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周慧婷 文/顏理謙 攝影/日日寫真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面對人生下半場,50+如何準備自己,從容迎向接下來的生活?繼《我輩中人》和《以我之名》後,作家張曼娟睽違3年推出新書《自成一派》,完成她的「中年覺醒三部曲」。她認為,中年時應該好好直視自己的內心,不委屈、不求全,別浪費了這一生。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要往哪裡去?這三大人生問題,到了中年,成為矗立在眼前的巨大關卡。2018年,張曼娟出版了著作《我輩中人》,首次書寫中年的覺醒,引發廣大讀者共鳴與討論。幾年下來,她對於中年又有了一些新的體會。
「我覺得華人社會對於『中年』或是『老』,都有一種很奇妙的逃避心態。」張曼娟的父親在2015年確診思覺失調,身體機能無虞,但是性格變得截然不同,一年半後,母親則確診血管型失智症。她不得不扛起責任,成為一名照顧者,同時也意識到:自己已是中年人了。
張曼娟說,當時,她發現自己在照顧父母時開始力有未逮。「比方說母親在洗澡,要從澡盆裡起來的時候,我完全沒辦法把她抱起來。那時候我想,因為我老了吧。」
意識到自己的轉變,她開始觀察身邊的中年人。她發現,很多中年人都面對了人生的困頓,這些困頓不見得是現實環境考驗,而是在過去的歲月裡,有了過多的壓抑或扭曲,但一直沒機會平復。「他們不斷為別人付出、為別人犧牲,等到需要他的人漸漸不需要他的時候,他只能面對自己。」這時,中年人的內心會浮出深深的疑問,不得不思索「我到底是誰?我為什麼而存在?那我接下來要去哪裡?」
「回首前半生,真正耗費心神的事,往往不是自己的事,而是替別人解決他們沒能搞定的問題。50歲的我,不想再浪費時間了。」張曼娟在新書《自成一派》寫道。
人到中年,如果不關照內心、活成自己的樣子,就是浪費了這一生。不過,在「做自己」的這條路上,很容易遇到「絆腳石」。單身者羨慕擁有另一半和孩子的人,有家庭的人羨慕單身者自由無拘束。生而為人,如何享受做自己?
「我從蠻年輕的時候就知道,人生是選擇,每一種選擇都是套餐。如果你沒辦法認清這件事,你就會長時間處於困擾之中。」張曼娟說,自己曾和一位老師聊天。「我說,老師,我覺得我最近進步了。人家都說『羨慕、嫉妒、恨』,我早就不恨,也沒什麼好嫉妒的了,我現在只有羨慕而已。」原以為自己的境界已經很高,沒想到老師點醒了她。
「老師說:曼娟啊,其實羨慕也不用,因為羨慕還是會引起痛苦。你只要欣賞就好了。」她頓悟,羨慕和欣賞之間還是有差別。人們會欣賞一朵花的綻放,也會欣賞小貓、小狗的可愛,但是不會因為這樣的欣賞而感到痛苦。「因為你不跟他比較。」
「做自己」要適性 服務型人格的「做自己」就是為他人付出
提到「做自己」,常常會聯想到關注自己、以自我為中心。不過,張曼娟提醒,其實每一個人的自我都不一樣。有人以「為他人服務」為樂,透過付出獲得成就感,這樣也是很好的。
她以自己為例,平時,只要有時間,她就會煮午餐給張曼娟小學堂的同事們吃。「疫情發生以後,我捨不得他們去外面吃,所以我都自己做。」3年下來,同事們越吃越習慣,常說她的料理比外面餐廳還好吃,讓她非常開心。
「如果今天你跟我說:哎呀你這樣煮很累,不要再煮了。我可能不會開心啊!」她笑說,每個人的自我都是不一樣的,有人想要自我實現,有人樂於付出。「每個人都要適性,這才叫『做自己』。」
中年後越來越沒耐性 沒有時間可以浪費了
隨著年齡漸長,觀照自我感受越來越重要。在大眾印象中溫柔婉約的張曼娟自我剖析,50歲以後,她應對事情的方式越來越直接和堅定了。
有一次,她和母親去飯店慶生。進房之後,她發現飯店人員竟然給了兩隻左腳的拖鞋,於是打電話到櫃台詢問。「我剛開始還蠻客氣說,不好意思,我們剛進房間,發現拿到了兩隻左腳的拖鞋。對方停了2秒鐘,然後就跟我說:所以呢?」櫃台人員的回應讓她有點錯愕,只好再補了一句:「所以,你是不是應該幫我們換一隻右腳?」當天,剛好有位朋友也在場,朋友對於張曼娟的反應相當驚訝,覺得她跟以前不一樣了。
另一次,張曼娟去住家附近的美髮沙龍,在那裡也感受到自己的變化。沙龍裡常有實習生幫忙洗頭,因為經驗不足,許多客人並不喜歡讓實習生服務。但她總認為,經驗本來就是累積而來,而且只是洗個頭,影響不大,因此店長常安排實習生給她。
不過這一次,實習生沖水時粗心大意,把水灌進她的耳朵裡。「我閃了兩次後發現,他並沒有警覺到,還繼續沖我的耳朵。於是我跟他說:水都到耳朵裡了。他的反應也很妙,他笑嘻嘻講:你不喜歡水到耳朵裡喔?」張曼娟當場反應:「請問有人喜歡水沖到耳朵裡嗎?」她笑說,還好朋友不在場,不然又會問她怎麼變成這樣了。
「其實,我只是比較能夠以堅定的態度表達對某些事情的意見,不再那麼害怕別人對我們的看法,而是據理力爭。」從這些日常瑣事裡,張曼娟深刻感受到自己的改變。遇到不喜歡的事情,不再忽略自己真實的感受。「年紀大了,耐心變少。」她說:「我不想再浪費生命了。」
中年起做自己 未來才能成為討喜的老人
站在人生的轉折處,中年人正一步一步往「長輩」邁進。長輩可能慈祥可愛,也可能讓人敬而遠之。如何調整心態,成為一個自在優雅又討喜的老人?張曼娟認為,中年是個關鍵的時間點。
她觀察身邊的長輩,看到各式各樣的困境。有些人從年輕到中年,都覺得自己被世界、被身邊的人虧欠了,內心鬱鬱寡歡。年紀大了之後,又發現很多想做的事情可能都沒辦法做到,更加覺得人生被耽誤了。因此個性變得古怪、難以取悅,喜歡怨天尤人。但越是怨天尤人,身邊的人就越不想靠近,形成惡性循環。
相反地,還有另一種狀況。有些人年輕時順風順水,永遠是領導者、是眾人的中心。年長之後,還是覺得身邊所有人都應該要聽自己的。「其實年紀大了,就不要再『站在世界的中心呼喊愛』了,應該要站在世界的邊陲。中心有中心的競爭,可是邊陲應該也有邊陲的安然自在。」
年輕時,大多數人都是靠著他人的目光來肯定自己,沒有太多機會可以做自己。張曼娟認為,趁著中年,更該好好療癒自己的前半生,多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摸索出更好的生活方式。不委屈、不求全,自己活得快樂,將來才能成為討人喜歡的長輩。
相關閱讀:張曼娟著,《自成一派:只此一家,別無分號》,天下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