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培芸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一開口就抱怨的朋友,總是讓你退避三舍,覺得自己成了接收情緒的垃圾桶?生活當中遇到不順心的事,如何抒發情緒,又不至於讓自己成為他人眼中充滿負能量的人?
今年的農曆春節,你滿意嗎?是過了一個開心舒爽、親友歡喜團聚的年?還是因為接收不少他人抱怨的苦水,一肚子烏煙瘴氣?聽多了抱怨,難免讓人感慨原本好好的10天長假,竟成了親友免費的垃圾桶:聽媽媽嘮叨爸爸的不是,聽阿姨抱怨她的媳婦不貼心,聽姑姑在背後碎念姑丈的壞脾氣⋯⋯。
啊,真是不如早早開工,回到職場去,至少還有錢賺。別忘了,沒人喜歡負能量滿滿,總是抱怨的人。你會花錢去聽音樂會、去聽演唱會,但絕對不會花錢去聽抱怨大會。不是嗎?滿口抱怨、總是批判,會讓聽者頭疼欲裂,連原本的好心情都被抹殺了。顯然,你我絕對需要警覺,才不會讓自己在不知不覺中,成為眾人不敢恭維的「長輩」。
自我實現的預言是真的!無法停止負面思考,壞事就會繼續發生
人際關係大忌之一,就是好為人師。人際關係大忌之二,就是抱怨。過多的抱怨,如同飲鴆止渴。跟朋友、家人抱怨後,負面情緒可暫時得到紓解;然而,許多人回過頭,就忘記要付諸調整及改變,一鼓作氣地解決讓自己困擾、因此想要向他人抱怨的問題本身。
尤其,若是傾聽抱怨的人,曾經用心地給予回應、打氣及支持;曾提出想法,希望幫助解決問題。然而,抱怨者卻屢屢不去執行,只會徒然讓對方的心力耗竭,甚至是憤怒不解,最後則會心想:「你跟我抱怨又何必?只是舊事重演而已」。
心理學的經典效應之一,就是自我實現的預言。每個人都希望愈過愈好,我也不例外。然而,若你覺得現實生活中發生的都是壞事,就要進一步檢視你長年持有、卻不自覺的負面信念。因為,這些信念都會型塑你的未來。負面思考,會導致「想要的,都不來;來的,都不想要」,真是人生好無奈!
當我們對生活、對環境、對他人秉持著負面的信念,就會不自覺地持續在對方身上貼上「此人可惡」、「此人無救」的標籤。對於這樣的人,一般人的慣性回應不外乎「逃避溝通」或「正面開戰」。自然而然,對方的態度也不會改變。逃避溝通時,對方不明白你的感受及需求,所以會繼續用你不喜歡的方式對待你。正面開戰,則會讓你們因為一點小事引發衝突,繼而爭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