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和田秀樹 圖/Shutterstock
編按:和田秀樹擔任老年精神科醫師35年,一年解剖100例大體,體認到:沒有任何人能在年過85歲之後,大腦沒有阿茲海默型神經病變、體內沒有任何癌細胞、動脈沒有任何硬化症狀。那麼,該與衰老對抗,還是接受衰老?如何老得有格調?
我發覺現在的人,對於老年的態度呈現兩極化。
一派認為必須與衰老抗爭到底,也就是「抗老派」。這一派的人希望青春永駐,不想變得年老體衰,也不願臥病在床或罹患失智症。
「我90歲了,還健步如飛。」「只要有心,不管年紀多大都能保持青春。」應該有不少人看到那些在保健食品廣告裡現身說法的人,都會心嚮往之,暗忖「我也想要那樣」吧!
另一派則是持相反意見,反對抗老,也就是「自然老化派」。例如我也看到年方50的女明星反對抗老,公開表示「希望自然而然變老」。
90歲的女編劇家不想罹患失智症度過餘生,希望屆時可以安樂死;50歲的女明星則是落落大方接受年華老去,這一點頗耐人尋味。
抗老到底的一方,積極接受各種美容醫療、配戴假髮,全心全意投入抗老行動;另一方則是大力批判「注射肉毒桿菌除皺絕不可取」,並且對「疑似戴假髮」的人冷嘲熱諷。
到底要與衰老對抗,還是坦然接受?遺憾的是,我認為不論怎麼努力,人終究只能接受年華老去。
一年解剖100位長者大體的心得 85+難免失智或生病
我是根據自己在老年醫療現場的經驗才這麼說的。我任職的浴風會醫院,是運用皇室的御下賜金所成立的機構,用來救護因關東大地震而無依無助的老年人。
後來為了研究老年醫學,由當時的東京帝國大學醫學部派遣醫師前來替老年人診療,並且解剖往生者大體,進一步研究老年人的大腦與器官。
至今浴風會依然保留這項傳統,當年我在醫院任職時,一年執行的解剖案例便有100件左右。
我一直在研究解剖的結果,最後我明白,沒有任何人能在年過85歲之後,大腦沒有阿茲海默型神經病變、體內沒有任何癌細胞、動脈沒有任何硬化症狀。
換句話說,不管再怎麼努力預防失智症,或者藉由注重飲食及運動來預防生活習慣病,人只要到了一定的年齡,一定都會罹患失智症,也會得到生活習慣病。
過去腦中風與心臟病等疾病被稱為「成人病」,後來是由年逾百歲依然活躍於醫療現場的日野原重明醫師(享年105歲),提議改稱為「生活習慣病」。即使是日野原醫師,我們也認為他在晚年產生了腦部病變。
不過,同樣是腦部萎縮,症狀表現則是因人而異,有的人會痴呆得很徹底,有的人卻意識清醒得令人驚訝。因此,即使確定罹患失智症,我也希望病患能持續多動腦,盡量保持意識清醒的狀態。
無論如何,人終有一天會變得痴呆、步履維艱,這一點必須先有心理準備。
一般談到失智症,都會避免使用帶有輕蔑含意的「痴呆」一詞,但我並不認為它是具有貶義的詞彙,反而可以讓我們意識到,這是腦部老化所造成的自然狀態。所以我要在此事先聲明,本書會繼續使用「痴呆」一詞。
以開發「長谷川式簡易心智量表」篩檢失智症而聞名的精神科醫師長谷川和夫,在88歲時公開表示自己罹患了失智症。
公認的失智症權威卻罹患失智症,長谷川醫師在新聞訪問中坦言:「如果每個人都覺得罹患失智症沒什麼好隱瞞的,任何人上了年紀都會這樣,社會的看法就會有所改變。」並且表示:「我想讓大家知道失智症病患的親身感受。」接著便展開一系列演講活動。
相較於不願接受失智症,認為「若是罹患失智症,寧可安樂死」,我認為更健康的態度是換個角度思考,「既然痴呆是無可避免的,那就試試痴呆了也能做的事」。
該抗老時不抗老 反而會老得比實際年齡快
與衰老對抗,或者接受衰老,我認為並不是二元對立,而是「過渡」的過程。
有心力抗老的時候,就該抗老。還有足夠的時間心力抗老卻不做,日後會顯得比實際年齡還蒼老。有的人在退休後無所事事地過日子,才60多歲便步履蹣跚,看起來完全像個遲暮老人。
若是在平均壽命70歲左右的時代也就罷了,但是現代日本人的平均壽命為男性81歲、女性87歲以上。由於平均壽命會將60歲之前死亡的人也計算在內,因此只看平均餘命的話,男性活到85歲左右的人,仍是佔大多數吧!
若是自60歲起,長達20年以上的歲月,都得步履蹣跚地度過,想必十分難受。
一旦步履維艱,活動範圍就會大幅受限,所以我希望自己老後還是能每天享受散步的樂趣。
此外,若是認知功能退化得太快,不僅會讀不懂文字,與人口語交談也會變得困難,所以要盡量持續多動腦。若能如此,在行有餘力的時期先行抗老,往後餘生至少能過得快活一些。
老得有格調 放棄無能為力之事,善用力所能及之事
當然,也大可不必因為罹患失智症,有些健忘或者變得步履蹣跚,就對人生感到絕望。接受年華老去,指的是知道如何度過晚年生活,抗老階段結束後,下一個階段便是接受衰老,若是能從容不迫地面對,便能老得有格調。
上了年紀後,身體與大腦都會衰退,這是不爭的事實,但並不表示會突然什麼事都做不了。
舉例來說,一般往往認為,只要罹患了失智症就無法理解任何事情,事實上,儘管失智症初期會出現記憶障礙的情況,但理解能力並不會退化得那麼嚴重,甚至還可以像長谷川和夫醫師那樣去演講。
而且,有的老年人是認知功能衰退,但身體硬朗、行動自如;有的是不得不靠輪椅代步,但腦袋卻清楚得很。由此可知,衰老並不代表所有能力都會一概退化。
新聞主播安藤優子的母親,因為失智症惡化住進養老院,據說她在院裡接受「臨床美術」治療後,可以畫出最喜愛的夏威夷美好回憶。
失智症到了終末期階段,就會臥床不起,幾乎什麼都做不了。進展到這個階段之前,雖然不能做的事情變多了,但還是有一些能做的,重點是不要對無能為力之事感到悲觀,而是珍惜力所能及之事,並且善加運用。
一般人往往認為帕運選手僅僅是在身心障礙者圈子裡一較高下,事實上他們在眾多競技中所展現的能力,遠遠超出絕大多數健全者。換句話說,他們將力所能及之事發揮到極致,以自己能力的極限,與全世界競爭。
有些事情做不到也沒關係,重要的是知道「我能做的事情如此了不起」。人往往只在意自己的缺點,而忽略了本身的長處。例如考試,與其硬拚不擅長的科目,不如多加強擅長的科目,會拿下更高的總分數。
即使年事已高,只要還能做的事有可取之處,一樣會令人心生佩服。舉例來說,臥病在床的人若是講起話來妙語如珠,還是能吸引大家聆聽的。
如果有長久以來培養的愛好,像是繪畫或音樂、運動等等,最好能持之以恆,也許能因此更上一層樓。例如畢卡索等大師級畫家,他們上了年紀之後的作品,獲得的評價更高,這一點屢見不鮮。
能坦然面對衰老或死亡,不僅在別人眼中格外有魅力,自己也能保持心情平穩。就結果而言,衰老所造成的損害程度,也不會那麼嚴重。
坦然接受衰老,便能放下無能為力之事,好好珍惜力所能及之事,並且激發熱忱投入更多的事情,充實地度過晚年生活。
何時該坦然接受衰老?80、85歲或已有心無力的時候
若是有心力抗老,就該抗老;若是覺得有心無力,那就坦然接受衰老。那麼,這兩段時期的年齡分界究竟是幾歲?
日常生活能自理的「健康壽命」,目前男性大約是72歲,女性大約是75歲。不妨以此為分界標準,在這年齡之前即為抗老時期。
話雖如此,75歲左右便放棄抗老,我目前覺得稍嫌太早,不如再堅持幾年,將80歲或者85歲,當成重要的參考年齡。因為過了這個年紀後,罹患失智症或需要照護的人,會一口氣增加許多。
大致上,85歲以前大多還能行走自如,腦袋也很清楚,能過著正常的社交生活,但是過了這個年齡後,通常會變得比較吃力。根據這一點,可將80歲或85歲視為「分界線」。
當然,能抗老到幾歲因人而異,因此就結論來說,只要覺得自己確實上了年紀,便是坦然接受衰老的時機。
比如說,也有人像職業滑雪選手三浦雄一郎那樣,將近90高齡,照樣從世界最高峰一路滑雪下山。因此,自己若是還有心力抗老,不妨抗老到底。
不過,若是感到有心無力了,也沒必要咬牙硬撐下去。
不要想著「到幾歲」才會變老,而是接受自己往後自然而然會慢慢老去的現實。
(本文摘自和田秀樹著,《高年級的理想姿態:資深精神科醫師也嚮往的老後人生》,天下生活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