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辛苦,最能安慰你的人是自己!心理師:懂得自我原諒,更有重新出發的力量

人生很辛苦,最能安慰你的人是自己!心理師:懂得自我原諒,更有重新出發的力量
2022.12.02
103,290
作者|50+書摘

作者|50+書摘 2022.12.02

103,290

文章用聽的
00:00 14:00 1

文/金惠英、李洙蘭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在困頓的時候,你是給自己比較多的批評,還是給自己比較多的擁抱與理解?每個人需要的安慰方式不同,想傳達安慰,要練習使用對方偏好、能接受的方式傳達。而自己想要什麼樣的安慰,比起期盼他人來給,更好的方法是心理學中的「自我慈悲」。

安慰的意思是「用溫暖的話語或行動減輕痛苦或撫慰悲傷」。因為每個人感到痛苦和悲傷的理由各不相同,所以獲得安慰的時機也不一樣。在日常生活裡,有時我們不一定要提及痛苦或悲傷的經驗,只要感覺獲得了力量、心情變愉快,就會用「有被安慰到」或「被安慰了」這樣的語句表現。

在聽到「安慰」一詞時,有些人會苦惱「該如何才能給予他人安慰」,有些人則是會思考「我該從哪裡才能得到安慰」。即使出發點不同,但人生無疑就是人與人之間的互相撫慰。

你在什麼時候會覺得被安慰到了呢?飲下一杯香濃的熱咖啡時、感受到涼爽的微風及和煦的陽光時,抑或是把疲倦的身體埋進軟綿綿的沙發裡時?那些光在腦海裡想像就能讓身心放鬆的畫面,就是自己獲得安慰的瞬間。

當然,從他人身上得到的撫慰也影響甚鉅,例如當自己努力做的事獲得認可時、一句「最近很累吧?」,看穿那些自己沒有表達出來的感受時,或者靜靜地給予擁抱等。假如試著列舉自己獲得安慰的經驗,就會發現不僅時機相當多樣,方法也十分多元。

安慰的首要秘訣,就是必須理解並察覺對每個人而言,安慰的時機與意義各不相同

有些人聽到溫暖的話語會覺得受到撫慰,但有些人比起長篇大論,需要的只是一個真心的擁抱。此外,有些人渴求慰藉時,會用「請聽我說說話」來表達,有些人則會希望對方請自己吃頓飯。對你而言,什麼才是安慰呢?

安慰是愛的語言  5種愛之語每個人偏好不同

說到底,安慰就是一種愛的語言。在表達自己需要安慰時,其實是希望感受到自己的珍貴與被愛;想傳達安慰給他人時,出發點也是因為把對方放在心上,所以想成為一股溫暖的助力。如果想知道自己和他人需要什麼樣的安慰,不妨試著回想一下「愛的5種語言」吧!

世界級的諮商專家蓋瑞.巧門(Gary Chapman),提出了5種愛之語:肯定的言詞、精心的時刻、真心的禮物、服務的行動、身體的接觸

隨著個人出生和成長的地方不同,母語或語言相異之人的溝通會受到限制,同樣的,愛情也有所謂的「語言」,因此相愛之人有時也會難以互相理解。大部分人都希望用自己喜歡的語言去表達愛意,並且渴望以相同的方式受到關愛。「愛之語」不同,就像到語言不通的國家旅行一樣,不管怎麼表達都很難獲得自己想要的事物,也無法痛快地給予對方回應。

了解對方的需求  愛與安慰才能順利傳達

蓋瑞.巧門透過各種夫妻和家庭的諮商案例,發現只要了解對方使用的愛之語,就可以有效改善關係問題。很多時候,關係產生矛盾不是因為對彼此的愛不足,而是因為表現的方式不一樣

在剖析夫妻內心的電視節目中,曾經出現過愛之語不同的一對夫婦。

丈夫盡到了身為家長的責任,每天都盡自己最大的努力,用時間和奉獻表達對家人的關愛。然而,妻子卻對這樣的丈夫感到失望,因為只要有身體上的接觸,丈夫就會表現出倦怠或抗拒的模樣,讓她忍不住懷疑:「這種枯燥乏味的生活就是婚姻嗎?」甚至連孩子向爸爸索取擁抱,他也會露出一臉不自在,身體接觸真的有那麼困難嗎?後來妻子也漸漸放棄了。

不過,丈夫其實不知道妻子內心的挫敗感,愛之語不同的兩人,比起努力理解雙方的語言,更希望對方以自己慣用的模式來溝通,所以最終才會變成兩條平行線。

安慰的原理也是一樣。人們習慣用自己熟悉或偏好的方式安慰他人,這就是為什麼明明已經採取了行動,但心意卻沒有傳達出去的原因。習慣透過對話獲得安慰之人,善於捕捉細微的表情變化,會在一問一答的陪伴中體驗到溫暖的撫慰。而這種類型的人,在想要安慰他人時,自然也會率先嘗試對話。對方究竟發生了什麼事、現在心情如何,他們會一項一項仔細地觀察。不過,對於想獨處或冷靜整理思緒的人而言,這些行為可能無法發揮安慰的作用。

不是用自己偏好的方法,而是要用對方渴望的模式接近,如此一來才能真正給予安慰。如果想要傳遞出溫暖的慰藉,首先就要了解對方習慣的愛之語;同樣的,在希望獲得撫慰時,也必須釐清對自己而言什麼才是安慰。換句話說,我們要懂得清楚分辨他人與自身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痛苦時的自我慈悲  好用2句話:沒關係!已做得很好了!

我們不能總是企求從他人身上獲得慰藉,假如有人能徹底理解我的安慰之語,固然是件值得感恩的事,但即便如此,人也不可能永遠都膩在一起。只要想到沒有人能給予安慰,心裡就會覺得加倍孤獨嗎?這就是為什麼我們必須具備自我安慰的力量。

心理學家克莉絲汀.聶夫(Kristin Neff, Ph.D.)以各種研究為基礎,指出在陷入痛苦時,重要的是對自身的寬容與理解,而非過度地自我批評。此外,她也強調在人生這趟旅程裡,為了活下去每個人都很辛苦,不論是誰都有可能跌倒或失誤,而懂得鼓勵自己「沒關係、不要緊」,才是所謂健康的生活態度

人們通常會為了取得更高的成就而自我指責,或者執著於表現出積極正向的一面,但這種態度,反而容易在面臨失敗時崩潰或者怨天尤人。在痛苦和悲傷的時刻,我們需要的不是嚴厲的指責或缺乏現實性的樂觀,而是一顆寬容與慈愛的心。就像安慰某個失意潦倒的朋友一樣,對自己的生活和面貌保有慈愛的態度,就是「自我慈悲」。

擁有自我慈悲的人,會淡然接受自己的挫敗和失誤。對每個人來說,「人生」都是第一次,遭遇困境是理所當然的,因此,他們接受自己有時可能會跌倒,而且認為就算摔了一跤也無所謂。犯錯或失敗時怎麼可能不痛不癢呢?但是,他們不會沉迷於這種情感。換句話說,他們認可自身的付出,懂得安慰自己「已經做得很好了」。所謂的「自我慈悲」,就是能寬容地善待自己

實驗證明:懂得自我原諒,更有重新出發的力量

為了證明自我慈悲的力量,朱莉安娜.布雷內斯(Juliana G. Breines)和塞麗娜.陳(Serena Chen)教授進行過一項有趣的實驗。她們讓參與研究的學生回想一下最近做錯的事,或者感到內疚、後悔及羞恥的事件,接著請他們撰寫一篇短文。

第一組以自我慈悲做為寫作條件,教授們給予學生提示:「對於自己腦海中浮現的場景,寫文章時請以寬厚和慈愛的心情看待,並想想你可以對自己說些什麼。」第二組的寫作條件是自尊感,「請寫出自己積極正向的一面,像是感到驕傲、自豪的特徵或成就等」;最後一組,則被告知要寫出個人的興趣與愛好。寫作時間結束後,受試者們接受了問卷調查,內容是關於自己有多想修正錯誤,以及未來不再重蹈覆轍的意志有多強等。

人們通常相信愈是積極地看待自我,擁有的力量就會愈強,然而,實驗結果卻令人倍感意外。「在那種情況下別無選擇吧」、「當下的處境也對我的行為造成了影響」,懂得以類似的慈悲觀點看待自我的人,想要修正錯誤、不再重蹈覆轍的動機反而相對較強

朱莉安娜.布雷內斯和塞麗娜.陳教授接連進行了多項研究,證明具有自我慈悲的人,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弱點,而且在失敗之後,會為了取得更好的結果投入加倍的時間與努力,更不會停止從他人身上學習或借鏡。換句話說,擁抱自我的溫暖慰藉,帶來了重新出發的能量

很多人會害怕自我原諒,擔心就此崩潰或變得怠惰,但實驗結果告訴我們,「自我慈悲」反而增進了成長的動力。這與度過疲憊的一天後,如果好好休息,第二天就能恢復活力是同樣的道理。而陷入積極的自我幻想,表現出倦怠態度的人,大多是以自尊感為寫作條件的第二組。他們雖然暫時從自我炫耀的狀態中獲得了好心情,但並未表現出反省或追求進步的姿態。

人都會犯錯  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失敗

缺乏自我慈悲者,會覺得既然一開始就搞砸了,不如就算了吧;反之,懂得自我寬容的人,仍然可以發揮自我節制的能力。

在出現失誤或是把事情搞砸時,如果擁有自我慈悲,就能領悟「人都會犯錯」,且一次失敗不代表永遠的失敗,只要從此刻起,重新把腳步站穩即可。

如果好奇個人的自我關懷程度,不妨參考下方的表格,當中擷取了韓國版自我慈悲量表的部分內容。該量表檢測的是善待自我、自我判斷、普遍的人性、孤立感、心靈關懷、過度認同等層面,共由26道問題組成,此處摘錄有助於理解自我慈悲的6項問題。

【自我慈悲量表】

□在情緒上感到痛苦時(傷心或難過時),我會試著關愛自己。

□在經歷苦難時,我會善待自己。

□面對失敗時,我會努力提醒自己這是每個人都有可能經歷的過程。

□當事情不順遂時,我會把困難視為生活的一部分,每個人都可能會遇到。

□當發生令人難過的事情時,會努力以平常心面對。

□心情低落時,我會試著以好奇與開放的心態處理情緒。

(本文摘自金惠英、李洙蘭著,《懂了以後更輕鬆的心理學:心理諮商專家精選最有感15個議題,克服拖延症、完美主義、自卑、過度擔憂的日常練習》,大好書屋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