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蕭紫菡 圖/陳明芳提供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美國有101歲畫家摩西奶奶,台灣也有位86歲才開始年年辦展的阿媽畫家曾鳳麗,她畫風繽紛感動許多人。《50+》專訪曾鳳麗與幫她辦展的女兒陳明芳,原來當老母親將重心放回自己,將原本就在生命裡的美好繽紛展現出來,可以變得更快樂,而母女的關係也會更靠近。
美國101歲畫家摩西奶奶(Anna Mary Robertson Moses)曾說過:「做你喜歡做的事,上帝會欣然為你開啟成功之門,哪怕你已經80歲了。」此言非但不虛,且成為「阿媽畫家曾鳳麗」最好的註解。
94歲(2023年)的曾鳳麗,從86歲開始辦了第一場畫展,至今每年舉辦,已累計逾10多場展覽,繽紛且幽默的畫風,更受到許多人的喜愛。她的作品還做成脖圍、絲巾等周邊商品,收入足夠成為後續展覽的經費。就這樣,近10年來,曾鳳麗的創造力源源不絕,令人驚嘆,何以一個從未學過繪畫的高齡女士,能在晩年迸發出驚人的創造力?
如此繽紛明亮又有童趣的畫作,出自84歲才開始畫畫的曾鳳麗之手。
拿起畫筆,曾鳳麗表情柔和而快樂。
一生為家庭付出 繪畫讓媽媽找回自己
「如果母親不畫畫,我從不知道她的內在如此繽紛、這麼豐富。」曾鳳麗的女兒、也是所有展覽最大的推手陳明芳觀察,媽媽透過繪畫表達出她靈魂深處這些鮮豔色彩,也帶給自己前所未有的力量,「她終於把生命的力量放回自己身上,發出自己真正的光芒!」
和台灣許多傳統阿嬤一樣,幾乎一輩子為家庭付出,不懂得什麼叫做為自己著想。曾鳳麗生了5個孩子,生活重心都在孩子及家庭,辛苦養大兒女也照顧了7名孫子,卻從未留點心力給自己。之所以會拿起畫筆揮灑,卻是源於84歲的一場意外。
陳明芳回憶,曾鳳麗因為半夜跌倒而摔斷了手臂,「原本生性就容易嘮叨、焦慮、擔心的她,更因身體的病痛而洩了氣。」又隨著兒孫都長大離家,母親不只頓失重心,更是一天一天地失去了活力。
有多少母親與曾鳳麗一樣,一生為家人辛勞,卻忘了自己的快樂?
有一天,陳明芳幫母親整理東西時,意外發現曾鳳麗的一疊畫作。原來是幾年前媽媽去溫哥華大姐家住時,大姐因想引導母親正向面對晚年生活,鼓勵她每天畫一幅畫。只是當時畫完就帶回台灣,收了起來。陳明芳看著這些色彩鮮豔、充滿生命力的畫作時相當驚訝,她問母親「我們拿去做成月曆好嗎?」她記得當時曾鳳麗眼睛為之一亮,散發出從前沒有的活力,也因此,讓陳明芳起心動念,要為母親辦人生第一場畫展。
陳明芳本身為加州柏克萊大學建築碩士,畢業後回台灣,成為鑽精主題遊樂園設計的六境事務所負責人;2010年起她更投入玻璃藝術創作,共舉辦過20餘場展覽。她認為,「藝術就是一種生活呈現,歡樂心情會投射在創作上,永遠有用不完的創作力。」而這份理念與豐厚的辦展經驗,也讓她在看到母親的畫作之後,開始積極為其籌辦畫展。
於是,曾鳳麗的第一場畫展開辦。許多人不只對於阿嬤86歲開始著手畫畫的故事感動,且被阿嬤繽紛鮮豔的畫風,感染了快樂。阿嬤畫的題材有明亮色彩的花朵、生動的鳥、表情細緻的貓⋯⋯極具感染力。母親不只與眾人分享畫作,也親到現場,感受認識或不認識的人給她的回饋,交到了許多好朋友。
終於找到一件母女共同的興趣 話題從叨念變開心
第一次畫展後,陳明芳發現母親變得快樂許多,雖然還是保有易擔心的性格,卻多了爽朗與積極。往後,她每年只告訴媽媽,什麼時候會再辦畫展,並買顏料及畫紙給她,曾鳳麗便開始在每天早飯後及晚飯前的2小時,規律地作畫。
時間到了,陳明芳就為她辦展,一年一年,不只開始有人主動邀約到不同場所辦展,陳明芳更讓母親的畫作走出新風貌,將其作成絲巾、脖圍等周邊商品,不只讓畫展的經費有著落,也落實了讓藝術生活化的理念。
曾鳳麗也說,「辦了畫展後,生活比較有重心,也變得比較快樂,而且發現兒女竟然能和自己變成朋友,一起畫畫。」這些繽紛的花鳥小動物等,都來自於她腦中一些快樂的回憶,隨著畫筆與顏料流淌在畫布上。
曾鳳麗的創作靈感都來自於生活,每一幅畫都是她腦海中的美好片段。
母女關係,是人生一門複雜的課題,彼此深愛,卻也可能因過度關心對方而越線,造成彼此的不愉快,曾鳳麗母女之間也曾經如此。
陳明芳直白地說,「我不是因為孝順才幫媽媽辦展,而是終於找到一件可以為她做、她也會感到開心的事,因而盡力去做。」
當老母親懂得為自己創造快樂,母女之間的相處也會漸漸放鬆,也變得有話題。陳明芳補充,「以前真的不知道要跟媽媽聊什麼。她開始畫畫後,會主動跟我們分享她畫中的故事,像是這隻鳥是她在哪一個遊樂園看到的,覺得很漂亮所以畫下來⋯⋯也會開始跟我們分享她的童年生活。畫畫像是通往她內心的入口,我們因此能觸碰到更深的彼此,感情也變得更加親密。」
80+媽媽展現高齡的無限可能 60+女兒也決心進步不要停
問陳明芳,鼓勵原本失意喪志的母親,持續作畫的關鍵是什麼?她說:「不要過問太多,只要買足夠的材料給她,告訴她大約每年都會辦畫展的時間,時候到了她美美地出席就好了。」她說,曾有觀眾看完母親的畫作,跟她回饋:「你母親畫得真好,很難想像她都沒有學過。千萬不要指導她如何畫畫,就讓她一直畫出自己的風格最重要。」
看著媽媽的改變,陳明芳也受到啟發,「有時我會想,如果母親只活到80歲,她可能就只是非常厭世地離去。正因看到那些畫,有機會為她辦畫展,她的人生變得如此不同。」陳明芳驚嘆,原來人到了80歲仍有這麼大幅度的成長空間及創造力!「那麼,我呢?我今年66歲,未來也能像她一樣,繼續在每一個生命的階段,發出不同的光芒吧!媽媽像走在前面的開拓者,讓我感覺自己還很年輕,能看見生命的無限可能。」
媽媽曾鳳麗在80後展現的創作力,重新定義了她的人生,也讓女兒與他更加靠近。
愛自己才能活出光彩 不被年齡定義、但要自己定義人生
而同樣也從事藝術創作的陳明芳,更在母親的作品裡,看見不同的能量。「我們常在探討什麼是藝術?藝術的能量是哪來的?但你從她的畫作裡,看見那能量是紮紮實實地從生活中的轉折、掙扎中迸發而來,對我而言,那是真正的生命力,更貼近藝術的本質。」
目前的陳明芳,也開課教授繪畫,與不同的人分享繪畫的喜悅。她說,母親讓她體會到,人在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光采,而她更因此認知到,「承諾好好地愛所有面向的自己,自己定義自己的人生,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母親的創造力、母親的皺紋,她都一樣愛著,所以,她也會拿同樣的愛來愛自己。
她體認到,愛自己、專注在自己身上,那樣的光芒也能感染並鼓勵更多的人,成為自己、擁抱自己,在任何年齡、任何你以為過不去的十字路口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