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記自己有哪些保險、不確定保單是否失效,怎麼辦?保險存摺查詢方式圖解

忘記自己有哪些保險、不確定保單是否失效,怎麼辦?保險存摺查詢方式圖解
2023.04.25
93,085

2023.04.25

93,085

文章用聽的
00:00 07:48 1

整理/林琬真 圖/Shutterstock  內文圖/出自壽險公會「保險存摺」平台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孩子成年,怎麼查父母幫自己保過哪些保單?忘記自己有哪些保險、不確定保單是否失效,怎麼查詢?壽險公會推出「保險存摺」,可以查詢自己是要保人或被保險人的所有投保紀錄。怎麼使用?請看圖解說明。

不知道你有沒有過這樣的經驗,年輕時幫自己買了不少保單,或子女小時候幫他們買保險,但發生意外事故要理賠時,卻驚覺紙本保單不見,也忘了自己擁有哪些保險,該怎麼辦?

壽險公會推出「保險存摺」平台,註冊登入後,就能查到所有保單資料,相當方便!《50+》介紹保險存摺的用法,如何查詢、可看到哪些資訊,全面掌握自己的保險全貌。

「保險存摺」平台是什麼?

「保險存摺」是壽險公會所推出的平台,利用共享平台的概念,串連壽險公會與產險公會、22家壽險、14家產險及中華電信等廠商,共同建置而成的平台。

「保險存摺」提供網頁與APP兩種版本,讓民眾依需求下載來使用。在「保險存摺」平台上,可查詢自己身為要保人和被保險人的保單,省下整理及保存保單資料的空間。另外,若加入白金會員,還可瀏覽所有保單細節。

如何註冊保險存摺帳號?

進入「保險存摺」網頁後,選擇「立即登入」;接著,如果是第一次註冊,就點選「立即註冊」。

忘記自己有哪些保險、不確定保單是否失效,怎麼辦?保險存摺查詢方式圖解_img_1

閱讀完「查閱保險存摺服務告知事項」,勾選下方紅色文字說明,並點選「我同意」,進入下一頁。

忘記自己有哪些保險、不確定保單是否失效,怎麼辦?保險存摺查詢方式圖解_img_2

正式註冊前,平台提供4種身分驗證方式,確保後續的查詢、理賠等申請所需身分資料:

1. 自然人憑證:利用讀卡機插入自然人憑證,進行身分驗證。

2. 強化版行動身分識別:利用保人申請的手機門號與身分證進行身分的驗證。

3. 晶片金融卡:將晶片金融卡插入讀卡機來驗證身分

4. 行動自然人憑證:2023年2月16日內政部推出「行動自然人憑證APP」,提供免插卡,只要透過手機或平板等行動裝置下載APP、完成註冊,就能利用指紋、臉部等生物辨識,完成身分的識別及網路簽名。

選擇任一方式登入後,進入頁面後,將各欄位資料一一填寫完成,包含身份證字號、電信公司名稱、行動電話號碼、出生年月日等,接著勾選最下方「我已閱讀並同意使用授權條款」。

忘記自己有哪些保險、不確定保單是否失效,怎麼辦?保險存摺查詢方式圖解_img_3

此處需特別留意,同一國民身分證字號在一天內輸入錯誤3次(包含3次)以上,當天就無法繼續進行身分驗證。

接著掃描網頁上顯示的QR Code。由於系統會根據手機上的SIM卡資料進行驗證確認是本人申請,記得要打開手機的行動數據,而不是WIFI

系統會發一組驗證碼到電子信箱裡,打開信箱、複製驗證碼後,再回到網頁輸入驗證碼,完成註冊就可以使用「保險存摺」。

忘記自己有哪些保險、不確定保單是否失效,怎麼辦?保險存摺查詢方式圖解_img_4

如何使用保險存摺查詢保險?

進入「保險存摺」後,點上方欄位「我的保單」查閱保單資料。如果是普通會員,除了觀看保單總數、保險類別,只能進入第一張保單瀏覽部分資訊,並且只能看到主約資料;若付費升級為白金會員(每年年費100元),可進一步瀏覽所有保單的完整資訊,包含主附約資料、被保險人與要保人等資料。

忘記自己有哪些保險、不確定保單是否失效,怎麼辦?保險存摺查詢方式圖解_img_5

使用保險存摺,有那些優點?

1. 避免同類型的保單重複投保,省下費用

早期家人幫自己投保、過往買的人情保單,如果沒有定期檢視自己名下的保單,就可能發生重複投保。透過「保險存摺」盤點保險資訊,可更全面地掌握自己的保單缺口,精準購買。

2. 釐清保單狀況,避免過期保單無法理賠

定期險保單有保障期限,如果平時沒有留意、忘記續保,導致保單過期,發生意外時就無法理賠。透過「保險存摺」平台,可掌握每張保單的期限,留意快到期的保單、檢視是否需要續約,避免發生求償無門的情況。

3. 即時更新個資與保單資訊,保障自身權益

「保險存摺」平台可確認自己的個人資料是否過時,例如居住住址、電話號碼等資訊。

個人資料沒更新,有幾種情況可能影響個人權益:

1. 居住地址未更新:保險的繳費通知單通常以掛號方式寄出。若居住地址沒有即時更新,再加上平時沒有留意繳費信件、也未設定自動扣繳保費,就會發生漏繳保費的情況。若2個月沒有繳費,保單會進入停效狀態,期間發生的事故保險公司都不會理賠;若長達2年未繳,保單就會失效,無法再繳費復效。

2. 職業類別未更新:意外險是唯一用職業別來算理賠比例的險種,換工作沒通知保險公司,權益可能受損。例如,小明原本從事內勤工作,保意外險時,職業類別屬於風險最低、保費最便宜的第一類職業;10年後工作轉換成業務,屬於第二類職業,但仍繳納原先較低的保費。萬一發生意外,理賠也會跟著打折。因此,建議換工作類別時可通知保險公司,補足對應職業等級應繳的保費金額,理賠時權益才不會受損。

4. 依據生活現況,更新及汰換保險類別

年過50後,保險重點在於醫療險、長期照護等相關保險,這時可盤點自己手上的保險類別與保費,將不再需要的保單提前解約或不再續約,減少支出,將錢真正花在刀口上。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