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怡如 攝影/影巷26號 內文圖片提供/陳婉若 責任編輯/吳丹華
編按:模特兒出身的伊林娛樂副董陳婉若,是目標導向的人,她喜歡日本導演押井守的這句話:「活得快樂,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快樂背後是什麼?是把人生看得通透的智慧,不管是在職場、朋友圈或是家庭裡,都做個氣派的大人。
如果換上年少時的眼光,好好審視一下自己,你,是否活成小時候嚮往的大人模樣?
不期待可愛、青春之類的讚美,也不想讓行為、心態凍結在某個階段不再成長,多年來,伊林娛樂副董陳婉若每天6點起床,用文字沉澱、反省並激勵自己:做個氣派的大人!
因工作性質常與年輕人相處,陳婉若的體會是:「不要做讓同桌年輕人尷尬的長輩。」生命歷練多了,練習讓年輕人多表達一點,當他們說起自己的困頓或戰績時,懂得默默傾聽和欣賞,自己則避免倚老賣老硬講大道理,才不會顯得徒增歲月卻不增情商、徒增年齡卻不增智慧。
說起來,陳婉若一直是目標導向、眼光看得遠的人。從小立志當模特兒,18歲入行,為參加人生第一場走秀,還錯過高中畢業典禮。後來轉到幕後,也從基層做到專業經理人,並且是伊林娛樂、明星藝能學院創辦人,旗下掌管200多位模特兒和明星藝人,是蔡淑臻、陳思璇、林嘉綺等名模口中的「婉若姐」。
為年輕人服務很有價值 適時放手跳脫舊思維
轉化過去經驗,陳婉若樂在替人搭建逐夢的舞台,「經紀人看別人發光發亮,自己也很開心。因為能為年輕人服務,表示自己很有價值。」陳婉若不斷嘗試,連續11年舉辦選拔潛力新星的大型選秀「伊林璀璨之星」,讓許多人有一圓夢的途徑;今年打造台灣第一個從元宇宙出道的養成系女團「Star Dreams 無限女孩」,更手把手教導15~19歲的少女。
「娛樂產業是和『人』有關的行業,我不只負責他們的工作,還包含他們的喜怒哀樂。」她提到,經紀人帶人背後,是耗時、耗力、耗真心、耗情緒的內外小戰場,卻也因交流得深,看到成果時感動更銘心,何況「人到中年,夢想難免變得有些遙遠,給年輕人一個追夢的舞台,也是重新點燃自己熱血的強心針。」
年輕時,陳婉若也曾遇過拉她一把的人。26歲立下人生第二階段的目標──從從模特兒轉型為秀導;當時老闆表示,秀導要有業務能力,如果不用公司的名字、靠自己能力就接到大型秀,就讓她如願。
沒有經驗的她,從前置、企劃、陌生拜訪到提案,終於接下了LEE牛仔褲的服裝秀,除了「企圖心」是關鍵,她也很感謝當時廠商願意把每年最重要大秀,交給一位完全沒有資源和經歷的女孩,從此她在對待年輕人時,也非常願意給他們機會。
「職場前輩要明白,當你找到這麼多你欣賞的人,大家一起完成工作,是很幸福的,所以要先學會看到人家的好。」最近她收到一位年輕設計同事的作品,一直以來,伊林Logo代表色都是紫色,但這位同事卻大膽用了鮮黃和寶藍色組合,起初陳婉若猶豫該不該調整,後來一想又覺得不該插手,「如果說了『不』,不就又跳回我原本的思考模式了嗎?放手讓他做,可能就會培養一個好的設計。我願意讓他們試試看。」
「伊林璀璨之星」工作照,為年輕人搭建逐夢的舞台,那份熱情也能感動自己。(Jerry Tian Ying Min攝)
有交新朋友的能力才是真年輕 相差20多歲也聊得來
隨著年紀漸長,許多熟齡朋友常覺得生活圈好像越來越窄、朋友也越來越少。但陳婉若卻常提醒自己,要保持童年時候的好奇心,「朋友是中年以後唯一要超前部屬的事!老朋友、新朋友都有趣,保持交朋友的能力,才是真正的心態年輕。」
首先,她珍惜老朋友,大夥一起從少女時代走到現在,很不容易;第二,她結識新朋友,生活才會一直有新鮮事,「有人喜歡待在舒適圈,覺得跟新朋友出去怕不熟、會彆扭,但你如果不經歷一點小陌生、小彆扭,怎麼會變成朋友呢?」
交朋友就像經典著作裡的小王子與狐狸一樣,透過一次次地往來、建立關係,成為彼此生命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言談中,陳婉若常提到一位「27歲的閨蜜」,便是工作上認識的,一開始是女孩遇到感情問題,陳婉若開導了幾句,後來愈聊愈對盤,從此百無禁忌,什麼都能聊,年齡差距根本不是問題。
陳婉若常跟同年紀的朋友說,大家都很熟了,所以現在要多去認識年輕朋友,「因為等到80歲時,老朋友沒辦法互推輪椅,要認識小我20歲的,這樣他們還可以推我們大家出去玩!」她大笑。
夫妻和親子關係 不控制對方反而更緊密
「把手握緊,裡面什麼也沒有;把手放開,你所擁有的是全世界。」這句出自電影《臥虎藏龍》的名句,或許也能形容陳婉若的對朋友、夫妻、親子關係開放、不去控制的態度。
「孩子有他的人生,所以我要多交朋友,豐富生活。當你的生命不是只有那幾樣東西時,就不會握緊緊,充滿控制欲。有一天大家都會變成老人,但不要做一個整天叨念、孤僻的老人。」
她用手比出一段距離比喻:「有些人範圍很窄,很容易就踩到他的雷;但我的範圍比較寬,好像怎樣都不會踩到雷。」
陳婉若的老公是導演王維明,有次他去日本勘景,整整一個禮拜都沒有打電話回來。一般人對於另一半外出音訊全無,可能早就氣炸了。但當王維明回家按電鈴時,她只開玩笑地問:「請問你找誰?」老公妙回:「我找王太太。」接著兩人在門口大笑相擁。
丈夫王維明與陳婉若是彼此最好的朋友、永遠的啦啦隊。
對待22歲的兒子,也是把手放開,自我期許不要當一個「長不大的媽媽」!孩子長大,媽媽的對待方式也要長大,不要用對待5、15歲的方式對待20歲的他。
既然認清終極目標是,希望孩子不管幾歲都願意和自己親近,就要讓孩子感覺相處時是舒服的。
「只要是人,喜歡而需要的是『支持』和『理解』,討厭而不需要的是『叨念』和『本位』,隨著孩子的成長,媽媽的角色也要有所轉變。」
母子同遊首爾時,兒子幫陳婉若拍照,要求媽媽要有「不經意」的感覺,才是時下青年喜歡的照片。
明白無解之事 做個氣派大人
作為媽媽的自己長大了,作為「陳婉若」的自己的呢?一直在成為氣派大人的路上。
「為什麼說要做氣派的大人?因為很多大人也不是真大人,非常任性、無解!」比如生活永遠不爽快,同一個埋怨講了20年;固執認定某件事後就不肯改變,放不過別人也放不過自己;或是在職場上耍些暗黑的生存手段……
「現在對生命有很多明白,不見得是想開了,而是明白對方就是這樣的人,不會想再用力改變他。」面對無解之人,只要劃開界限,無須跟著情緒波動。每個人的起跑點、際遇可能不同,但懂不懂得聰明過日子?這樣的智慧值得持續追求。
人過中年,她也慢慢懂得善待自己,「我這一生都在代辦很多人的人生,現在應該要留一點時間給自己了!」
過去,朋友形容她「像能明察秋毫的人體雷達站,沒有事能躲得過她的『天眼』」,在公司她是眾人的支柱,每天「婉若姐的心理輔導教室」都開張營業,排解眾人的疑難憂慮,蔡淑臻說她是自己的「精神科醫師」,特助則形容她是「伊林白龍王」。
但當200多位員工都要和她說心事時,曾讓她一度分不清界線,「以前的我太逞強了,只要有人跟我說什麼事,我就會說『好!我來想辦法。』」高密度的工作超過身體負荷,也讓免疫系統出了問題。自此決定善待自己,不讓公私界線失守,人生下半場也開始練習放棄3件事:
1. 放棄「想要」,只要「需要」。
2. 放棄為過去或未到的事情煩惱。
3. 放棄小事情,只做大事情、只做好玩的事情。
「活得快樂,才是真正的勝利者。」她很喜歡日本知名動畫導演押井守說的這句話。她比喻,人生就像一張白紙,若出現一顆黑點,能不能大器面對,不去糾結?
「人生,倘若心小了,所有的小事就大了;心大了,所有的大事都小了。」
相關閱讀:陳婉若著,《做個氣派的大人:Still Learning》,水靈文創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