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莞欣 攝影/日常散步・李盈靜
編按:省錢,對財務自由有幫助嗎?會計師蔡佳瑜,將多年來管理公司帳目的心法,運用在個人生活中。透過定期審視帳目,她從中揪出許多「沒有效益」的消費,省下被浪費的錢。每筆被省下的錢,都能有更好的配置,長期下來發揮可觀的複利效果。記帳,如何讓人愈記愈有錢?
記帳,為什麼能助人累積財富?
行為經濟學的理論指出,人們日常中的許多行為,都是出自無意識的習慣。記錄自己的行為軌跡,有助於我們揪出壞習慣,創造正向改變。理財亦是如此,同樣一筆錢是花在無謂的消費,或者做正確的投資,長久下來將創造可觀的財富差異。
蘊揚聯合會計師事務所合夥會計師蔡佳瑜,從事會計工作20多年。她將管理公司帳目的心法,運用在家庭理財上,曾一年為全家省下14萬元。她指出,記賬的目的不只是省錢,更是檢視個人的資產配置,將有限的錢花在最能創造價值的項目。
持之以恆地記帳,才能創造財富!2張表、3大支出帳戶,隨時掌握資產變動
有別於公司帳務的繁瑣,蔡佳瑜指出,個人記帳其實並不複雜,只需要2張excel表單:「收入/支出」和「資產/負債」。
她解釋,收入和資產不同,前者是每個月可產生的現金流,例如上班族的薪資、租金等被動收入。而資產的定義更廣,包括存款、保險、股票、基金等投資,以及各種有價值的動產或不動產,像是房子、車子等。資產扣除貸款等負債,就能得出一個人的「淨值」。
不少人懶得記帳,大多是嫌麻煩,又看不出記帳的「效果」。蔡佳瑜則指出,隨著科技進步,記帳變得愈來愈容易。除了有方便的App以外,每天的消費記錄也從早期的紙本憑證、發票,變成信用卡明細、電子發票,隨時可以線上查找。「記帳愈簡單愈好,否則你會覺得花好多時間,又看不出端倪。」
現在,她將日常開銷分成3大帳戶:A銀行扣繳保險費、B銀行付小孩的教育費,C銀行則支付包括房貸、交通費、水電費、餐飲費等日常生活開銷,悠遊卡、Apple Pay也綁定同一個帳戶。平常固定用同一張信用卡,收到帳單後再自行分類消費明細。少數幾筆無法使用載具的消費,紙本發票集中在同一個拉鍊袋,很快就能整理完畢。
每天晚上,她和先生會花10分鐘的時間,很快檢視當日的帳目。每季結束時,也會定期回顧各項目的消長。特別是在新的一年即將開始之際,兩人會討論去年在哪些項目上花了特別多錢,今年又該為每個項目編列多少預算。「像是我們前一年可能外食比較多,今年就會節制一點。藉由記帳,改變自己的消費行為。」
一年省下14萬,怎麼辦到?定期審視帳本,抓出積少成多的「拿鐵因子」
蔡佳瑜指出,記帳要達到累積財富的效果,最重要的是檢討——某項費用高得不合常理,原因為何?能不能用更平價的方式,達到同樣的目的?
例如,以前她很愛喝咖啡,一天甚至要喝2杯才夠。市售咖啡一杯約65元,一年喝咖啡的花費就超過45000元。後來,她買了一台咖啡機,每杯咖啡的成本降至25-30元。她和老公兩人天天用,省下的錢也相當有感。
諸如此類因習慣而產生的「拿鐵因子」支出,還有外食費、置裝費、上健身房的費用。她曾經每個月付健身房的月費,卻發現自己工作太忙,其實3個多月來沒運動幾次。她停掉健身房的扣款,改到自家附近的公園慢跑,先生則是買運動腳踏車在家騎。
此外,記帳也能揪出不必要的浪費。有次,她發現當月電費遠高於去年同期,明明不是夏天,電費卻和用電高峰期差不多。她才意識到,有時白天趕著出門,一整天都忘記關冷氣,造成電費暴增。
省下每筆看似不多的小錢,她最高紀錄曾在一年內減少14萬的家庭開銷。不過,她也強調人和公司一樣,要達到正向發展的目標不能只是省錢,更要將資源配置在可以成長的地方。
雖然平時精打細算,她認為有兩種錢最好別省。第一種是「影響身體健康」的支出,她曾看過長輩早年為了省錢,習慣吃隔夜菜,日後健康出狀況。因此,她在自炊時會挑選健康的食材、盡量選擇無塑化劑的包裝。「這種錢現在省了,以後會花更多在醫療開銷上。」
再者,投資自己的支出也不該省。她舉例,工作演講需要的正式服裝、向客戶簡報用的電腦、平板,都可以視作日後創造財富的工具。
有了清楚的帳目紀錄,年初編列預算時,她會先預估整年度的收入、支出。兩者相減,剩下的錢才能編列旅遊預算、為下個階段的投資做準備。
準備退休,如何留足夠養老的錢?想花錢時不必擔心,才是真正的財富自由
「有個說法,寫筆記可以幫助我們規劃未來。記帳,其實就是一種關於錢的筆記。」蔡佳瑜說。
準備離開職場、進入退休生活前,若能先預估自己未來幾十年的收入與支出,確認「錢夠用」,心情也會更為篤定。然而,隨著平均壽命延長,錢的價值會因為通膨而變薄,又有生病、老屋修繕等不確定的意外風險,養老的預算究竟該怎麼估計?
蔡佳瑜指出,只要穩定記帳幾年,就能大致掌握自己一年的生活開銷。以65歲退休為例,假設活到85歲,則需準備的養老金就是「年支出*20年」,或者每月的被動收入,包括租金、股息、勞保退休金等,總額必須超過平均月開銷。
她也提醒,雖然個人記帳不需要算折舊、攤銷費用,但資產都有其使用年限。例如,買一台新車可以開20年。20年的期限到了,就可能需要編列一筆換車預算。時間往回推,或許現在就該分期存款,以免屆時負擔太重。同樣的,房子老了,會需要修繕、換管線,甚至換屋,都是老後潛在的支出。
再者,老年也可能因體況變差、生病就醫、住院,甚至需要長照。這部分的支出依個人狀況不同,較難準確預估。她的建議是,在40~50歲這段收入最高的職場全盛期,購足醫療險、意外險,分攤財務風險。
她建議,如同公司一定要預留充分的週轉金,個人也應該要有一筆隨時可以動用的錢,才能避免突如其來的意外影響原有的生活品質。以她自己為例,手邊的緊急預備金約是一年的支出。畢竟,「即使有保險,你也要先用現金付帳單,之後才能申請理賠。」
距離預計的退休年齡還有將近20年的時間,蔡佳瑜笑說,記帳對她最大的幫助,就是時時掌握自己的「淨值」,不必擔心現在的消費將導致未來無錢可用。「知道自己接下來有多少錢可以花,是一種安心感。對我來說,這才叫財富自由!」