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艾妮專欄|4個隱居山林、和好友共居養老失敗的故事:老後的理想居所,如何安頓自己不委屈?
和好友一起住?我沒見過成功案例!
文/陳艾妮 攝影/影巷26號
編按:近來很流行老後和朋友一起住的想法,也有些人期望到山野裡蓋屋鄉居,真的可行嗎?作家陳艾妮卻認為,萬萬不可!每個人都會思考「身歸何處」,如何適性適合自己,且不因配合別人而感到委屈,值得深思。
成家、立業,或立德立功立言後,終有一天,早在50歲,遲到65歲,你終會不再想到別人,而是想到自己:「我這個人(身體)將在哪個國家、哪個城市、哪種地方終老?」當看破名利後,你的主要任務,就是要安頓好你這副「臭皮囊」,想想如何安頓自己愛用的東西及自己的身軀吧。
當然,計劃趕不上變化,就算你計劃,通常結果也會出乎意料,讓你驚喜或驚嚇。但,雖說人算不如天算,總不能自己不算。那麼,「身歸何處」?就是遲早要做的功課。
我當然有我的盤算,除非不得己,不會想要進那「遠看像天堂,近看像銀行,入住像牢房」的醫院,或入住費高昂但有如「宿舍」的養老院。而別人呢?
50+流行的養老想法:和好友一起住 我沒見過成功案例!
好奇的我,也想知道朋友們的打算,結果多次聽到了一個流行的說法:「不要拖累子女(心知兒女不可能陪侍在身邊),要和幾個合得來的朋友、鄰居或同學,合起來買一棟樓分層住,或去買一塊地蓋理想的房子,或是建小別墅集村住。」有一些獨身主義的人,也約好了也是單身的幾個朋友,都在「談」將來的「共生基地」……
真是時代現象!在此之前,人的奮鬥是為了凝聚「家人」,但在規劃「身歸何處」時,努力的方向竟變成了尋找「非家人」來解決這個問題!其中一個方案,就是這樣的「理想」。
這類「理想」規劃我聽了數十次了,但成功的案例呢?零!這理想會「難產」。原因?
第一個,光是這個「理想養老家園」要「在哪裡」,就吵不完了。6到10個好朋友,平日一起爬山吃飯旅遊唱歌跳舞或打麻將很合得來以外,基本上,對養老的理想基地應該在哪?是不可能有共識的。有人想在三芝淡水海邊,有人覺得應該去東部山區,有人主張還是要近在醫院邊的都市,有人想去南投中部養生村去種菜……有人重視空氣,有人重視交通,有人並不想隱居……
想想,你跟自己的手足父母對住在哪裡都沒有共識,何況是沒有血緣及強烈內聚力,來自四面八方的朋友?平時你偶而住我家,我常到你家吃飯喝酒都很愉快,但談到定居,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模組,一組人能契合的可能性能多高?一個共同的房子,產權分配,買的地方能否增值,人人見仁見智,協調出共識的難度高。
實際案例1. 群居山林日久人漸少
一群生意有往來的商界好友,集結買了整片山坡地,各自蓋起木屋,想像一起歡樂養老,認為兒女們也會因山光水色而在周末前來讓他們享受兒孫滿堂的幸福。無法貸款全得自費、很難增值且沒有下手買家、沒幾年就開始鏽蛀的小木屋蓋著蓋著成了大山莊,雖然預算比預想的多得多,但讓他們失望的是,周末全「村」共聚吃火鍋聊天的畫面,兒孫由各地趕來盡孝的場面只進行了半年,接著就「人煙稀少」了。
最後,有人出國了,有人或「病住院」甚至「走」了,剩下幾戶常住的人也覺得在此「養老」很寂寞,也就撤了,最後整個山坡成了「蚊子館」。
實際案例2. 相處不愉快只好退場
我還住過一間民宿,原本是一群好朋友集資而成的偌大養老四合院,但相處不愉快,發現不合適而一一撤走,空盪盪地變身成民宿,並四處找人接手經營或賣掉。
實際案例3. 家人喜好不同選擇分居
夫妻有一方安排了養老院或鄉間小房子,但另一伴及兒女沒興趣或不習慣,因此,人到老年,就常聽到「我平時住××,他(她)住××,有時候我們會去住××,也有時候去南部我兒子(女兒)家……」,很自然就成了家人「分居」、狡兔各自3(或4、5)窟,有時候還在不同國家有「身歸『多』處」的結果。我有一個朋友,常找不到東西,就因為「居無定所(其實是房產有很多)」,常有一個東西或喜歡的衣服不知是在哪個房子裡的困擾。
實際案例4. 在山野裡做繭自縛
我還有一個朋友興沖沖地弄了個貨櫃屋準備養老,最後一個人生活在什麼都不方便的野外。我另一個朋友在一個山谷裡,用盡積蓄搞了一個預算不斷添加成幾千萬的超大工作室,剛開始老婆兒女都很興奮地參與,但蓋好後沒多久,興頭過了的家人及友人就不再往那邊跑了,因為嫌無聊及交通不方便。這個夢幻工作室讓他成了空守大宅、自我禁閉的大閘蟹。
把地買好但還沒蓋好的人,腦子裡一直勾畫著「桃花源」畫面,總是逢人就提:「我在××有一片××坪的地」「我在××買了可以蓋農舍的山坡」「我種了一片山的……」這個夢想讓他忙著變更地目及到處找合資共居的人,不知道那基本上是個坑,最好不要實現。對已退休沒有收入,建一個房子,開一條道路,申請新水電,對腦力體力越來越差的人而言,都是壓力及麻煩。
曾經我有一個超級粉絲在鄉間有一整座山,她帶我去看並說:「老師妳選,我送妳一塊地。」我當然沒接受,我知道,雖有了免費的地,但我要蓋出可以住的房子時,就是「撿到金筷子但會賠了家當」,且不開車的我,擁有這樣一個「夢幻別墅」會是一個負擔。
出入不便易活成孤島 養老不只要好房也需個人存在感
養老屋起先總是很浪漫,或是一個小別墅,或是近在風景區,它在正式退休前就是旅遊定點,準備將來就長住。但健康狀況好時,太早準備的養老屋,起先每個禮拜都去1次,再來2周去1次,到後來1個月去1次,到最後3個月都沒有想要去1次。
即使開車經過附近,有人說「要不要去看看?」全車的人都否決,因為進屋第一件事就是要整個屋子打掃除灰塵,打掃完了就很累而沒有什麼渡假的心情,要離開時也要把整個房子關窗罩布防塵。更糟的是附近宵小知道房子是空置的,進入破壞侵占,最後只好趕緊廉價賣掉。
有人選擇山明水秀,觀光景點附近的地方買養老房,假日鐵定大塞車,且離城市及醫院都很遠,進出都要1小時以上,應酬總是半途就要第一個離席去趕末班公車。這種養老房遠看像別墅,但獨居入住則類似孤島,它讓人一進去就不敢出來,一出來就要趕緊回去,人活著越來越孤島。
山上風光好,但騎摩托車出入有危險。海邊很美麗,但風大鹽多,潮水聲很傷腦。清幽偏遠的地方,空氣好人煙少,其優點也是缺點,通常就會濕冷不安全。我就有朋友為了健康上山終老,原來的病好,但多了風濕。
蓋好、買好的養老房,你會以為它就是「身歸何處」的答案。但它在你使用前是個負擔,每月會有管理費維護費,也會折舊貶值。真正住進去後會發現,養老需要的不只是一個環境清幽空氣好的「房子」,你需要的是讓你仍有「存在感」的人及事。
逆勢而為找老伴!對付一個人比適應好幾人容易
在我宣稱我高齡但要找老伴時,勸阻之聲多,建議之聲也多,最大宗的是勸我進入宗教及養寵物,此外就是建議不必找異性成婚,而是找幾個同性朋友租或買個公寓分住彼此照顧。這個方案我也沒有看到成功的案例,同時我也認為,「適應一個異性來共居」和「適應好幾個同性朋友共居」一樣麻煩,而前者較為簡單,適應一個人總比適應好幾個來得容易。就算一樣關係不完美,對付一個人總比適應好幾個來得容易。且一樣要適應要妥協,老伴的關係較為究竟。我不想到老了因為不明確「身歸何處」的恐懼而和陌生人湊在一起生活。
我的一生能創造這麼多的書、演講及藝術品,本來就是個好朋友屈指可數(就夠了)的獨行俠,怎會到老了委曲自己?
我早就自問,我終老在何處?我要「身歸何處」?早就決定不去養老院的我,自有自己的盤算。所以我不找養老「院」,我買產權自有的養老「房」及找養老「伴」,也慶幸在2022年12月24日二婚,擁有一個彼此還能將就、湊合的正式結婚配偶。當然,有一天會是他先走或我先走,至少我們努力過搭配生活,沒有錯過情欲仍正常的歲月。就算「同性朋友共居」成功,最後還是會有陸續凋亡後留下最後一個人的情況發生,就像世上所有的同學會到最後一定只剩2個人一樣。
放下顛倒夢想 依真實需要找到自己的「身歸之處」
在完成這篇文章時,突然想到這件事:
我一直有個浪漫夢想:能像法國畫家「莫內」一樣蓋自己的房子,創造一個擺滿我的創作的「艾妮花園」。直到有一天,朋友帶我去知名別墅山莊,而山莊深處的美術館裡塞滿了名家畫作及古董。前面別墅多半都空了,若還有人在,通常就是行動不便的老人,等於享受別墅的都是傭人及狼狗。而這間大美術館的主人——台灣最大的藝術品收藏家已過世,他的家族希望有人來買走或接手經營這個沉寂的地點……
那一剎那,我頓悟了。鄉間的美術館是靜止的,裡面的畫作都是與世隔絕、沒有生命的。那天,2020年12月27日見到那座優美壯觀但空無一人的藝術品美術館,我放下了人生最後一個顛倒夢想:我不需要一個「艾妮美術館」,我需要的是我生活在其中,與人群有接觸的「養老房」。
這個意念引導我把「美術館」的畫面轉成交通近便的「養老房」的意念。是的,人到最後,要買、要住你喜歡的地方,別再委曲自己。之前買房都為了地段、方便及增值,到老了總該買房是為了「讓自己住得健康舒服」吧?
我住上海9年,努力尋找這個「身歸何處」的地點,財力有限,目標是改建農舍甚至小倉庫,只求是個能呼吸順暢的平房。但上海、蘇州、杭州、福州、廈門、深圳、海口、三亞……都沒找到。後來因疫情回台北的3年間,又在烏來、新店、桃園、林口等地四處找,幾乎看了近60間房。
決定生活方便還是最重要,我在2022年3月10日當機立斷在淡水買了適合我餘生生活、並在其中終老的《海角19號》河岸翻修老屋。更神奇的是,準準2年後的2022年12月27日,我完成了「身歸何處」這一篇文章?這是人生最後的課題,早點規劃吧!我負責為自己找到了理想的「身歸之處」,你呢?
2023/01/10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