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50+編輯部 圖/Shutterstock
編按:台灣出現猴痘本土個案,兩病例皆無出國旅遊史。被WHO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的猴痘,若感染了潛伏期有多長,症狀有哪些?多久才會好?最重要的是,預防方法該怎麼做?本文一次說明。
疾管署今(3/1)日公布2例猴痘確定病例,分別為新竹縣40多歲男子與高雄市20多歲男子,由於近期皆無出國旅遊史,研判為本土個案,目前於醫院隔離治療中。
疾管署提醒,猴痘傳播對象具侷限性,此波疫情以親密接觸之人際傳播為主,提醒民眾,前往流行地區或國內高風險場域,應落實自我防護,並避免出入可能與不特定人士密切接觸之社交活動等高風險場域。
猴痘有哪些症狀?多久會好?有何風險?
猴痘疫情自2022年5月於英國爆發,累計至今,全球至少109國超過8.6萬例確診,其中美國累計30,193例占全球總數35.1%為最多,近期猴痘疫情趨緩,新增病例數分佈以美洲(183例)為多。鄰近國家日本累計22例病例、新加坡21例及泰國15例為多,另韓國、菲律賓、越南、香港及中國等亦有報告病例,其中日本本土疫情近期有增加趨勢。
依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截至今(2023)年2月14日統計資料指出全球病例96.5%為男性;年齡中位數34歲,小於5歲幼兒病例至少267例,性接觸傳染比例約68.7%。WHO於2022年7月23日宣布將猴痘疫情列為「國際關注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迄今仍維持。
猴痘是痘病毒科,類似天花,症狀相似,但傳染力較弱、嚴重度較低。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Orthopoxvirus)感染症。
感染後症狀包括:
‧ 發燒
‧ 畏寒╱寒顫
‧ 出汗
‧ 頭痛
‧ 肌肉痛
‧ 淋巴腺腫大(如耳朵周圍、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
‧ 極度倦怠等接近流感的症狀
發燒1~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先是依斑疹、丘疹、水泡、膿疱階段變化,最終結痂脫落。
症狀持續14~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
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猴痘病毒的傳播方式與潛伏期
若感染猴痘病毒,潛伏期約介於5至21天。來認識病毒傳播方式與預防方法。
1. 人畜共通傳染:
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或是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
預防對策:
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請留意以下事項。
(1)避免接觸囓齒動物和靈長類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
(2)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
(3)保持良好手部衛生。
2. 人與人的傳染
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皮膚或黏膜或被汙染物品(例如感染者使用過的被單、毛巾),及任何形式性行為等密切接觸而感染。
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
預防對策:
(1)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與人密切接觸之場域配戴口罩可預防感染。
(2)避免與陌生人的親密接觸或不安全性行為。
(3)保持良好手部衛生。
如有任何疑似症狀,應及時就醫,並告知旅遊史與接觸史。
參考資料
‧ 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