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照顧臥病母親與罹癌女兒,為何還笑得出來?楊月娥:沒有好事占盡的人生,人要懂得看見屬於自己的好
下一篇

輕度失智不想麻煩子女,如何善用資源,獨立生活6年?73歲白婉芝:人助自助,目標是開心跳舞到100歲

照顧臥病母親與罹癌女兒,為何還笑得出來?楊月娥:沒有好事占盡的人生,人要懂得看見屬於自己的好

照顧者心平安,被照顧的人才會舒服平安。

文/楊月娥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照顧者很不容易,如何在照顧別人的日子裡,也好好照顧自己?資深媒體人楊月娥曾同時照顧臥病母親與罹癌女兒,也經歷過旁人不明所以的建議甚至攻擊,如何保持開朗,讓自己依然笑得出來?

朋友都說,我嫁了一個非常好的先生,我的確是幸運的,共患難的真情讓我們的心走得更近。不是每個人都能擁有幸福的婚姻,看到身邊的好朋友,婚姻亮紅燈、外遇遭背叛,哭得死去活來時,每回我從旁觀者的角度說出自己看見的問題時,卻常換來一句:「妳老公那麼好,妳不懂我的苦啦!」是的,當姊妹們抱怨著她們的先生,脾氣不好、難相處、難伺候、不體貼、懶惰、大男人……這些難題我的確沒遇到。

記得婚前合八字排命盤,命理老師提過我的夫妻宮挺好,但命中還有父母宮、兄弟宮、子女宮、福德宮、財帛宮、官祿宮、田宅宮、疾惡宮等,有誰能十全十美呢?換言之,另一半不夠好,但父母好、兄弟好、財運好,這些算不算相抵了不好的部分?即使另一半很好,也有可能遇到娘家、婆家許多問題的糾纏,所以沒有好事占盡的人生,只能從中找到平衡,看見屬於自己的好,面對改善遇到的難,這就是知足常樂

何必為不明事理的旁人  耗費珍貴心神

身為公眾人物,因為媒體披露的關係,許多人知道我是長期抗戰的照顧者,從照顧母親到女兒到妹妹,親近的家人接二連三出現健康考驗,命運多舛。有粉絲朋友好意提供各種方法,有秘方草藥、風水命理、健康食品、未來醫學、另類療法等無奇不有,我無法一一嘗試,也不願拿家人當試驗品,更不想拉著他們上山下海到處跑,只能跟粉絲說聲謝謝心領了,但粉絲居然生氣翻臉,罵我不知好歹。難道我沒按照你的意思做,就因此十惡不赦嗎?

還有粉絲非常沒禮貌地說:「妳是掃把星嗎?不然為何都是妳親近的女眷出事,妳應該去祭解、看看祖墳。」還有自稱是會通靈的高人語帶威脅說:「妳不處理難道不怕再出事嗎?」馬上被其他粉絲圍攻,底下留言亂成一團。

我不是個好脾氣的人,看到這些文字真想跟他們對罵。先生勸我,妳若較真就輸了,妳不是掃把星,妳是「福星」,如果沒有妳,母親、女兒、妹妹碰到的問題該怎麼辦?對呀!難道我連這點自信都沒有嗎?

經營社群媒體本就很難篩選粉絲,網路上斷章取義、看到黑影就開槍的人一大堆,不值得我耗費心力逐一回應,只是負面詞句偏偏最容易浮現在腦海中,得要花好大的力氣擺脫。人腦真的很奇怪,明明關心我的人這麼多,卻總不自覺一直放大討人厭的言論,不舒服的事總是揮之不去,心中還有許多小劇場,思考著如何反擊這些不當言論,徒耗心神、浪費時間,根本是自虐。事實是,根本不值得讓鍵盤後面的陌生人,影響我的情緒和生活。

照顧者心平安  被照顧的人才會舒服平安

我擁有照顧人的能力,也願意照顧人,為生病的家人花費心力,四處奔波尋找資源,並在身邊辛苦陪伴。但如何能照顧到剛好、讓人感覺舒服,卻不太容易。有時因為過度照顧,反而讓人感覺負擔有壓力,一種強烈的掌握欲在我心中流轉,輕重拿捏是深奧的學問,沒有標準,只能視情況而定。

我曾為了想幫長年夜啼的大女兒求一夜好眠,專程開車上苗栗九華山,三跪九叩求佛水,跟著信眾膜拜祈求,然後與大家坐在矮凳上吃著平安麵。一個念頭襲來,我想起照顧女兒的辛苦,忽然覺得好委屈,不禁悲從中來,墨鏡後淚水不爭氣地流下,頓時沒了胃口。我告訴自己不可以浪費食物,一小碗平安麵配著淚水,好不容易才吞完。

離開時,一位師姐拿了一顆平安果給我,說:「心安人平安哦!要吃。」這顆保平安的水果我捨不得吃,想帶回去給女兒,在車上跟先生轉述時,我忽然頓悟,對!我的心要平安,孩子才能平安。拿著被我握到有點發熱的水果,我才是那個最需要被祝福的照顧者,自己要先平安才能幫助女兒,所以我要吃。咬一口帶著淚的水果,熱熱鹹鹹又甜甜,這就是當時我五味雜陳的心境。

照顧人我也許游刃有餘,但照顧自己卻還只有幼幼班的能力,因為我連自己為何生氣都常搞不懂,放任情緒如火山爆發波及周遭親友,直到吞噬自己才會驚醒。透過家人耐心提醒,我才得以慢慢看見並認識自己。

讓內心也成為「大人」  積極面對不被情緒帶走

一個成年人,理應具備「大人」該有的能力,但照顧父母是年紀增長就能做好的嗎?許多成年人欠缺獨立思考,還在聽指令做事,無法決定自己的人生,甚至需依附在父母之下才能生活,沒有判斷事情的能力。

在經歷家人危急時刻,就可以明顯看出來,有人會處理事情,但有人只在處理情緒,其實沒長大的「大人」很多,嚴重者理智線斷掉,無法成事,甚至還需要被照護,不知是個性使然或是家庭保護過度。我慶幸自己在遇到困難時,有克服困難的動力,能跳脫僵固思考、創造新局面,結果使我成為能夠做決定、扛責任的「大人」。

人生遇到狀況時,負面憂愁的人想的是:「怎麼會這樣?」正向積極的人想的是:「現在怎麼做?」身為照顧者,我不能蹉跎憂愁,只能積極面對。父母生命的最後一段路,因為我的工作性質較彈性,又會開車,機動性配合度高,在大家都不方便請假時,就由我來。也曾經抱怨為什麼都是我?出錢沒少過,出力我最多,但父母又不是我一個人的。

此時子女的態度就開始受到檢驗,有些人嘴巴會說,但表現出來的行為卻是兩回事,既然都是大人了,就該以成熟的態度來思考,先從倫理上考慮手足排行順序,再體諒個人及其家庭的處境立場,並衡量經濟能力和相關權利義務來決定承擔的分量。

當沒有人出聲表達意見時,我就會成為那個舉手站出來的人,其實我從不害怕多做事,但不願意被未承擔責任的人無理批評。只想享受權利而不盡義務的子女很多,若再加上姻親的另一半,事情就會變得複雜,不是人多就好辦事,萬一不慎多扛責任回家,可能還得和另一半鬧家庭革命。手足之間的情分並非無堅不摧,通常要在關鍵那一刻才會看見考驗。

老人與小孩生病  無法用同一把尺來衡量

我的母親和女兒都生病了,時間重疊的照護階段,我是最重要的照顧者。朋友總問我嬌小身軀如何承載,其實就是好勝心強不願示弱,覺得自己沒問題一定都可以,直到真的累壞了,才想到萬一自己先倒下了該怎麼辦?

小女兒罹癌是在母親臥病照顧2年後發生,當年為了救治母親與手足間的互動,雖無大衝突也沒人拒絕照顧,但閃躲的眼神、低頭不語的表情、顧左右而言他的對話都殘存在腦海裡,我把這畫面鎖上不想再看。

女兒未成年時生病,決定權都在父母身上,不用指望有任何人幫你承擔。我和先生目標一致,在治療過程中高效果斷,兩相對照,在救母親時我曾遲疑是否需要無效醫療,和救女兒時毫無遲疑必須傾全力救治,忽然覺得自己很糟糕,在女兒及母親的身分之間,出現不同力道的思考。

這正是老人與小孩、沒希望和有希望之間的差異,擔子的兩頭,一邊是母親、一邊是女兒,不對稱的天秤兩端,無法用同一把尺來丈量。

找人分擔重任的勇氣  不必塑造自己的悲情

蠟燭兩頭燒的日子真的很累,曾跟朋友訴說我的苦,竟被嘲笑:「妳還不夠苦啦!」意思是,若真的苦到不行,就會另尋他法不硬拚;嘴巴說苦還默默承受,表示還沒苦到最高點。我彷彿被點醒,是啊,難道真的要等到倒下才喊救命?不能換個方法喘息一下嗎?

儘管經過幾年獨力照顧,許多客觀狀況都已經有所改變,但我還是選擇硬要獨力承擔,不肯請求協助,好像是想證明自己是最辛苦的那個人,全世界都辜負我,塑造自己成為一個悲劇英雄,想想真是虛增年歲而未顯成熟,究竟要逼自己到什麼時候才能長出智慧呢?終於我認真思考,告訴自己開口請求協助並不可恥,也不是長他人志氣。

想通了,我試著開口:「我需要人分擔。」

雖然不想預設答案,卻也害怕被拒絕,擔心聽到推拖的爛理由,我告訴自己,就算被拒絕也沒有關係,再想辦法就好,此路不通就再換一條路走,總會有辦法的。這麼想就簡單多了,對呀!這才是我的個性,總要試試看吧!如果學不會求救,就不要抱怨別人沒幫你

於是,我具體說出需要幫忙的事,例如我在醫院照顧女兒走不開,需要有人帶母親回診,沒想到手足搶著舉手幫忙,看完診後還帶著母親和看護去餐廳吃飯,讓外籍看護放風一下,度過歡樂的午後才返家。我其實不用硬扛,讓其他人參與照護過程,事情一樣可以搞定,他們也能藉此體會其中的辛勞,自己更有了合理的喘息時間,結果是好的呀!並沒有人拒絕我,大家都想幫我,是我綑綁了自己,製造了自己的悲情。

原來說出口並沒有這麼難,只要勇敢伸出手,給彼此一個機會

當然,不是每個家庭都能自動長出智慧。我有位朋友未婚且與父母同住,被視為理所當人的責任承擔者,當年邁父母需要照顧時,手足都以工作忙、家庭擔子重為由,拒絕承擔照顧責任,訊息已讀不回、手機電話拒接,她氣得到手足工作的公司去理論,反被責備是故意找麻煩,最後撕破臉徹底決裂,還是得自己扛起責任,可說是哀莫大於心死。我告訴女兒們,手足是父母給妳們最好的禮物,雖然有很多例外,我也見過左手打右手打得唉唉叫的,但還是祝福孩子要珍惜手足相互扶持的力量。

學會轉換情緒  樂觀是需要練習的

我曾經受邀到扶輪社演講,關於照顧者如何以愛之名來給予陪伴,台下聽眾舉手問我:「阿娥姐,妳覺得是什麼原因讓妳在辛苦照顧的路上還能笑得出來?」我不假思索地說:「是開朗的個性。」聽眾又問:「個性不開朗的人該怎麼辦?」我說:「就練習吧!」

剛開始也許很困難也做不來,但多練習幾次,就會看見成效,像學習書法一樣。初學從臨摹開始,一橫一豎、一撇一捺跟著寫,假以時日,像不像都有三分樣。但勸慰別人的話說得容易,例如「不要想太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事情總會雨過天晴」,但就是很難辦到,人的情緒哪能如此任意切換,尤其是重大事件就發生在親近的家人身上。

好比我剛得知小女兒罹患血癌,還來不及弄明白病情,就得面對眾多親友的關心和提問,重複說明病況,雖然越說越順,心中卻也越來越難受,又怎能轉換情緒說這是最好的安排?我當然期待雨過天晴,但也難免質疑老天,為何要讓未成年的她承受如此巨大的考驗。

在小女兒經過45天隔離治療後,醫生首次允許我們走出病房。一行人搭電梯下樓走到醫院大廳門口時,我告訴女兒,生病是一件禮物,是一個包裝得很醜的禮物,打開之後才能發現,裡面其實裝著一顆光采奪目的藍寶石。它讓我們知道健康不是理所當然,寶石要經過磨切、雕琢才能光采熠熠,這是蛻變必須付出的代價。

立秋後帶點涼風的夜晚,小女兒在醫院門口的樹下,張開雙臂跑來跑去,街燈下的樹影彷彿在撫慰著她的影子。先生牽著我的手,出力握了我一下,我也回握他一下,並肩看著兩姊妹追逐。後面的路無法預料,只能享受此刻的美好。我告訴自己:沒事哦!妳很好,妳會很好的。這一刻我永生難忘,一家人手牽著手,站在醫院門口抬頭看著月亮。家人都在,這就是最無價的禮物。

如果悲傷可以改變結果,那就用力悲傷吧;如果抱怨可以扭轉乾坤,那就盡情抱怨吧!但悲傷和抱怨會改變事情的結果嗎?我們只能面對並接受事實,學會幾招轉換情緒的方法,做一些能讓自己開心快樂的事,度過低谷、撐過糾結,期待著看到長黑隧道盡頭的光亮。明天太陽依然會升起,時間就是一帖最佳的良藥

(本文摘自楊月娥著,《不逃跑的陪伴:在陪病相伴的路上,如何選擇面對、學會轉念、正向克服,讓自己好好喘息?》,采實文化出版)

2023/01/10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輕度失智不想麻煩子女,如何善用資源,獨立生活6年?73歲白婉芝:人助自助,目標是開心跳舞到100歲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