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顏理謙 圖/吳敏恩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家,是讓人放鬆休息的地方。如果雜物過量、視覺凌亂,待在家裡,很容易感到煩躁不適。提倡「減物」、「少物」的居家收納整理專家吳敏恩曾是鋼琴教師,她從音樂學習時必備的工具「節拍器」中獲得靈感,透過明確約束,不過度消費、不囤積物品、做好斷捨離,讓家維持清爽簡約。不僅做到環境永續,也讓屋裡的人過得更舒適。(本文出自「永續生活,50後活得更輕盈」專題)
你有多久沒有好好看看自己的家了?每天忙著工作、打點家人朋友,是否少有機會靜下心來,檢視每天所處的環境?進入50後,生活重心慢慢轉移到住家,家裡若堆積過多雜物,很容易心煩意亂。收納整理專家吳敏恩從事鋼琴教學20年,過去是個愛漂亮、喜歡消費的女子。幾年前搬到夢想中的「無印風」新家後,她為了維持環境,因此開始學習居家收納,並成為整理教學老師。
她指出,50+在居家收納上最容易遇到的三大狀況是:
1. 雜物囤積
如果很久沒有動手整理,經年累月之下,物品一定會囤積過多。你可以仔細想想,家裡是否有一些櫃子很久都沒打開?吳敏恩說,她曾遇過一位學員搬到新家後,五年來,從沒進過頂樓的儲藏室,裡面的箱子也從未打開過。
2. 欠缺斷捨離
由於經濟能力提升,自然想購買更多質感物品以提升生活品質。但如果缺乏篩選和淘汰,物品就會越堆越多。
3. 人生階段改變
有些人以前喜歡裁縫、插花等興趣,卻缺乏時間練習。為了圓夢,進入50後,開始參加各式課程,並添購相關器材。此外,有些家庭過去的重心可能在小孩,但隨著孩子外出讀書、工作甚至結婚,家裡仍囤積著孩子小時候的物品。
「整理物品時,年輕夫妻雖然也需要磨合,但因為目標一致,例如想給小孩一個可以安心奔跑的空間,因此較願意降低標準,很快能達成共識。不過,50+女性更有主見,也更具自我覺醒意識。」吳敏恩說,如果想要改變居家環境,中年,是一個很好的時機點。「因為清楚自己喜歡和不喜歡的事物,只要下定決心,斷捨離的速度非常驚人。」她看過一些50後女性,因為經歷過家人、長輩的生離死別,對很多事不再執著。而且也更能專注於當下的自己,享受生活中的留白。
留白,來自於約束。浸淫於音樂多年的吳敏恩,從鋼琴學習中不可或缺的工具「節拍器」中體會到這一點。
節拍器能規律地發出聲響,為音樂演奏者提供穩定的秩序。看似一種限制,但其實是重要輔助。透過節拍器,彈琴者可以穩住拍子,不因情緒變化而亂了節奏。居家整理也是如此,透過反覆地自我對話,篩選出眼前的物品,最終,只留下自己最需要、最喜歡的東西。「眼睛清爽了,心就會自然平靜下來。」
從玄關、客廳著手整理 21天有效打造舒適居家空間
雖然人人嚮往一個乾淨整潔的家,但一想到動手整理,很容易就為之卻步。吳敏恩建議,可以21天為一個循環,依序整理玄關客廳、廚房浴室、臥室衣物和具有紀念意義的物品,為自己迎來新環境。
首先,從玄關和客廳開始。吳敏恩表示,這裡是家的「門面」,也是全家人最有感的地方。因此整理起來會比較容易,家人也比較會有成就感。
第二步,就可以進到廚房和浴室。這裡的物品功能和使用者相對單純,可以專心篩選,只留下需要的物件。此外,因為物品類別瑣碎,例如光是廚房就有各式各樣的鍋子、盤子、保鮮盒等,可以練習分類。
廚房內有各式餐具,可以練習為物品分類。
接下來,則進入更困難的臥室和衣物。對許多人來說,衣服代表了個人風格或對過去的追憶,例如有些人會覺得,自己只要再瘦幾公斤就可以穿回以前的衣服,因此難以割捨。但經過前兩步驟的整理訓練,進入這一關,對於篩選應該會更有概念,也不會那麼痛苦了。
最後則是紀念品、相片和書信類等具有情感意義的物品。吳敏恩建議,如果是杯盤類,就要大膽拿出來使用,讓它發揮價值。「不然當你哪一天不在這個世界上,心愛的物品就變成垃圾了。這樣你是不是會有點心疼?」如果是朋友贈送或旅遊時買的紀念品,可以參考博物館的方式,依照季節更換展示。
至於相片,建議優先以雲端儲存。若是舊照片,可以先翻拍再重新洗出來保存,假如不需要實體照片,也可以藉機處理掉。她認為,家中相簿要定量管控,如果家裡只夠放10本相簿,那麼就以這個空間為規範。
若是以前的日記本、書信和卡片,建議先全部重讀一遍。如果是重要的紀錄就留下,不想要留下的回憶就送進碎紙機。假如想保留部分內容,也可以撕下來保存。「很多人害怕檢視物品,是因為不想割捨。不過我們並不是強迫你丟東西,只是希望你可以檢視這件物品的意義。檢視後,如果發現它具有很大意義,那就留著。但如果發現已經失去了一開始的意義,就可以大膽捨棄。」
整理的頻率因人而異,吳敏恩表示,可以將重點放在自己較常使用或特別重視的區域,也可以依照上述的21天循環規律進行。例如過年前整理21天,等到4、5月換季時,再整理21天,暑假時再整理21天,一年下來大約可整理3個循環。
如何讓家不顯亂?5大原則,讓眼和心都感受餘裕
不過,整理之後,如何維持整齊又是一大問題。這時,可以參考下列五大原則,讓家裡永保舒爽。
1. 淨空
家具分為支撐型和收納型兩大種類,支撐型如餐桌、沙發、床等擁有平面的家具,而收納型則是衣櫃、鞋櫃、電視櫃等。吳敏恩指出,家裡之所以亂,是因為大家很容易把支撐型家具當收納型家具使用。因此,首先要養成習慣,將平面「淨空」。
你的餐桌是否堆了許多物品?養成淨空平面的習慣,家裡會整齊許多。
2. 嚴選
隨著年紀漸長,家裡多半累積許多閒置用品。丟了可惜,但放著又顯凌亂。建議透過前述21天原則,嚴格篩選現在適用的物品。
3. 定量
物品「有進有出」,才能保持平衡。例如家中馬克杯定量10只,如果又看中一只,就要淘汰一個舊的。假如怎麼選都不知道該淘汰誰,代表你沒有那麼喜歡新的,那就不要購買。
4. 藏拙
物品集中存放,不要四處分散。可選擇風格統一的收納容器,就算裡面雜物花花綠綠,只要容器一致,看起來就清爽。
將雜物放入風格一致的收納容器,視覺會更舒服。
5. 留白
物品不要塞好塞滿,留下空間,視覺才有餘裕,心靈也會感到滿足。
吳敏恩表示,自己很喜歡「簡約」二字。「『約』像是一種制約,但我更喜歡把它看成是『跟家的約定』。」剛住進一個漂亮的家時,絕對不會有人是抱持著「想要把它弄亂」的心情。但如果忘了這份初心,一間嶄新如樣品屋的家,很容易在不知不覺間,慢慢變成辦公室、倉庫,最後淪為垃圾堆。「如果我們記得自己對這個家的約定,很多問題就會慢慢解決了。」
同場加映:斷捨離後的物品,你可以這樣處理!
不願斷捨離,有時是因為認為物品還堪使用,不想浪費資源。但如果你已完成篩選,可以參考專家建議的清單,幫這些物品找到更好的歸宿,不僅做到環境永續,還可以幫助更多人,形成善的循環。
相關閱讀:吳敏恩著,《家的樣子,你的樣子》,幸福文化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