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高峰時健康崩盤、與父親斷聯近30年後和解 陳鴻:曾經失去,才懂沒有滿分的人生也讓人滿足

事業高峰時健康崩盤、與父親斷聯近30年後和解  陳鴻:曾經失去,才懂沒有滿分的人生也讓人滿足
2023.01.04
63,194
作者|蔣德誼
責任編輯|陳莞欣

作者|蔣德誼 2023.01.04

責任編輯|陳莞欣63,194

文章用聽的
00:00 09:48 1

文/蔣德誼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知名美食節目主持人陳鴻曾因《阿鴻上菜》紅遍大街小巷,更有「師奶殺手」的稱號。然而他在事業高峰期選擇遠赴海外發展,坦言自己當時因為事業心太重,導致因過勞而付出健康代價。走過人生起伏,如今他回到台灣,除了跨界從事教職,也更懂得放慢腳步,珍惜當下與眼前。

被稱為「台灣第一代型男主廚」的陳鴻,他主持的料理美食節目《阿鴻上菜》,將傳統教學取向的烹飪節目,融入了輕鬆活潑的生活風格,開創了往後此類型節目的先河。

不只在台灣是婆婆媽媽們熟悉的螢光幕面孔,之後陳鴻也受邀到新加坡、馬來西亞等的主持美食節目,同樣大受當地觀眾喜愛。他笑說:「早在新南向政策之前,我就先去打頭陣了。」

但也正是在事業高峰期,陳鴻因為壓力和過勞導致身體出狀況,只得暫停所有工作,幾年前更因視網膜兩次剝離,導致現在左眼視力只剩0.1。

經歷幾番波折,如今他回到台灣繼續推廣美食與生活美學、更斜槓在大學教書,空閒時就陪伴近80歲的老媽媽當「媽寶專業戶」。他有感而發地說:到了這個階段,沒有什麼比活得安心、自在更重要。

從小喜歡上市場、幫做菜  主持料理節目一炮而紅

陳鴻會與料理、美食結緣,其實和他的成長經歷頗有關係。

小時候父親家裡開碾米廠,爸爸是桌球國手、媽媽則是鹽商的千金小姐,「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我家就佔了兩件。我有時會開玩笑說我是米店小開,但其實我小時候真的就是在倉庫裡玩米糠堆長大。」

因為喜歡跟著家人上市場採買,陳鴻不只學會挑菜看食材,也領略了不少市場裡的人情世故;更因爸爸個性海派家中常請客,他從小就學著進廚房幫忙。「我的阿公、爸爸都是講究吃、也懂做菜的人,我因此對料理有興趣,啟蒙也算是很早。」

陳鴻並非餐飲科班出身,他在學時念的是機械,卻因為嚮往播音員而轉行進了廣播電台,後來進入媒體工作。因為外型亮眼又會做菜,他被小燕姐發掘,主持美食節目《阿鴻上菜》。

《阿鴻上菜》過去是相當受歡迎的料理美食節目。(出自《阿鴻上菜》YouTube頻道)《阿鴻上菜》過去是相當受歡迎的料理美食節目。(出自《阿鴻上菜》YouTube頻道)

但為什麼他在名利雙收的當下,選擇離開台灣到海外發展?「到後來因為名氣大了,開始有些讓我覺得背離初衷、不愉快的事,最後我決定乾脆轉換環境、重新開始。」

壓力、過勞導致健康拉警報  即使視力剩0.1也值得珍惜

然而,隻身在異地工作,壓力加上陌生的環境,導致陳鴻出現不適狀況。「在新加坡,戶外氣溫是36度、室內空調開到21度,新加坡人習慣整天躲在室內,但我常常要出外景,加上工作太累,久了身體就吃不消。」

因為國外就醫不便、又沒有保險,他靠著吃感冒藥、止痛藥壓抑不舒服的感覺,最高紀錄一天吃到6顆。「其實我回想起來是蠻自責,因為我沒有好好忽略身體的警訊,抱著僥倖心理覺得大概不嚴重,也不懂得適時休息。」

就這樣,症狀從鼻炎慢慢變成發燒,最後更惡化成膽結石發炎、免疫系統失調。他不得不結束工作回到台灣,反覆進出醫院將近3個月。

前幾年,他又因為飛蚊症沒能及時處理,狀況惡化後導致視網膜兩度剝離,手術後雖然免於失明,但左眼視力只剩下0.1,看東西或是走路的距離或平衡感都要重新適應。「那時候醫生告訴我,二度剝離還貼得回去,已經算是很幸運的了;這在過去,我可能沒辦法接受。」

陳鴻說,如果要說這些病痛帶來什麼學習,應該就是學會順服、不勉強的道理。「現在我會覺得,生命就是一個不斷尋找最大公約數的過程,如果你曾經歷完全失去視力,有大半年必須成天趴在床上不能隨意活動的日子,你真的會就對那0.1覺得感恩。失而復得,才懂得來不易。

與離家多年的父親和解  珍惜和媽媽的相處時光

除了病痛帶來的生命體會,陳鴻的另一個課題,是學著和因外遇而離家多年的父親重新相處。過去他始終無法諒解父親拋下家庭的作為,也因為對方移居大陸經商,父子間幾乎有快30年是中斷聯絡的狀態。

後來父親回到台灣、我們再連絡上的時候,我發現他老了好多。」陳鴻說,現在他逐漸可以理解父母親在性格、互動上的差異隔閡,也坦言彼此要重新磨合其實並不容易,「我現在慢慢了解,有些事情自己其實無能為力,但也慶幸自己選擇開始和解、不會等到來不及的時候才遺憾。

另一邊,被他戲稱是「老公主」的媽媽,兩人平常總愛鬥嘴互槓,陳鴻苦笑說:「我媽就是我的逆增菩薩,是來讓我修行的。」但打開陳鴻的臉書,卻不難看到母子倆經常一起吃飯、聚會或是出遊的身影。「在我身體病痛的時候,也是我媽守在身旁照顧,不管怎麼說,她都是世界上最無條件愛我的人。」

陳鴻經常帶著媽媽到各地遊山玩水,享受彼此陪伴的時光。(出自陳鴻臉書)陳鴻經常帶著媽媽到各地遊山玩水,享受彼此陪伴的時光。(出自陳鴻臉書)

陳鴻回憶,自己有一次失戀難過的時候,媽媽來安慰他:「我們現在這樣,不也很好嗎?」他永遠記得,小時候母親就算怎麼難過委屈,回娘家時,還是要穿上漂亮的白色洋裝;疫情時她即使戴著口罩,還是要隨時補上口紅。

「你可以說她是個沒見過什麼世面的歐巴桑,但我的母親是一個即使受了挫折,還是會奮力撐起自己氣場和尊嚴的人,她讓我學會,無論什麼時候都要珍重自己。

和年輕世代學溝通  理解和放下是人生功課

在與家人的和解之外,另外一個「溝通」的課題,則來自他的另一個斜槓身分:母校明新科技大學在2019年聘任他為副教授,也擔任服務產業學院創意執行長。不只傳承美食經驗,也希望藉由他的豐富經歷,培養年輕廚師的國際觀。

陳鴻回到母校從事教育工作,笑說在經驗傳承之餘,也吸收不少年輕人的能量。(出自明新科技大學)陳鴻回到母校從事教育工作,笑說在經驗傳承之餘,也吸收不少年輕人的能量。(出自明新科技大學)

陳鴻說,要和20歲前後的年輕人打交道,得跟上腳步,知道現在他們關注、喜歡什麼,找到共通的語言。以前他是家喻戶曉的電視名人,「現在小孩子哪知道阿鴻上菜是什麼?我只好說,打電話給你阿嬤問她陳鴻是誰!」

自嘲已經從「師奶殺手」變成「師奶奶殺手」的陳鴻說,現在自己已經不是當年的小鮮肉,是重度宅男,最喜歡的事就是待在家,「如果不是要帶著我媽媽到處走,我可以一整天都不出門。」

陳鴻與媽媽平常愛拌嘴,但彼此間的深厚感情不言而喻。陳鴻與媽媽平常愛拌嘴,但彼此間的深厚感情不言而喻。

「生命的每個階段都有它的任務,年輕時候,我急於衝刺、成就事業,也因為很早就帶著媽媽離開父親那邊的大家庭,我的拚勁多少來自於想要證明自己。現在我學會不要把名聲、掌聲看得那麼重,也不要為了別人的眼光而活。」

陳鴻說著,再次看向自己花了好幾年整理,如今已經綠意盎然的那片庭園。「人生沒有滿分,只有滿足。很多事如果明白了,其實可以很簡單。」

相關閱讀:陳鴻著,《鴻食代 Home Style:27道人生菜單》,健行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