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前往南北極共10多次!愛賞鳥、攝影與極地的醫師朱建銘:當人生幸福清單變動詞,吃虧、事煩、忙碌何必上心
下一篇

邀朋友玩家宴、在「太太的客廳」享受獨處 鄭夙雅:不認真玩樂,怎麼對得起認真工作的自己?

前往南北極共10多次!愛賞鳥、攝影與極地的醫師朱建銘:當人生幸福清單變動詞,吃虧、事煩、忙碌何必上心

走一條不一樣的路,看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文/邱文通 圖、影片/朱建銘提供

編按:67歲的朱建銘醫師,前往南北極共10多次!在台東執業的他,熱愛賞鳥、攝影,前往南北極也常在酷寒下長久等待,只為拍攝好照片。為了持續前往極地的夢想,他奉行「吾日三省吾身」養生法,讓自己不煩憂,樂在圓夢。

台東朱眼科診所院長朱建銘,是極地探險家、攝影師,也曾在零下40度的地方紮營10天只為了拍到一張好照片。

朱建銘似乎從小就被植入了接近大自然、喜愛大自然的「基因」,加上受到生性開朗、思想達觀的父親影響,朱建銘自懂事以來,就一直喜歡走一條較少人走的道路——讀醫學院選擇相對冷門的眼科、遠離繁華的都會到後山台東執醫、進出南極和北極合計15次還意猶未盡……。

走一條不一樣的路  看別人看不到的風景

念醫學院時,當年最熱門的科別是婦產科和外科,朱建銘卻選了眼科。他解釋,從小就不喜歡追流行、趕熱門,因為走一條不一樣的路,可以看到別人看不到的風景,更何況選偏僻的專業,更容易成為箇中的專家,「記得有一次邀台大陳石池醫師講演,他提及選擇偏門的科別、專注小腸的醫療,而後研究雞尾酒療法治療腸堵塞,打破腸堵塞一定得開刀的鐵律,真有吾道不孤的感覺。」

朱建銘後來到長庚醫院當住院醫師,那時候長庚光是眼科就有72位醫師,他想,台北太擠了,也不缺好的醫師,「加上我不受束縛的個性,怎可能為了升遷得不斷提報告、拚命寫論文」,於是他毅然決定遠走他鄉,選擇到台東開診所。

到台東開業至今30多年了,朱建銘始終認為他當年的選擇「真正有智慧」。

到台東行醫,固然很忙碌,但台灣的後山,西有好山好水,蘊藏著無數的幽靜之美,東有澎湃的太平洋,更是變幻無窮、氣象萬千,走讀不盡,讓原本就喜歡大自然、酷愛攝影的朱建銘長住了下來。他積極參加當地的醫師公會,當了理事長,還用心參與鳥會活動,也做過理事長,於是拍照記錄,更成了他休閒的日常。

親近自然遠眺賞鳥  可放鬆睫狀肌、保健視力

在擔任台東縣野鳥學會理事長期間,朱建銘曾在社區大學開辦「認識鳥類」的課程並擔任講師,也辦過「為溼地療傷,讓鳥兒回家」活動。

當時知本溼地遭不明人士開挖土堤,使得溼地的水順著河道大量流入大海,溼地變成「乾地」,沒了魚、蝦等食物,鳥類紛紛搬家。透過這個活動,花了6萬元雇了2台怪手回填淤沙,知本溼地在回填缺口後,水回來了,再度恢復為溼地樣貌,鳥也跟著回來了,水雉、黃鸝、花嘴鴨、黃頭鷺、磯鷸、白翅黑燕鷗、黑腹燕鷗及翠鳥等鳥類陸陸續續現蹤,讓鳥會人員大為振奮。

「遠眺能讓視力變好,有保健作用。」朱建銘說,眼科醫學曾針對台北市等野鳥學會會員做視力調查,發現一般人40歲就會有程度不等的老花眼等眼疾,但鳥會會員卻較一般人延後10年才出現問題,因為望遠或看近影響眼睛裡的睫狀肌收縮,看遠時睫狀肌會放鬆,看近物則使睫狀肌處於緊繃狀態,長時間下來容易導致白內障、老花眼,我們應從小培養孩子視力的基礎,到戶外多欣賞大自然。

我們常說「地球只有一個」、「大家要重視生態保育」,其實最好的生態保育教育,是引導學生走出戶外、帶領民眾欣賞生態。

他舉例說,女兒曾有一堂生物課,要觀察太平溪的鳥類,於是他帶著女兒前往太平溪流域,許多同班同學及家長也都跟來了,效果比強拉孩子外出好得多了。

南北極共去了10幾趟  在南極點高舉國旗超開心

特別喜歡鳥類的朱建銘,從2008年起開始展開他的極地之旅,直到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前,他一共南極走了6趟、北極去了7回。據非正式的統計,除了專營特殊行程旅行社的極少數領隊之外,他的極地經驗,在台灣應該是無人出其右

為什麼喜歡極地旅行?朱建銘說,應該是大自然的魔力吧!那空靈、潔白、寂靜的世界,對他有莫大的吸引力,想想看,一個人躺在那裡,是多美的享受,加上他喜歡挑戰困難,更愛一頭栽入,當他去越多次,越看越深入,就越欲罷不能。

朱建銘最近一趟南極行,訂在2022年11月下旬出發。在此之前的一次,是2019年的12月,這趟行程對朱建銘來說,既是幸運無比,更是意義非凡,因為他在經過2年多的籌備之後、新冠疫情爆發之前,終於如願前往南極點,順利站在地球的最底部,同時讓中華民國國旗在此飄揚,當時他興奮地說:「我做到了!」

事後,在接受媒體訪問時,朱建銘說,每年到南極的遊客約3萬人,到南極點的只有寥寥可數的60、70人,其中台灣人更是屈指可數,他透過旅行社安排,等了2年多才有機會到達南極點,在地球的最底部舉起國旗,「為國爭光,很開心!」他也成功讓中華民國國旗在地球最底部飄揚的照片,成了Google熱搜的新聞。

由於朱建銘旅行南極、北極的次數和經驗都相當少見、特殊,因此,他常常接受邀約分享他的極地之旅,並在2021年結集出版了《極地奇跡》。

不只在南極揮舞過國旗,朱建銘也數次前往90度的北極點。圖為他與「50週年勝利號」核子動力破冰船合影。不只在南極揮舞過國旗,朱建銘也數次前往90度的北極點。圖為他與「50週年勝利號」核子動力破冰船合影。

海豹媽媽聽到小海豹的呼喚聲,不斷地從呼吸孔探出頭來探視海豹寶寶。

零下43度酷寒苦候8天  拍攝北極熊母子破熊洞而出

43年來,他走訪了全球九大洲137個國家和地區,所拍攝的作品包含極地生態、野生動物、各國風光和風土民情,在鮮有台灣人踏足的極地捕捉那剎那間的永恆,尤其難得。像是在北緯74度拍攝白鯨、北緯73度捕捉獨角鯨的鏡頭、南極威德海域追蹤帝王企鵝,都有說不完的故事。

2014年3月22日,朱建銘在加拿大瓦普斯克國家公園(Wapusk National Parks)的冰原,經由原住民嚮導的帶領,苦候8天拍到北極熊母子破洞而出的畫面。

出生3個月的北極熊寶寶剛離開熊窩,開始好奇探索世界並和媽媽親密的互動。

他說,懷孕的熊媽媽在8、9月挖洞做熊窩待產,寒冬大雪覆蓋熊窩,但因雪花六角形構造有空隙可流通空氣,加上熊媽媽體溫的熱輻射效應,有別於戶外攝氏零下40度的低溫,熊窩裡面溫度可以維持在攝氏0度左右。

熊寶寶在耶誕節左右出生後,還無法適應外面的冰冷,必須在熊窩裡待3個月。3個月大的熊寶寶破雪而出後,會在熊窩附近適應環境大約一週,熊媽媽就帶著熊寶寶前往60公里外的哈德遜灣浮冰上獵食海豹,因為熊媽媽已經6、7個月沒有進食,已經快要沒奶水。在前往哈德遜灣途中,有狼群守候,準備捕捉熊寶寶,熊寶寶的存活率約一半,如果是新手熊媽媽,那熊寶寶的存活率幾乎是零,「這就是大自然!」

2017年7、8月間,朱建銘到英國威爾斯拍鳥類,在外海小島住了6天。他觀察到,大西洋角嘴海雀為了躲避天敵,會挖洞在地底築巢,當牠從海中抓回小魚後,精準降落在洞口正前方,迅速鑽入洞內,所以拍攝難度很高,他在風雨中守候7小時,捕捉到母鳥嘴中含著10隻魚帶回餵幼鳥的鏡頭,「真是天下父母心!」

大西洋角嘴海雀帶著食物回到巢穴餵食寶寶。大西洋角嘴海雀帶著食物回到巢穴餵食寶寶。

快把想做的事列入幸福清單  養生就是心安、睡好與運動

旅行南、北極這麼多次,花不少錢吧?每當有人問起,朱建銘總回答說,能夠到極地旅行,代表的是你的身體還健康,而且對生活有熱情。台北的房子,一間動輒好幾千萬元,假如到極地旅行,是在你的「人生幸福清單」裡,這些花費算得了什麼?更何況「時間是我們的最大敵人」,趁著身體還行、體力還可以的時候,心動不如趕快行動,怕的是,你不敢把想做的事加入自己的「人生幸福清單」

就因為持續旅行南北極的夢想不曾稍歇,朱建銘成了「吾日三省吾身」的實踐者。他的「三省」是:「即使吃虧能不計較嗎?即使事煩能睡得好嗎?即使繁忙能不運動嗎?

他說,他的父親一輩子都不計較,因為過得心安理得,幾乎不曾生病;從醫學的角度來看,充足睡眠是身體健康的基礎,所以一定要睡得好;固定且長期運動,才能確保體能和肌耐力,因此,他幾乎每天都會跟太太一起散步30至60分鐘。

朱建銘的確因選了少人走的路途而造就一切改變,但更深入去探究,造就這一切改變的,其實不單單是他的選擇,更得之於他的專注、毅力和實踐。而這「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的結果,就誠如他所說的:「凡我想做的事,就一頭栽入!」

(本文節錄轉載自醫學有故事,原文標題為〈用鏡頭記錄南北兩極 朱建銘,走一條較少人走的路〉)

2022/12/22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邀朋友玩家宴、在「太太的客廳」享受獨處 鄭夙雅:不認真玩樂,怎麼對得起認真工作的自己?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