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人在職場上遭遇中年危機,「離職」、「提早退休」可能是很多人心中曾有過的念頭。然而,身為提早退休的前輩,理財作家嫺人卻勸同輩人,最好不要在沒算清財務缺口、準備不充分的情況下,意氣用事離開職場。中年人想提早退休前,該做好哪些財務、心態上的準備?
近年來,「財務自由」、「提早退休」等觀念風行;不少上班族在職場上遭遇不如意時,常會希望靠投資養活自己、提早退休,從此不必再受限於公司。
曾任金融業高階主管、現為理財作家的嫺人,在49歲之際,就因為職場上的變動,意外地提早退休。現在,常會有年約40、50歲的同輩網友問她,「我有XX萬存款,工作又不愉快,可不可以退休了?」但出乎意料地,這位「提早退休」界的前輩,卻常勸人不要貿然離開職場!
提早退休的生活,聽起來很美好,實際上會遇到哪些問題?想以離開職場為目標努力,過渡期怎麼安排財務、心態?
40、50歲的不上不下,常讓人想提早退休!想離職,先問錢存夠了嗎?
回想過往的上班族生活,嫺人坦言,因為長期在外商工作,看多了外商撤出台灣後大舉裁員的案例,她很早就有危機意識。不過,36歲時第一次被資遣,因為當時年紀輕、景氣又不錯,失業後的心情並不緊張。拿到資遣費,還可以在家休息、網購,很快就找到下一份工作。
然而,49歲時,她遇上的職場危機則截然不同。原本服務的外商金融機構被本土集團併購,「我們這些外商派的薪水到了本土公司,變成一個問題,常常會被拿出來檢討。」
隨著外商全面撤出台灣,她陸續聽到有些同事被人資約談,討論降薪問題,希望大家知難而退。「還不是喝咖啡喔,(約談時)可能只有開水可以喝。」嫺人苦笑說。有很長一段時間,她工作時都處於低潮的情緒。雖然也曾想過轉職,但考量自己的職位、產業的前景、自己揮之不去的倦怠感,49歲那年,她決定退出職場。
提早退休後,為了讓生活有動力,她開始經營部落格和社團,和網友討論中年危機、退休準備等議題。這些交流讓她發現,「不開心的上班族其實很多。」
嫺人觀察,40~50歲的上班族想提早退休,主要原因包括在職場上「不上不下」,自覺努力沒得到肯定、充滿無力感,不知道下一步該去哪裡。再者,這個年齡層的上班族許多是中高階主管,在管理工作中面臨不小的壓力。當挫折一再累積,離職似乎成了理所當然的選項。
特別是女性,過往可能為了工作,沒有太多時間陪伴孩子。當工作面臨中年危機,似乎就成了回歸家庭的好時機。但嫺人直言,以現在的經濟環境,再加上平均年齡普遍延長,少一份薪水對家庭影響甚鉅。「當然陪孩子成長很棒,但那只是一段時間。我覺得女孩子經濟獨立是很重要的事。」
特別是在4、50歲的年紀,不少女性會遭遇和另一半的婚姻瓶頸,甚至離婚。「這時候,經濟就是你的底氣。沒錢的時候,連吵架都沒本錢。靠老公不是一條路!」嫺人直言。
存款只有50萬,如何提早退休?3%或4%法則,計算自己的財務缺口
退休到底需要多少錢才夠?針對退休金準備,坊間有許多說法,金額從500萬到1、2000萬都有。但嫺人觀察,工作上的挫折,常會讓人把退休的財務準備想得過度簡單。一個極端的例子是,曾有網友問她,有存款50萬和一間自住房,可以退休嗎?
嫺人指出,人們總以為退休後生活簡樸,開銷應該會比在職場上來得少。其實根據統計,多數人退休後的支出都較退休前花得更多。她舉例,自己身邊有同學在退休後罹癌,最終過世,光治療就花了好幾百萬。如果還在職場上,公司的團保、勞保,都可以提供幫助;甚至勞工也可以爭取調整工作性質,保留一份收入來源。
該怎麼計算退休金缺口,確定自己有提早退休的資格?嫺人參考美國的「4%法則」,以年花費除以4%,就是退休所需的金額。例如,年花費40萬的人,需要準備1000萬的退休金。但這條法則成立有一大前提,錢必須放在年報酬率有6-7%的投資組合上。再者,提早退休的人,不工作時間更長,她建議初期使用「3%法則」,至少要有年開銷33倍的準備金,才能安心離開職場。
翻開退休後的帳本,嫺人分析,她目前的收入包括部落格廣告、寫書的版稅,但這兩者僅能打平部落格的經營成本,並且偶爾讓她和朋友吃飯、上咖啡館,給自己一些「小確幸」。真正要過日子,仍是仰賴投資所帶來的收入。
她的投資方法主要分為兩種,一是投資個股領股息,另一種則是指數化投資,賺取資產成長的獲利。但,她通常只推薦一般人學習後者。「我還滿常聽到朋友說,他投資股票都賠錢。」
曾有朋友在快退休的年紀,投資大筆資金買熱門的飆股,結果卻被套牢在最高點。嫺人指出,投資個股有一定的風險,沒定性、喜歡追逐話題的人,更容易跌倒。因此,雖然她也將部分資金放在個股賺取配息,卻很少建議朋友效法。
一般人最易學的指數型投資法 穩健投資、顧好健康,降低退休後財務風險
相較於投資個股賺股息,指數型投資的重點在於「跟著大盤走」。例如,台股的0050匯集全台市值為大的50家公司、美股VT包含全球9000多檔股票。買下這類型的ETF就相當於買下市場上最具代表性的股票,不需要費心挑選個股。
「完全沒有理財天分的人跟著大盤走,其實是很安全的。」嫺人指出。以台灣知名的「國民ETF」0050為例,10年總報酬率超過150%,甚至將近200%。在她2017年退休、開始投資股市時,台股大盤指數約1萬點上下。之後的幾年,儘管市場經歷過幾次大起大落,指數卻從未跌到1萬點以下。換言之,只要耐心待在市場上,資產最終仍會往上成長。
至於投入市場的時機,她建議採取定期定額的方式投入。如此一來,就無需預測市場的高低點,也不會受到市場狂熱的情緒影響。她舉例,2022年初股市行情大好,許多人急著投入市場。沒想到,年中受到烏俄戰爭、通膨等因素影響,股市開始大跌。「如果是我這種中年、退休或者快退休的人,心情會受很大的影響。」
不過,儘管指數型投資已是相對安全、穩健的理財方式,嫺人仍不建議上班族冒然辭職、靠股票度日。她提到,自己能提早退休主要是靠工作20多年的存款,投資可以讓退休後的資產持續增值。但,若本金不夠大,退休後想依賴股票維生,風險極高。
除了積極生財,嫺人也指出,想維持退休後的財務安全,必須要懂得控制花費。她平時有記帳的習慣,在日常必要開銷之餘,也會留20%的娛樂開銷。包括上日文課、小旅行、和朋友聚會等,享受平價的生活樂趣。
她也提醒中年人,照顧好自身健康,才不會成為老後財務的隱憂。特別是50後容易出問題的眼睛、牙齒等。她以自身經驗為例,退休後的牙齒顯微根管治療就花了10萬,朋友開白內障手術、換人工水晶體也花了20幾萬。「眼睛跟牙齒都不好,可能就直接花掉你3、40萬,好的生活習慣可以幫你省錢。」
在職場上不開心,退休前最後一段路怎麼走?給自己訂目標,保持務實心態
回顧自己的職涯,嫺人坦言,她在40歲時就曾有過想退休的念頭。但,幸好當時沒有衝動行事。否則離開職場的時間愈早,要準備的退休金就更龐大。
她鼓勵遇到中年危機的上班族,保持希望,不要太快認輸。堅持下去,或許事情會出現新的轉機。若工作環境真的不理想,就盡快採取行動離開。待在同樣的位置上抱怨、虛耗生命,對自己和公司都不好。
她也提到,中年上班族平時要保持和業界的交流、維持人脈,讓自己有轉換職位的籌碼。她當年離職時,正是因為缺乏準備,自認很難找到下一個落腳處。「其他公司也會覺得,你待慣大公司、位置又高,戰鬥力會不會比較弱?」
如果工作不開心,卻又一時無法離開,怎麼辦?嫺人建議,保持務實的心態,算出自己和理想退休金之間的距離。「可以把缺額數字當成目標,工作是達到目標的手段。你不喜歡工作也沒關係,但是你真的需要他。」
此外,工作之餘,也可以找一份興趣或培養斜槓能力。例如,她在退休前5年開始學日文,讓生活有另一個重心。不把職場當成人生的唯一,無論工作情況如何,都能有好好生活的韌性!
相關閱讀:嫺人著,《提早退休說明書:定時程、估預算、存夠錢,登出職場前該做的全方位計畫》,Smart智富出版
*提醒!本文僅為個人投資見解與心得,不得作爲任何交易之依據及獲利之保證,是否合用請自行評估。
*50+及專欄作者皆無成立報明牌、存股、飆股等投資Line群組和社團,請小心遠離詐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