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日常的快樂,不輸一生一次的非凡體驗!UCLA專家:計算做喜愛的事的「時間餘額」,有助放大幸福感

平凡日常的快樂,不輸一生一次的非凡體驗!UCLA專家:計算做喜愛的事的「時間餘額」,有助放大幸福感
2022.11.26
22,599
作者|50+書摘

作者|50+書摘 2022.11.26

22,599

文章用聽的
00:00 12:48 1

文/凱西.霍姆斯 圖/Shutterstock 責任編輯/吳丹華、陳莞欣

編按:人類的適應力,會讓再快樂的事都漸漸變得尋常,幸福感受逐漸降低。該怎麼做,才能讓珍貴的時光留下幸福的感受?凱西.霍姆斯在UCLA開設MBA課程「將快樂學應用於生活設計」,讓學生從中清楚意識到和父母、朋友、子女、寵物相處的珍貴時光。

陪李奧走路到新幼稚園的前幾個月,我也會注意到花。這段路程代表著我和羅伯努力為之奮鬥的一切,我們終於搬回加州,都做著自己熱愛的工作。還沒走到辦公室我就已經心花怒放。我會感激地深吸一口南加州乾燥的空氣,再坐下來開始一天的工作。

但在每天陪李奧走這段路連續數月後,我習慣了。因為太過習慣,我也就不再關注,停止關注後,這一切美好就不再有機會對我的心情產生正面影響。研究人員稱之為「享樂適應」(hedonic adaptation)。人類在持續重複接觸事物後,會產生驚人的適應力。重複看到同樣的東西,做同樣的事,和同樣的人在一起,會降低這些事對我們的情緒衝擊。簡而言之,久了就習慣了。

第一口冰淇淋特別美味?別讓享樂適應剝奪你的快樂

享樂適應在減輕不幸遭遇帶來的痛苦上很有用,但也減少了美好體驗的愉悅。一旦生命中的美好事物,變成日常生活中一成不變的紋理後,我們就不再留心了。那些繽紛色彩帶來的感動減少了,於是就錯過了太多可能的快樂。

一杯冰淇淋就能生動演示這個現象。想像一下,你吃到第一口香濃的焦糖海鹽巧克力冰淇淋,吃起來怎麼樣?……超好吃!第三口、第四口也很好吃,第六口還不錯,第七口還可以。到了第十口,你只是機械式地在吃,一邊想著等一下要做什麼,而不是嘴裡的冰淇淋。你的享受逐步下滑,到了第二十口你已經膩了,說不定還覺得不太舒服。享樂適應解釋了為何第一口總是最好吃。

問題是享樂適應不僅會弱化小小的快樂,像是冰淇淋、最愛的歌曲、或是晴空下的通勤時光,還會讓我們對巨大的快樂也逐漸麻木。

你也許對這些研究結果感到難以接受,不過這種反應本身就是一種心理現象,叫做「影響力偏誤」(impact bias)。這些肯定能讓人快樂的事件,居然沒有持久效應,的確讓人難以接受。

年紀漸長  愈能欣賞平凡經歷帶來的快樂

我們發現人們分享的快樂經驗有明顯的差別:

非凡的經歷通常屬於以下3類:

1. 人生里程碑─畢業、找到好工作、結婚、有小孩、有孫子。

2. 一生一次的度假─登上馬丘比丘、到巴黎旅行、到貝里斯的大藍洞潛水。

3. 文化活動─看演唱會、現場看職業體育賽事、到世界知名的餐廳用餐。

平凡的經歷則是完全不同的類別:

1. 與所愛之人(包括寵物)度過的簡單時刻─收到朋友的簡訊、伴侶的早安吻、和兒子一起散步、和狗狗一起窩在沙發上。

2. 小享受─香醇的葡萄酒、美味的三明治、熱水澡、一本好書、大熱天來一杯星冰樂。

3. 自然─注意到日落、美景或盛放的玫瑰。

哪一種比較好─非凡,還是平凡的經驗?為了回答這一點,我們請受試者除了描述經驗外,還要以9分量表評定他們的快樂程度。結果是視年齡而定,對較年輕的人來說,非凡體驗比平凡的帶來更多快樂。但是對較年長者來說,平凡經驗產生的快樂和非凡的一樣多。換句話說,在較年長的區段中,非凡與平凡經驗的快樂值在統計學上沒有顯著差異。

隨著年齡增長,人們益發意識到餘生有限這件事,明白時間有多寶貴後,即使是最簡單的時刻,人們也開始更加珍惜。

如何享受每一刻?計算喜愛的體驗剩下多少

我們該怎麼做才能時時記得,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所享有的每一刻,其實都是有限的?不論我們現在幾歲或處在何種人生階段,到底該如何抵消適應快樂喜悅的傾向?有個靈感來自提姆.厄本(Tim Urban)的練習,可以幫助我們持續注意並享受美好事物。我每年都會讓學生做一遍,引導他們計算所愛的體驗還剩下多少比例的時間。

但首先,我會強調人的壽命是多麼的易於計算又有限。我會給學生看一張圖,圖上有9排圓圈,每排各10個──視覺化呈現90年的歲月(假設他們幸運地活到超過全美平均壽命)。接著是另一張圖,呈現以月計的人生(1080個較小的圓圈,請見下圖)。

平凡日常的快樂,不輸一生一次的非凡體驗!UCLA專家:計算做喜愛的事的「時間餘額」,有助放大幸福感_img_1

然後是週(4680個更小的圓圈),最後是天(32850個點)。雖然最後一張圖上很多點,但值得注意的是,所有的點──每一個週二或週五或週日─全都能輕易地塞在同一張圖裡。充分呈現了我們的日子數量有限,可以輕易數算。

然而,時間單位(日、週、月)無法表達時間的真正價值。時間的價值來自於是什麼填滿了這些日、週、月有許多事件是發生在這90年中較短的區間內──也許是年紀太小時不能做,或是年紀太大了沒辦法做。更關鍵的是,既然我們最快樂的時刻通常是和其他人在一起,那也得計入這些人還能陪我們多久

為了促使學生持續注意到美好事物,我要求他們先找出一件喜愛的事,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和所愛之人共享的活動。一個學生選的是週六早上遛狗,另一個人挑的是和父母共進晚餐。

接著我要他們計算,在目前為止的人生中,已經做過多少次這個活動。

再來,我請他們計算未來自己大約還能做多少次這項活動:還剩下多少次

學生在計算未來次數時,我會提醒他們,記得要納入限制因素與可能會變化的條件。舉例來說,目前是否與對方住在同一地,將來是否會持續如此?對方的家庭或工作變動,是否會影響其應約的可能性?自己的家庭或工作變動,是否會影響自己應約的可能性?對方與他們自己的預期壽命是多少?

認清相處次數有限  珍惜每一次的散步時光

計算結果總是有如當頭棒喝。舉例來說,計算週六遛狗次數的學生算出,他已經帶5歲的狗兒散步約230次了(因為領養時毛夥伴已經6個月大了,又有幾個週末因為出差而錯過)。假設他的狗可以再活5年(在這期間他可能還是要出差),那麼他們的週六散步只剩52%。

發現他們的週末散步已經用去將近一半,只剩下一半,學生於是對自己(和他的狗)承諾,絕對會好好善用僅剩的時光。下個週六不再只是在附近走一小段就了事,他開車載著狗兒去了海邊,一人一狗都開心極了。

我的學生雖然知道他和毛夥伴剩下的時間有限,但實際計算後才發現他們能共度的週六時光比預期的還少。6個月後這個學生又修了我的另一門課,他在小組的期末報告時遲到了,這對向來認真的他來說頗令人意外。之後他解釋說剛從獸醫那裡趕過來,他把狗兒送去安樂死了。在一開始做計算時,他不知道狗兒會罹患迅速爆發的癌症,雖然傷心,但他很慶幸做了這項練習──感謝能讓他善加珍惜這些散步時光,感謝他們去了海邊。

計算與父母共進晚餐的剩餘次數  也不浪費時間爭辯無謂小事

在那次下課時,我還聽到計算和父母共進晚餐次數的學生打電話給她爸媽。在上大學前,她幾乎每天晚上都和爸媽一起吃晚餐(除了有幾次到朋友家過夜,以及有一個暑假到海外留學)。她注意到自從上大學後,他們共進晚餐的次數銳減,聖誕節和暑假時她會回家幾週,每年她爸媽會有幾個週末來學校看她。大學畢業後她在紐約工作的6年期間,仍維持這種最低見面頻率。為了離家人近一些,後來她搬回南加州讀研究所。現在她離爸媽住處只需一小時車程,每週日晚上他們都會共進晚餐。

因為爸媽60多歲了,我的學生醒悟到他們的每週晚餐最多只剩20年,計算後更證實餘下的晚餐數不到總數的1%。她向我坦承,有幾個週日因為課業或與朋友相約而取消晚餐,這讓她感到很愧疚。驚覺爸媽正在老去,也讓她感到悲傷,不過,這次計算的正面效果還是遠勝負面。

往後,她決心保護這些晚上──不管學校課業有多忙,或是朋友的邀約有多誘人。過一陣子後我問起她後續情況,她說自己不僅支出了這些時間,也更享受這段時光了。這項計算使她在晚餐聊天時更用心──會問起她出生前爸媽的生活、尋求他們的建議、追憶他們共度的歡樂時光和有趣的回憶。她也承認,以前媽媽的評語會讓她有點心煩,但現在已經不太在意:「沒必要把這麼珍貴的時光浪費在爭辯小事。」

(本文摘自凱西.霍姆斯著,《更快樂的1小時:UCLA爆紅的時間幸福學,教你聚焦於最重要的事》,先覺出版)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