊欽在診間遇過一位建商,即使事業成功依舊天天感到焦慮,因為他總覺得「別人可以為什麼我不行」 或是執意要得到某樣東西,最後卻犧牲更多。「自我期待太大,造成愛比較或感到不如別人,無意中就會不斷提醒自己要更追求,也因此年紀愈大、比年輕時擁有更多,卻依舊難感到真心快樂。」
另一種則是失落型,總是對人生感到遺憾,想要把過去對自己的期待找回來,同時間又對自己我評價很低,「會覺得『過去的自己』什麼也不是,對未來又失去期待,夾在中間的『今天的自己』就會感到人生過得慘兮兮。」
「每個人完美主義表現出來的行為都不一樣,像是過度努力、凡事要求、不斷逃避、總愛拖延等都是完美主義的特徵,但無論哪種行為,共同點都因為擁有過高的自我期待與過低的自我評價,也因此眼中的自己總是不符合自己的期待。」
精神科醫師也曾如此 為討他人歡心給自己很大壓力
陳俊欽以他自己經驗為例,台大醫學系畢業又是台大經濟學碩士,中間還跑去念法律系,在別人眼中學霸的他,其實做的許多事都是為了讓身旁的人開心,卻疏忽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
回溯人生經歷,陳俊欽認為早期經驗對於「自我期待」的影響很大。
「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媽媽從來沒有對我有所要求,但我認為可怕的壓力不是來自要求,而是來自於不要求。」父母都是台大法律系畢業,家族成員也都成就顯赫,對父母來說,讀好學校、有好成就是自然而然的事。
有一回,聰明但不愛念書的哥哥和母親吵架,「我母親氣到把體重計從二樓往下丟!」這樣的衝突場面,對當時國小的他影響很深,「我那時候第一個反應居然是回到書房在紙上寫下:我要乖、要好好讀書,不要讓父母生氣。」
這些童年經歷,無形中養成陳俊欽的討好性格,「我的人生就是在一直在想辦法讓大家高興,所以我的自我要求很高,透過去討好他人來尋求認同,去調適內心的焦慮與害怕犯錯的自己。」
因此即使順著父母讀醫學院、當醫師,卻也時常想尋求更多認同,一直突破框架證明自己,例如去參加文學獎、對抗醫療體制,甚至去鑽研司法精神醫學、精神藥物學與心理治療等不同嘗試。
「現在回頭看,我處理內心焦慮的方式比較正向,可以轉化焦慮成為追求目標的動力,讓我在工作上找到熱情與樂趣。」
他認為,隨著年紀漸長,自我評價與自我期待也有所調適,像是自己現在52歲,因為變得成熟也懂得感激,看見同期醫師擁有更多名聲或成就時,很快就能雲淡風輕。
「在診所看診可以看見形形色色的人生,因而理解到,不管人生走哪條路、或是擁有多少成就,都有可能不快樂。最重要的還是接納自己,對現狀感到滿足,並且認為自己是有價值的。」
鬆綁完美主義的4個小方法 偶爾不努力依然可愛
長久以來,習慣努力、凡事做到最好的人,該如何練習放鬆一點、不糾結?陳俊欽也提供幾個作法。
1. 增加社會的參與
完美主義者很容易將自我期待再一次帶進新的社會參與中,而後對於自己的社會新角色產生諸多不滿。陳俊欽就曾見過,在退休後把佛教經典的共修班,硬是念成了年輕時代的考前衝刺班的例子。若有這類傾向,建議多多參加不感興趣、無學習性的社交愈好,就比較不會過度專注或容易患得患失,也能增加生命體驗。
2. 發現生命的閃亮點
回想過去生命中美好的貴人,並重新聯繫,就會對自己愈有自信,增加自我評價。例如把過去求學時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找回來了,重新建立交友圈,也能重建自己想要的生活。
3. 參加公益活動
完美主義者最大的關鍵就是時常將焦點圍繞在自己身上,也因此透過利他行為實際協助他人、用服務回饋社會,可以幫助從自我走出去。
4. 關注生活細節
完美主義者總是過度專注在自己認為重要的事,不妨試著普遍關注生活中所有細節,參與各種平凡的活動或生活事件,例如買菜、逛街、團購等,就不會在特定事物上追求完美。
最後,陳俊欽也提醒,不必一直去糾結或執意要解決或改正自己的完美主義,安頓好自己,豐富自己的生活,知道現在的自己已經夠好了,就算偶爾不努力也有可愛之處,就能時時保持樂觀、找回人生踏實感。
「任何人都有權利像貓一樣被摟在懷中,即便不事生產、沒有功成名就,也能得到寵愛;如果沒人這麼做,那你就做自己的主人,擁抱疲憊不堪的身心,把你的感受放在第一位。」
相關閱讀:陳俊欽著,《鬆綁你的完美主義:首本由台灣精神科權威深度剖析,揭露完美主義者的成因與表現!》,悅知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