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陳艾妮專欄|病老時,膝下沒有永遠的孝子!照顧好鈔票和身體,快樂獨老所需的9件事
下一篇

高愛倫專欄|熟齡的人際相處,省力就是省心!適當裝聾作啞,反而讓你有好人緣

陳艾妮專欄|病老時,膝下沒有永遠的孝子!照顧好鈔票和身體,快樂獨老所需的9件事

趁早安排,化解誰來照顧及送終的不安。

文/陳艾妮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老後誰來照顧與送終自己,是許多人對於生命最後的擔憂。陳艾妮認為,不靠子女、政府與社福團體,一定要靠自己。更不要因為恐懼,而放棄了過得快樂、有價值的權利。她分享安排安心自主老後該做的9件事。

雖說人算不如天算,總不能自己不算。老了病了後,怎麼辦?傳統上,我們很想靠兒女。我有個朋友買了一棟樓,自己住一樓,以上3層樓給3個孩子住。沒想到,禮拜天一一去敲門,沒有一個家有人在,各自出門去玩了,沒有人想要帶著老媽媽出遊。當然有些賢孝家庭,子女晨昏問候,周末輪流前去陪伴,或是老人輪流去住兒女家,我看著形同另一種「遊民」。

我也親眼目睹極端的例子:生養8個兒女的老媽媽,只剩下一個兒子及媳婦每日前來與社工輪流照顧大小便失禁且失智兼憂鬱症的她。她的餘生,折磨著自己也消耗著唯一願照顧她的兒子及媳婦。

有一對耗盡家產供女兒留學的父母,當孩子上班自己養自己、且父母相繼生病後,突然表態要獨立不要負擔父母且失聯,一心想依靠孩子的老人「成功養出個外國人」後瀕臨崩潰。

當然,這都是特例,孝順的子女較多,但我預言,這是這一代的倫理,下一代?應該別指望病老時膝下有永遠的孝子

幸福老後不能靠兒女或社福  健康身體與價值感才是根本

靠不成兒女,要靠誰?靠政府及社會機構?確實,政府有編了數百億的預算在老人安養的社區營造,也給里長預算,比如安排老人娛樂及共餐。但再多的活動及餐會,人走茶涼,人去樓空,給不了一個人最需要的安全感及情感滿足。

一個獨居老人跟我說:「每次共餐後,我回到家,還是看到一樣的牆壁和天花板……」很多人提倡:年紀大的人做志工或到社區大學去講講課、讓年輕人跟老年人互動,讓老人陪陪青少年聊聊天……呃,這種想法太天真了,基本上,有料、有事業、有錢的老人社會仍會爭取邀請,而無產值無趣多病又殘的老人,不要說年輕人,連同齡的老人也沒有興趣交往。

人的空虛,源自價值感的消失,感情上的缺席。缺鈣補鈣,缺愛補愛,唯有自己佈置好生活價值的內容與感情網絡的持續交流,人才會覺得活著的美好。離開原來的生活圈就失去了網絡,這種孤單感絕非天生群居的人類喜歡的。宣稱愛上獨處的人,是自我訓練成功的生活模式。靠社會和陌生人,無法解決「身歸何處」的心靈終極需求。

在此分享我的想法及做法如下:真正的老伴,其實是你功能正常的「身體」也就是健康,一定要保持自理生活的健康狀態(當然無力自理時就只能進入養老院或醫院了)。在這個前提下,我每天在執行的「身歸何處」方案(不見得適用每個人,我只是斗膽野人獻曝)就是:

1. 永不言退休

退休是比新冠更毒的病毒思想,而被它感染的人數更多。一定要繼續工作,持續做你喜歡做的事,這才是最真實的存在感。要與自己的專長領域仍然有連結,要經常保持讓人生有些刺激及資訊的獲取,不要只能談過去及別人的事

不要再標榜自己全部的時間都用在「遊山玩水吃喝玩樂」的等死模式,這樣只是消耗糧食的日子,對宇宙沒有貢獻,且徒然讓別人嫉妒拉仇恨。建議大家,人生目標要健康工作到最後1分鐘,最大化個人的才智能對這個宇宙的貢獻,要面帶微笑滿足地離開這美好的世界

2. 主動創造新的人際關係

要持續結交新朋友。人緣不好的人,當然沒有人會主動聯絡,於是,就會越來越孤島。要活在你熟悉及選擇的人(最好是家人,至少是好朋友)群裡;日本主張附近有要菜場及醫院的「在地安老」,就是不主張去住一群陌生人集結而成的養老院。因為原有的生活環境裡有熟悉的生活機能及朋友。每天和外界及真人有踫撞,有往來及聚餐,可結伴出遊出國,有自主選擇的活動,人才活得真實及有尊嚴。一個人在這個宇宙裡的存在感,來源必須是彼此有感情的生物。

至於日本獨居者的「孤獨死」問題,當然需要更具體的社會措施來避免(其實我們的社會也已有類似事件在發生)。除了警報系統外,日常彼此固定訪視的近鄰好友就非常重要,原來這就是「遠親不如近鄰」的意思。A House is not a Home,要有人等待你、陪伴你的才是「家」,要不然只是一個居所(可以有好多個),是個「身歸一處」、安置肉身的生存地。

3. 守住最基本的財產

財產不要過戶給兒女,要用來養自己的老,想辦法在自己名下的家裡終老;打拼一生,每個人一定要照顧好自己,讓自己住在自己的房子裡,在離開這個世界前活得自理及喜樂。擁有就是負擔,每個人到最後,為了安頓自己的身子及自己喜歡的東西,就要付出安置的成本。想要保持娛樂及志趣,就要及早準備好堆放東西的空間、資金及體力上的成本

要買、要住你喜歡的地方,別再為了增值委曲自己住在不健康的地方或與你不合的子女共居。

4. 不要把錢放在別人的口袋

錢要拿來自己花用,一對夫妻賣掉財產付了1500多萬錢給生活限制多多還有門禁的養老院,生活用品及使用空間都被壓縮到最少,等同把自己送進宿舍般的空間。七老八老了竟被人管理?誰會喜歡天天見同樣的人及吃類似的伙食?這等於是消滅掉你前半生的意志、志趣及存在感。用這些錢安排一天3班的人來照顧自己,陪自己散步聊天旅遊是綽綽有餘的。

還有一種「候鳥式的養老院」,成為會員就可以每幾個月就換個養生基地住。重點是,你還得有一個自己的窩,放著自己的東西,那就是旅遊養老。歐美有人賣掉一切住遊輪,準備「水上人家」到終老,也形同「流浪」。

5. 要克服終老的恐懼感

依歸大自然的旨意,該來的就讓它來。因為自己沒有能力計劃好養老,所以先交巨額入住金再每月給房租日常費用給養老院,這些行動的背後,都是一件事:「內心有『身歸何處』及『誰來照顧及送終自己』的不安與恐懼。」

古代的人把財產留給一定會為自己送終的子女,若膝下無子就會認養,目的都是為了有人來送終。而要克服這個恐懼,「家與家人」是最好的答案,人應該在自己的房子裡見到自己熟悉或喜歡的人告別世界。沒有家人與家的人,可以依靠政府提供的長照服務,再自己僱用陪伴的人

7. 減少臥床的機會及歲月

要積極保健養生。英國女皇就是一個很好的典範,她高壽到96歲,死前只躺床3天,當然這是因為她活在眾星拱月的完美照顧中的特例。拜台灣的保險及醫療制度,我們的餘年會是可怕昂貴的8年到10年的臥床及外勞看護陪伴。

對老人而言,這是很可怕的地獄生活;對照顧者而言,這是無盡期的坐活監牢房。我就有好幾個為了照顧家裡的老人痛苦到要自殺的朋友。這些朋友曾是商界英雄及才子,但被「身歸何處」沒有規劃好的老人困住了。

「老而不死是為賊」這句話,原來講的也是這個,太真實了。我認為,醫療制度最好不要讓人長壽到會失智失能的年歲,這樣的日子,讓自己沒尊嚴,讓家人被拖累,讓社會資源被耗費,沒有必要。安樂死的法規沒有通過之前,我們要努力朝向無疾而終的目標,讓自己失能失智的歲月減到最少。

8. 寫好遺囑與安排執行人

不靠兒女,要靠自己、靠養老房及老伴,要事先安排好遺囑及遺願(不准急救……),要有信得過的人幫你監督看護,免得江湖一生最後被看護虐待。

寫好遺囑及安排好執行人,除非你發生1秒鐘就讓你全面失能的意外,你要事先安排好自己的「身歸何處」:你的身體要土葬還是水葬?我選擇樹葬,除了健保卡註記不可急救(包括在救護車上就及時禁止施救)外,也清楚交待不辦任何儀式的意願(升斗小民無須這些儀式),不想人生最後還要成為殯葬業的消費者。

9. 安排好遺產的去向

還有「錢歸何處」?有一個女強人,會議中倒下,她代理的8個國際知名品牌家人一頭霧水。一個董事長打疫苗瘁死,名下合股的2家公司資產不翼而飛,讓他的老婆無可奈何。一個離婚者車禍離世,財產都歸未成年孩子,而孩子又歸前夫,形同歸於她最痛恨的「小三」。

錢,要去該去的地方,遺產千萬別去了讓你死不暝目的人手中。無論你多年輕,都要寫好遺囑寫好文件,安排好財產的去向,別讓錢被你討厭的人享用。在此之前,讓自己照自己的意思,活在最好的工作狀態中及自己喜歡的環境裡。「身歸何處」與「錢歸何處」,或許不可能完全照自己的意思,但至少要在意識清醒之下做好安排。

人生,沒有帶走的,只有留下來的。希望你留下的不是債務而是曾經的「立功立德立言」,而非是你省吃儉用、兒女將不勞而獲的資產。在你的餘年,臭皮囊要安置在哪,怎麼活動,千萬不要受制於人。千萬別活在你不喜歡,你被討厭,不自由被人管或被人嫌的環境裡。就算你沒錢無名,只要能完全自主「身歸何處」,你就是最幸福、最成功、最負責的人

別指望別人幫你承擔老病苦,也別因為怕孤單及臨終沒人在旁而失去自主的餘年生活。兒女不是不孝順,是現代社會讓他們不能、不便或不想陪伴無趣久病的老人,這很正常。所以「身歸何處」的大事,每個人要自理,別有依靠人的想法,要靠與你相伴的房子及老伴(人生最終真正的家人),前提是有自理的健康及解決現實問題的經濟能力。

我驗證了我演講多年所說的話:「中年以前,我們在乎的是與人的關係。老年以後,關鍵是:你與鈔票的關係,及,你與身體的關係」。「」身大事,要靠自己

生命如花,自開自謝!要照自己的意思開與謝。

※本文僅代表作者,不代表本社立場

2023/02/21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高愛倫專欄|熟齡的人際相處,省力就是省心!適當裝聾作啞,反而讓你有好人緣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