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曾經跌落谷底,如何真正做到佛語所說的「逆增上緣」?資深媒體人葉樹姍認為,中年後更要懂得「放」的智慧。凡事靜心、轉念,不再過得緊繃,讓自己活出海闊天空的人生。
說起50後的生活,資深媒體人葉樹姍選擇「放」這個字,說明她的人生觀:「放有很多意思,包括放下、放寬、放鬆、放慢⋯⋯。」
63歲(2023年)的葉樹姍曾是台視、超視、中天、大愛等電視台主播,也當過台中市文化局長。其後,她擔任大愛台總監、慈濟人文志業傳播基金會副執行長的職位多年,直到2021年才卸任。
在各領域都有亮眼的成績,葉樹姍坦言,自己過去力求完美,是個不愛示弱的女強人。隨著年紀增長,才漸漸達到「收放自如」的境界。當中的轉變,從何而來?
重大挫折,可能是偽裝的祝福!真正的損失,是被心中放不下的負擔折磨
習佛的人常說「逆增上緣」,勉勵人在生命遇到考驗時,激發更大的智慧。對於這個說法,葉樹姍有深刻的體悟。
她前半生最大的逆境與考驗,就是上一段失敗的婚姻,帶給她龐大的債務與官司纏訟。在那段痛苦的日子裡,證嚴法師曾問她,何不和對方和解?當時,她非常不服氣地回答,「為什麼?我沒做錯事又沒欠人一毛錢!」
僵局維持了數年,她心中始終放不下。有次,一位法鼓山的大師兄和她分享自己的故事:他經營的廠房發生火災,鄰居堅持提告索賠。雖然錯不在己,他為了解決此事,仍抱持捐獻的心情,按對方要求的金額賠償。「你不要覺得自己損失很大、划不來。因為解除心上的負擔是無價的,無法用錢計算。」
幾經思量後,葉樹姍主動提議和解,官司終於告一段落。心中不再有怨憤,她才真正明白「逆增上緣」的意義。在他人眼中,她曾是一帆風順的天之驕女。北一女、台大畢業,年紀輕輕就當上主播、得到金鐘獎。直到37歲時,感情與財務上的危機,讓她跌落谷底。
但也因為如此,身邊有許多貴人,和她分享珍貴的人生智慧。她記得,在中視主持「不一樣的聲音~與聖嚴師父對話」時,每次聖嚴法師開示提及「逆增上緣」,都會轉過頭來,特別對著她說,語氣中有著深深的期許。
她期勉自己,走過逆境,每天都要活得比前一天更進步。心胸更寬大、心情更自在。如此,才是真正做到「增上緣」,更清楚了然於生命的意義。
難解的人生問題,幾乎都和人有關!放下我執放寬心,對自己也對別人好
在「放下」之後,葉樹姍給自己的功課是「放寬」。她回憶,年輕時性格好強,工作上任何小疏失,都會讓她反覆自我檢討。母親病重時,也曾語重心長地告訴她:「女兒呀!妳什麼都好,唯一的缺點,就是太好強了。」這種強韌的性格,讓她在學業、工作上取得好表現。但有時太過要強,也會傷害自己和身邊的人。
不論是職場、家庭,葉樹姍認為,人際關係永遠是最難解的課題。大家以相同的初心結緣,卻因為成長背景、做事習慣不同,多少會有歧見。如果沒有化解,就會演變為派系。她就曾看過很資深又有承擔的志工,出於心結互不往來好幾年。任何一方都不願先釋放善意,就無法打破僵局。「終歸一句話,人很難跳脫自身的我執、業障。」
以前,她也常自認委屈,明明是他人有錯在先,自己遭受無妄之災,為何要讓步?中年過後,她漸漸體悟在人際關係中換位思考、留給他人餘地,才是真正的強者。
例如,搭計程車時,要是司機態度不好,過去的她一定會生氣。現在,她則會試著幫對方「解套」──也許他在家受了氣,自己只是掃到颱風尾。或者,好友臉色不好未必是不開心,可能是傍晚時血糖低了、需要補充小點心。如此轉換立場,就能跳脫不愉快的情緒。
但如果換位思考後,還是無法完全釋懷怎麼辦?葉樹姍記得,少時和媽媽抱怨看不順眼的人、事時,母親常勸她「隨和」。「隨」,是隨順因緣;「和」則是和氣為貴。任何情況,我們都有選擇的權利。
她舉例,在組織當中做事,一定有人和自己意氣相投,也有人會冷眼相待。「他不會離開,你也沒辦法趕他走。但你可以選擇跟他互動的方式,是100%的信任,或者只花20%心力跟他往來。」隨和不是隨便,而是為自己創造轉圜的空間。
50後練習身與心的深度放鬆 能靜心轉念,遇到考驗也不驚慌
總是笑臉迎人的葉樹姍,謙稱自己「其實EQ沒那麼好」。先生曾向她抗議,聊天時有話沒聽清楚,再問一次,就會遭她不耐煩地回應:「不是跟你說過了嘛!」
她反省,過去自認講話直率,誠實的人就應當有話直說。然而,即使是陳述事實,也可以用更圓融的方式表述。當情緒上來時,深呼吸、轉個念,「臉一抹就結束。」鬆口氣想想,讓沸騰的情緒冷靜,繼而把事情處理得更好。
「我40歲時候也會講『放』,但那時還只是理論。這20多年,我一步步地學習、落實,看能否影響身邊的人。」葉樹姍說。早年,她曾應聖嚴法師之邀學習禪三。3日不能說話,只能在靜默當中觀照自己的內心。雖然目前並未持續修行,但禪坐的覺察練習從呼吸開始,對她頗有助益。
她笑說,本來覺得練呼吸很無聊,但不論是打禪、練瑜珈,乃至於她最近開始健身,都需要學習呼吸。在日常生活中,呼吸調息是轉換情境最快的方法。一呼吸、一吐納,緊繃的身心放鬆了,就能創造緩衝,止住可能的衝突。
回首人生,葉樹姍坦言,生活永遠會有意想不到的變化球。與其期待生命平靜無波,不如培養自己應變的能力。例如,她去年到義大利旅行,在慕拉諾島港邊拍照,沒留意台階因海水漲潮累積了透明苔蘚,失足滑落水中,差點丟了小命。事發後幾天,她只要睡覺一閉上眼,就會浮現落水當下,居然看到頭上冒出飄浮海草的驚嚇。她更想到先生為了救人,手機沉入海底,手掌還因此受傷,心中懊惱不已。
但在檢討之餘,她也放下過度的自責,轉為更積極思考:高中時游泳學得不踏實,正好趁這個機會重新學習;雖然落水渾身濕透,但沒嗆水也受傷,要感謝已故的父親和上天保佑。「老天會救你一定有原因。我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多發揮一點良能。」
近幾年,她投入公益活動,曾赴莫三比克等地賑災、在墨西哥大地震後到當地協助義診、物資發放。國際公益行動頗有挑戰,例如在墨西哥,運送物資的過程隨時可能被當地警方攔截。志工必須和當地人脈溝通、建立連結,才能順利完成任務。葉樹姍認為,助人也是一種學習,讓她看見自己的能力。能把「變化球」接得漂亮,更有成就感。
過往緊繃的她,經歷過生命的考驗,如今愈來愈懂「放」的真意。更期勉自己,目光放遠,活出海闊天空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