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 FiftyPlus
50歲後還不錯!用新的方法,創造自己的理想老後
102歲獨身奶奶,為何活得比兒孫滿堂更快樂?關懷師:願望是生命中的星星,讓人失意時仍看見光亮
下一篇

生命末期何時該放手,家人意見不同怎麼辦?陳怡如關懷師:選擇不是非黑即白,一起用愛找出緩衝答案

102歲獨身奶奶,為何活得比兒孫滿堂更快樂?關懷師:願望是生命中的星星,讓人失意時仍看見光亮

給予親友安慰和陪伴,也是美好的價值。

文/陳怡如 圖/Shutterstock

編按:生命末期,如何讓病人不完全被疾病和死亡陰影所占據,而能找到一點希望?關懷師陳怡如在安寧病房與安養院,陪伴許多人找到自己的意義感。她也發現,不一定獨身的人就注定要孤單寂寞。

曾經有位奶奶在住院期間一直吵著希望能趕快出院回家,但是當時奶奶的病況其實無法出院,也不適合在家治療,於是我問她:

「奶奶,妳那麼想要出院回家,我很好奇,你可不可以告訴我,你想要回家做些什麼?」

經我這麼一問,通常病人會先愣住,然後陷入沉思,因為很少人會問他們這樣的問題,想出院回家不是天經地義的事嗎?

奶奶想了一想跟我說:

「也沒什麼啦,我就是想家了,想回家看看,就像平常一樣,週末可以煮一頓大餐,看兒孫開心吃著我煮的菜,我就很滿足、很開心了。

若奶奶的希望是如此,那我們就可以依據病人的願望,把她的「希望」做一個調整。

比方說,如果想讓奶奶有更多的時光能夠三代同堂,一起用餐同樂,我們會試著週末時在病房的交誼廳舉辦聚會,一家提供一道菜,讓兒孫聚在一起,和奶奶度過愉快的家庭時光。甚至可以讓奶奶擬定菜單,或口述她拿手菜的作法和小撇步,讓女兒煮來看看是否及格。這樣就可以成功把病人「出院回家」這個不可能的任務與心願,轉換為實現他真正的渴望:與家人度過一段美好共融的時光。

安寧病房「完成心願」活動  讓病人看向生命中的光亮

在安寧病房有許多「完成心願」的活動,也是基於這樣的目的。例如,爸爸希望能在離世前看到女兒結婚,我們就會把病房的交誼廳布置一下,為女兒舉辦一個簡單的訂婚儀式。聽到女婿承諾岳父,未來一定會好好照顧他的女兒,老爸爸就能安心離開。

看著自己的病情每下愈況,身體愈來愈消瘦,也愈來愈無力,甚至連站都站不穩,是一件非常讓人沮喪的事。畢竟,自理生活是我們習以為常,覺得再平凡不過的能力,失去這樣的能力,只能依賴別人而活,的確會讓人感到恐慌不安。盧雲神父曾說:

希望讓我們不再執著於所擁有的一切,並使我們毫無牽掛地離開安全地帶,進入未知且令人畏懼的領域。」

當疾病奪走了大部分的身體功能,但病人卻還能有一個渴望完成的夢想,或是想要陪伴的人,這往往可以讓病人的眼光,從被疾病和死亡佔據的無力陰影和黑暗中移開,轉而看向那生命中的光亮。那道光亮會讓我們找到向前的動力,讓我們願意離開自己習以為常的安全地帶,走向那未知的地方,只為跟隨那顆指引我們前進的星星,到達夢想之境。

身體不適  會減損一個人的希望感

活著有希望,就能幫助我們度過生命的幽谷和困境。但是,怎麼樣才能增加我們的希望感呢?Chaplin & McIntyre(2001)指出,希望的維持和減少,與舒適、價值、依附三個主題相關。當一個人病痛不適、自我貶抑,或是感到被孤立或遺棄,就會讓他的希望感減低;反之,若是病人感到身體安適,覺得自己是有價值的,並且有被關注的關係,那麼,他們的希望感就容易維持。

由此可知,其實身體的舒適度和我們是否有希望感息息相關。一聽到病人說:「我不想活了,我真的受夠了!」家屬通常會很不高興,因為難免心想:你怎麼那麼悲觀,大家已經很努力在幫你了,你應該要好好努力活著,和疾病奮戰,怎麼可以那麼輕易就放棄。

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首先要排除病人的身體疼痛,或是因腹瀉不止、氣喘導致無法安眠等問題,否則,病人的生活品質那麼差,當然感覺不到活著的希望。不信的話,大家可以試試3個月都睡不好覺的滋味,說不定才一個月你就受不了了,想早點離開這個世界。

接受死但死期遲遲不來  反而陷入自我懷疑

站在病人的角度,我們又要如何看待生病的自己呢?若我們感覺自己只是家人的累贅,或是社會的米蟲,那當然會覺得活著沒有希望。我認識一位當時40幾歲的張大哥,他是自己決定要入住安寧病房的。他一來就說:

「小姐,我都準備好了,我已經把2個孩子到大學為止的教育費都存好了,給孩子和太太的信也都寫好了。我已經準備好在這邊離開這個世界了。」

大哥講話時很灑脫,讓一旁的護理師和醫師留下深刻印象。但是漸漸的,隨著住院時間愈來愈長,死期一直未如他所願地來臨,他開始感到不耐煩,他看到自己臀部的褥瘡愈來愈大,照顧他的老母親也開始腰痠背痛,甚至身心疲憊,後來,他還面臨了病情穩定必須準備出院的問題。

那時,他開始感覺自己根本就是個等時間的人,是家人的累贅、社會的米蟲。後來,我們聊到了他的母親。他並沒有在第一時間就讓母親知道,自己決定轉到安寧病房,當母親知道後,也為了兒子沒經過她的允許就做了這個決定,而在安寧病房大發雷霆,大聲哭喊:「我怎麼那麼命苦。」

原來,他爸爸很早就過世了,只剩媽媽和他相依為命,媽媽不只要賺錢養家,還得照顧孩子。還好兒子很貼心,會幫著做家事,也會打工貼補家用。好不容易兒子長大了,有個穩定的工作,經濟也變得比較寬裕,每逢週末假期,都會帶著媽媽出遊踏青。正當老媽媽覺得人生終於如倒吃甘蔗般苦盡甘來時,正值中年的兒子卻被診斷出癌症,現在又住進安寧病房,準備離她而去,她完全無法接受。

在生命末期找到存在的價值  給予親友安慰和陪伴

於是,我很誠實地跟這位大哥說:

「我知道你準備好離開這個世界已經好一陣子了,無奈老天遲遲不接你走。但老天也很公平,我們大多數人都無法知道或決定自己何時要離開這個世界。我想,老天爺既然讓你活著,一定有你現在可以做的事。雖然你覺得自己只是家人的負擔,但我卻感覺你的母親很捨不得你離開。她一直覺得你是她最驕傲、最貼心的兒子,既然媽媽還沒準備好,那我們就花一點時間來陪伴你的母親,幫助她,等她準備好,好嗎?」

當大哥知道自己雖然必須長期臥床,但是目前的生命對母親而言還是很有價值的時候,他就不再只有「等死」這種絕望的心情。他開始想:我要怎麼陪伴媽媽,讓她開心些?

後來,大哥開始固定每晚陪著媽媽看8點檔的閩南語鄉土劇,身體狀況允許時,就坐著輪椅跟媽媽在安寧病房的空中花園一起喝下午茶,聊聊童年往事。兒子結婚之後,媽媽就很少有機會和兒子獨處,現在,她很難得的賺到了一些母子倆單獨相處的寶貴時光。當大哥3個月後過世時,雖然媽媽依然感到不捨與哀傷,但終於也能接納兒子的離開,因為她知道兒子曾為了她多麼努力地活著。

由此可知,即使在生活上需要仰賴家人的協助與幫忙,當病人發現他活著的這段期間,依然能給予親友安慰和陪伴,依然有其意義和價值,希望感就會提升

102歲獨身老奶奶的快樂  與80多歲感到被遺棄奶奶的嘆息

除此之外,感覺被遺棄或孤立,也會讓人失去希望。之前住在歐洲時,我總會帶孩子一起去探望安養中心的老人家。住在那裡的長輩中,有一位102歲的獨身老奶奶喬,她的個性非常開朗,很喜歡志工和孩子去探訪。下午推著她的輪椅去草坪曬太陽、喝下午茶時,她很享受餵鴿子吃東西的那股悠閒。

相較於此,安養中心的另一位奶奶安娜,雖然才80幾歲,卻總是自怨自艾、整天唉聲嘆氣。因為她其實有3個小孩,當時都已經成家,但是她的兒孫卻從來不曾到安養中心探望她,讓她感到自己被家人遺棄,孤零零的一個人,備感心酸,覺得活著很沒意思。

從這兩個例子,我們可以知道,不一定獨身的人就注定要孤單寂寞,反而是那些擁有許多親友,但卻心事無人知、無人關心的人,更容易感覺到無望。獨身的人,只要身邊有人關懷,即使是志工、社工師,或是孩童的探訪,都能讓人感受到活著充滿希望和生命力。

希望就像海上的燈塔,即使你身在黑暗無比、伸手不見五指的夜裡,你搭乘的那艘小船幾乎要被風浪吞噬,而且這段航程不知道還有多長,暈船和嘔吐等諸多不適不斷折騰你,讓你感到精疲力竭、無力掙扎,但是,只要看到黑暗中那道從燈塔發出的微光,就能燃起你心中的那一絲希望。你會知道目的地已在不遠的前方,只要再撐一下,就可以到達那片你心所嚮往之地。即使環境沒有改變、身心的不適依舊,但是心中卻能重新產生一絲力量與信心,鼓舞著我們繼續前行。

親愛的朋友,在你感到快被擊垮,當你覺得前路險阻,幾乎要被痛苦吞噬,記得去找尋在你失意、沮喪時,一直引領你前行的那顆星星,或是那座燈塔,它一定會帶你見到黎明之美。

(本文摘自陳怡如著,《陪你走過疾病四季:致 每一位勇敢的鬥士及愛你的家人》,天下生活出版) 

2022/11/15

此文對你有幫助嗎?50+全站免費,但需要您的贊助,支持好內容製作
https://pse.is/3hg64d

追蹤50+FB
https://pse.is/58arq5

加入LINE
https://fiftyplus.pse.is/4yt2sf

下一篇

生命末期何時該放手,家人意見不同怎麼辦?陳怡如關懷師:選擇不是非黑即白,一起用愛找出緩衝答案

50+學院

50+熟齡美妝工作坊:掌握關鍵減齡彩妝技巧
  • 中山藏藝所6樓集會室

  • 2024/03/06 ~ 2024/03/13

50+聲音表達工作坊進階班第4期
  • 台北市

  • 2024/02/29 ~ 2024/04/11

50+生命寫作工作坊 基礎班第12期
  • 中山藏藝所2樓展演區

  • 2024/02/27 ~ 2024/04/02

【50+學院╳六號實驗室】熟齡當代舞課第15期
  • 六號實驗室當代舞蹈藝術學院

  • 2024/01/19 ~ 2024/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