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隔天搬到大武山下,過晴耕雨讀的生活!Vincent:台北、屏東兩地居,一個人獨享住在森林裡的幸福

僅有一次的人生,當然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
僅有一次的人生,當然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
2022.11.07
119,581
作者|陳莞欣
責任編輯|陳莞欣

僅有一次的人生,當然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過。

作者|陳莞欣 2022.11.07

責任編輯|陳莞欣119,581

文章用聽的
00:00 10:10 1

文/陳莞欣 圖/Vincent提供 責任編輯/陳莞欣

編按:二據點生活在日本蔚為風潮,在台灣,也有人在城市之外,到鄉下找「第二個窩」,體驗鄉居生活的樂趣。55歲的Vincent,早在多年前就在屏東大武山下買了一塊地,自地自建蓋房。退休後的隔天,他就搬到大武山下,過起晴耕雨讀的日子。如何打造自己喜歡的兩地居生活?

習慣城市生活的便利資源,又想要鄉居歲月的清幽,如何兼顧兩者?

在日本,「二據點」的居住型態已成為一股風潮。一個人有兩個家,可能是週末從都市到郊區小住,或者在風景好的鄉下租度假屋。不定期換個地方生活,探索人生的另一種可能。

而在台灣,也開始有人嘗試「兩地居」的退休生活。55歲的Vincent,2022年7月退休。離開職場後的隔天,他就搬到屏東大武山下,開始過理想中晴耕雨讀的日子。住在自己親手打造的樹林中,日日親近田園,靜靜讀書。

Vincent在大武山腳下,過著晴耕雨讀的簡單生活。Vincent在大武山腳下,過著晴耕雨讀的簡單生活。

他曾在上市公司工作多年,雖然薪水不錯,卻少了自由。有時,更讓人感覺自己是以健康為代價換取金錢。Vincent笑說,為了把握有限的人生過喜歡的生活,他選擇早點退休。「我很早就發現,能帶給我生命喜悅的東西都不用花錢。看書、上山都不用花什麼錢。」

從小在高雄長大的他,一直喜歡南部乾爽溫暖的冬天,也對鄉居生活不陌生。Vincent記得,年輕時讀梭羅的《湖濱散記》、陳冠學的《田園之秋》,心中已有嚮往。工作閒暇,他常會帶著一本書,到台北的郊山上閒晃。我想如果能夠住在森林裡,每天讀書,是不是更快樂、更幸福?」

比起住在城市當中,鄉居生活更貼近自然,與萬物和諧共存。比起住在城市當中,鄉居生活更貼近自然,與萬物和諧共存。

以此為契機,他在30多歲時就開始找地,準備打造老後理想的居所。

找地、蓋房、種樹  如何從零到有,打造晴耕雨讀的家園?

Vincent在大武山腳下的家佔地達2公頃,距離最近的馬路約200公尺。從窗外抬頭一看,就是大武山脈的風景。空氣清新、水質不錯,又有漂亮的山景可看,可說是萬中選一的夢幻地點。

不過,要實現兩地居的生活並不輕鬆。Vincent回憶找地的過程,他起初鎖定花東和台中以南,和人煙聚集的村莊有一定距離的土地。考量到實際生活所需,土地附近不能有工廠,以免水源被污染。

此外,房屋得牽水、牽電,才能居住在其中。他曾看過深山中的一塊地,雖然環境非常清幽,但交通不便,而且,「光是水的問題就可以把你搞瘋」。再加上擔心颱風期間,山路有崩塌的危險,他最終還是放棄住在山上的念頭。

2003年,36歲的他賣掉台北內湖的房子,買下屏東的土地。他開玩笑說,當初的決定可說是「傾家蕩產」,全家人一起在外租屋,4年後才用2倍的價格買回內湖同一社區的房子。購入屏東的土地後,又花了兩年的時間整地、找建商蓋房子。

長年愛閱讀的他,在打造鄉居前也讀了不少生態相關書籍。他砍除土地上原有的檳榔樹,另外種下超過500棵樹苗。植木時,他特別挑選台灣原生種,避免破壞在地生態的平衡。經過10幾年的時光,這些樹苗已長成蓊鬱的樹林,也是鳥兒的家和食物來源。

Vincent坦言,從找地、整地,到自地自建,他也曾犯下許多錯誤。例如,整地時砍除檳榔樹、在地下掩埋。幾年後檳榔樹卻腐爛導致地層下陷,必須另外買土填地。此外,當年樹苗種得太密、太多,也多少影響樹的生長。理想的鄉居生活,來得一點也不容易!

鄉居生活最美好之處,就是可以欣賞四時變換的美景。鄉居生活最美好之處,就是可以欣賞四時變換的美景。

半夜被滿月的月光照醒!一個人簡單的鄉居生活,領略不花錢的喜悅

鄉居的房子蓋好後,Vincent平日仍在台北工作,房子則由雙親居住。長達7年的時間,媽媽一面照顧中風的父親,一面養雞、種菜。2012年,父親過世後,媽媽也搬回台南市區。大武山下的房子就這樣閒置了10年,直到2022年初,Vincent趁著公司實施遠距上班,搬進鄉居,開始為退休生活做準備。

在鄉居的一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Vincent提到,天亮時,他常在鳥鳴聲中起床,主臥室窗外望去即是山景。白天種菜、忙於農事,雨天則安靜地在家讀書。若需要採買,騎單車3~5分鐘的路程即有小型超市和便利商店。

單車是Vincent在鄉居主要的代步工具。單車是Vincent在鄉居主要的代步工具。

崇尚自然農法的他不用藥、也盡量降低除草頻率,讓庭園形成自然的生態系。Vincent笑說,他喜歡觀察園中的鳥類,朱鸝、畫眉都會在樹林裡過夜,甚至築巢、繁衍下一代。「我常看到鵪鶉一家四口在地磚上啄食。草都除光,他們就沒有食物了。」

友善環境的種植方式,人也會受益。日常三餐,Vincent常吃自己種的番薯葉等蔬菜,「這20年來農莊沒噴過一次農藥,蟲跟鳥吃剩的我再吃。」除了鳥類,園子裡還有貓、狗,甚至曾遇過烏龜、小蛇。他雖然一人獨居,生活卻一點也不寂寞。

自己種的地瓜葉,是農家珍饈。自己種的地瓜葉,是農家珍饈。

有別於過往在職場上的日子,鄉居生活極為簡單,充滿質樸的樂趣。Vincent形容,鄉居的日常就是看雲、望山、讀書。一個滿月的夜晚,碩大的月亮就在他的窗外。皎潔的月光灑落一地,讓他在夜裡睜開眼睛。「就像蘇軾《前赤壁賦》所言,『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無盡,用之不竭』。這種喜悅一毛錢都不用花。」

想過兩地居生活,該有的必要認知!做足準備,才能讓生活變成喜歡的樣子

選擇在屏東買地、蓋房,Vincent也曾遇過親友的質疑,「為什麼不去公園或爬爬山就好,還是可以接觸大自然呀?」所幸,太太和孩子雖然喜歡住在城市,仍支持他勇敢追夢。現在孩子已出國工作,太太住在台北的家,他平時則獨居鄉間,有時也回內湖的城居小住。「跟家人的相處,有共識的事情一起做,沒共識的事情就各自做。」

Vincent建議,若有志過「兩地居」的生活,一定要先想清楚。同時有城居、鄉居,日常的維護和修繕成本都是兩倍計算。再者,鄉居儘管清幽,大眾運輸往往不像城居般便利。他就曾想過,等到70多歲後若體力退化,沒法騎著單車到處跑,或許就得搬回城市生活。

若沒想清楚就貿然買下鄉居,結果常常是當事人後悔,生態也被破壞。Vincent提到,鄉下常見許多荒廢的農舍,都是鄉居夢破滅的結果。「屋主發現自己不適合,或者下一代不想接手,只能把房子放在那裡。」

人生來到下半場,Vincent說,到了這年紀,比起追尋世俗的成就,更在意日子是不是自己理想的樣貌。55歲退休,終於有餘裕體驗鄉居生活。他有時開玩笑說,「每個退休日都是用新台幣1萬塊換來的。所以,一定要好好生活。僅有一次的人生,當然要用最喜歡的方式渡過!

用行動支持50+

媒體是推動社會朝向更好改變的關鍵。《50+》目前皆為免費閱讀,然而網站運作需要不同專業人員的投入。如您喜歡這篇文章,誠摯邀請您小額贊助,支持內容製作。希望我們在您的支持下,能持續對台灣熟齡生活有正向啟發、給予人盼望!

Go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